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哈尼族传统体育

科普小知识2022-02-25 13:59:58
...

哈尼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哈尼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哈尼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哈尼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况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人口为1439673人。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与彝语、拉枯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相近,分为哈雅、碧卡、豪自三个方言。1957年,党和*帮助哈尼族采用拉丁字母形式创制了哈尼文。

2、历史

根据民族史学家的研究,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是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哈尼族最早的先民。“和夷”是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代羌人南迁的一个分支。后逐渐南迁进入滇东南、滇南各地定居下来。

公元前2世纪,汉朝在滇池以南的泸江区域设置有益州郡的律高等四个县(均在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这四县的设置从西汉到唐初,始终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来看待。而活动于该区域的“和”部落,就是哈尼族的先民。公元7世纪,被称为“和蛮”的哈民族先民已经广泛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南诏时,哈尼族逐渐向东南集中,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元江外侧。这一地区,元朝设立和泥路,明初改为和泥府,后又分设纳楼、溪处、思陀、左能、落恐等长官司,以各部落首领任土司。

在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中,哈尼族完成了从游牧、游耕到定居农业的转化。新中国建立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传统体育


磨秋

哈尼族被称为“雕塑群山的子民”,是一个被生活和苦难磨砺成艺术品的民族。多少个世纪以来,他们在群山中雕塑的梯田,犹如山神的脸谱,优美而庄严,堪称世界奇迹。哈尼族人民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爱好运动,创造了灿烂的传统体育文化。哈尼族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一种独特的、纯粹单一的体育形式,而是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融入了哈尼族人民的理想、愿望、审美观和价值观。其主要项目有摔跤、磨秋、打陀螺、赛蒙抬(跳高跷)、侗尼尼和乐作舞等,其中摔跤和赛蒙抬(跳高跷)与汉族差别不大,磨秋则颇具民族特色。

4、代表性体育项目

摔跤

摔跤,是哈尼族民间较普及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聚居在云南元江的哈尼族称摔跤为“辣把则”,也称“干跤”。

哈尼族的摔跤,一般在每年的人把节(夏历6月24日)举行。在云南元江,最出名的摔跤场,要算离县城约10公里的水卜龙。每到节日,各族群众都身着盛装前往观看。这里盛行的摔跤分*式摔跤和预备式摔跤。规则简单,摔倒就胜,一般是三局两胜制。

在云南红河州的红河县,每到清明节上坟时,人们以家族村寨为单位,白天祭祀,晚上青年们则进行摔跤比赛,这同时也是青年男女们社交娱乐的一种方式。

在云南澜沧的哈尼族爱尼支,也经常以摔跤为戏。每当农闲或劳动间隙,他们就在在田间和地头进行比赛。

磨秋

磨秋,是哈尼族民间非常普及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根据传说,这一活动的出现与流传与衷牢山哈尼族的“苦扎扎”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每年“苦扎扎”节时,天批“摩米”派小神“威嘴”骑着白马来到哈尼山寨,人们便竖立一根磨秋桩来迎接。节日的第二天,全村人们在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勒收”的带领下举行祭祀磨秋仪式,先让“威嘴”象征性地骑磨秋转一圈,然后是村里成员骑磨秋。后来,这一活动形式便在哈尼族民间传承了下来。

“苦扎扎”是衷牢山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的五月举行。届时,各村寨推选出节日庆典活动的主持者“勒收”,进山挑选粗大笔直的青松木作磨秋杆。因而,磨秋杆成为了哈尼族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神圣之物。磨秋活动也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磨秋比赛时,在磨秋桩顶端横架的松木秋杆两端坐人,或人扑伏在杆上。一般一边一人,其中一人用脚猛力蹬地,便腾空而起,对方双脚落地,秋杆反复起落飞旋不停。

除磨秋外,节日期间还在大树上系荡秋、架车秋等等。

荡秋。男女均可参加,男的只能单人,妇女可单可双。人们边打秋边唱歌,歌声随秋千飞荡,有对唱、领唱、合唱等赛歌形式。

车秋。分为四人秋、八人秋等。过节后三天是打秋、串游的日子,忌下地劳动。人们自动聚拢,组成一支支串寨队伍,参加各村的撵磨秋活动,每到一秋场,要争取登秋比试,以赛高低。

当代,在红河浪堵、浪堤等磨秋场,每天都聚有二、三千人,男女青年在此建立友谊、约会、谈情。尤其是节日期间,当年的新生婴儿,由其父母抱着在秋千上荡一荡,以祈福求乐。

打陀螺

打陀螺,是聚居在云南元江等地哈尼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主要在春节、“苦扎扎”和“十月年”等节日里举行。

哈尼族的陀螺,形态奇特,象一只萝卜。其直径10厘米左右,质料为一般的杂木。鞭索为2米左右,无鞭竿,由上而下,缠于陀螺上部,抽旋后让其自转于地。

陀螺比赛可分队进行,比赛过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比赛开始抽转陀螺,以旋转时间长的组为赢,以得分多的组为胜方,则胜方即取得了先打权。但有一点竞技双方必须明确,即胜方的“陀螺神”(相当于队长,技术较优),一定要胜对方的陀螺神,否则算被“陀螺神”“卖”吃了,成为输方。

第二步,进行支打比赛。输方将陀螺抽转给对方打,胜方从划在地上的基准线上打出,越线违例。五人或六人的陀螺队,只要打着并转赢了对方一架,就算赢一次,然后继续打下去。最后由“陀螺神”出场打陀螺,如果他的陀螺只擦着对方“陀螺神”的陀螺面过,不仅靶螺越打越转,而且自己的陀螺就此而歇脚,全队则又算被他“卖”吃而成为输方。

在哈尼族民间,还有另一种陀螺的玩法,即划一圆圈(一米左右),一方支靶螺于圈内,攻方用抽旋的陀螺抛去,以打出圈为胜。

赛蒙抬(跳高跷)

赛蒙抬,为哈尼族语,意即跳高跷游戏。是哈尼族民间男女青少年喜爱的一种体育游戏活动。

赛蒙抬活动的形式分单脚跳、跳花、拧花、击响、对踢和竞速等。而高跷的种类有四种:第一种为以天然树杈制作的形式;第二种为用竹、木做好主杆,然后打孔安装踏脚而成;第三种是用竹、木挖槽后,把踏脚嵌入绑牢于上而成;而第四种则是将较细的短棍做成三角形状,并将其绑在竹、木的长杆上而成。

赛蒙抬活动,生动有趣,可以因地制宜地制作高跷用具,举行比赛时非常方便,在哈尼族民间有着广泛的普及性。

上一篇:哈尼族舞蹈

下一篇:哈尼族长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