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章江源自然保护区

科普小知识2021-08-17 13:58:30
...

章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南岭山向北延伸于湘赣边境的罗宵山脉南部,地处江西省崇义县聂都乡境内,东眺闽粤,南扼梅关之吭,西拊湘桂之背,史称四省咽喉,是赣江源头支流章水的发源地。保护区始建于2004年元月,2010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4°0′44″~114°12′0″,北纬25°25′40″~25°32′0″,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景区概况


章江源保护区

章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南岭山向北延伸于湘赣边境的罗宵山脉南部,地处江西省崇义县聂都乡境内,东眺闽粤,南扼梅关之吭,西拊湘桂之背,史称四省咽喉,是赣江源头支流章水的发源地。保护区始建于2004年元月,2010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211科854属2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福建柏、野大豆、闽楠等18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有298种,隶属于81科,31目,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蟒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獐、白鹇、穿山甲、虎蚊蛙等42种。

2、地理位置

章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南岭山向北延伸于湘赣边境的罗霄山脉南段,江西省西南边陲崇义县南部的聂都乡境内,东眺闽粤,南扼梅关之吭,西拊湘桂之背,史称四省咽喉,南北之要冲。山海经记载:“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入澎泽湖”。可见,保护区位是赣江源头支流章水发源地,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44″—114°12′0″,北纬25°25′40″—25°32′0″。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总面积10452公顷。

3、气候条件

保护区地处中低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受地理环境影响其气候特征这:冬夏季风盛行,地形作用明显,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雨连绵,秋高气爽,夏季长而无酷热,冬季短而无严寒。

4、水文条件

地表水:保护区内沟谷纵横,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区内主要河流有聂都河、白溪河、龙溪河、板坑河、白牛河、横坑河、夹州河、小陈洞河、大坑子河等九条河流,其中聂都河是章水的正源,全长55.2千米,年流量3.2亿立方米,枯水期河面宽63.8米,汛期78米。

地下水:保护区地下水有松散岩类乳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等三大类型。松散岩类乳隙水。呈带状断续分布在聂都河、小江沿江岸。水质为全新流,其富水程度由下游至上游,主流至支流逐渐变弱。常见泉流量0.027~0.078升/秒。据民井抽水试验,单井涌水量为35.6吨/日。渗透系数为5.4米/日,为水量贫乏的孔隙汗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在稳下等地。泉水量统计,其径流模数采用枯期泉流总量与盆地汇水面积之比求得,径流模数为8.96米/秒。基岩裂隙水。有构造裂隙水、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断裂脉状水等三种,它广布于保护区内。

5、土壤情况

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成土母质多样,随海拔高度不同,土壤母质、温度和降水分配均有不同。根据土壤调查资料,保护区内主要为山地红壤土、黄红壤、黄壤以及少量草甸土。土壤垂直分布带谱为:海拔500米以下山麓为典型红壤,500—800米为黄红壤,800—1000米为黄壤土,1100—1300米为山地黄棕壤或草甸土。

6、地质地貌


章江源保护区

保护区内出露的地层较全,自震旦第至第四系大多可见及。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自加里东晚期至燕山晚期均有活动,其中尤以燕山早期强烈。保护区范围内山势雄伟,高差悬殊。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将区内地貌类型划分为中山地貌与低山地貌。中山地貌。中山地貌是由于地壳强烈的间歇性上升并遭受强烈剥蚀切割作用,绝对高程在1000—3500米之间的山地类型。保护区的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500m以上山峰较多,岩石构成主要是石英岩、花岗闪长岩;山坡陡峭,山顶多呈锯状、坑状,局部有石蛋地形堆积。植被覆盖良好,境内溪流都是章江河流发源地。低山地貌。低山地貌是由于地壳强烈上升和长期的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海拔高度通常小于1000米。区内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是山区和丘陵的过渡地带。

7、植物资源


章江源保护区

护区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以被子植物最为繁多,计有170科,783属,约2203种及变种,其中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最多,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分布有各种不同的植被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山顶矮林、灌丛和灌木草丛及湿地植被等。群系水平有丝栗栲林、米槠林、甜槠林、钩烤林、木荷林、银木荷林、深山含笑林、交让木林、金叶含笑林、秀柱花林、木莲林、青钩栲林、阿丁枫林、红楠林、厚皮香林、黄樟林、猴欢喜林、缺萼枫香林、拟赤扬、青麸杨林、毛红楝林、苦木林、山顶矮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南方红豆杉、*松林等28个群系,包含了我国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许多典型的植被类型。此外,区内还有南方红豆杉、长苞铁杉、福建柏、伯乐树、闽楠、野大豆等21种珍稀植物濒危群落。

保护区内大部分植被类型为森林植被,既保留有南亚热带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常绿阔叶林生长尤为繁茂,是江西常绿阔叶林分布幅度较宽的山区。组成乔木层的建群种以壳斗科、樟科等常绿树种的林分为主。其中壳斗科种类组成的林分最多,分布最广,在保护区所有林分中占绝对优势。因此,该保护区是开展中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研究的良好实验室,对研究中亚热带地区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8、特色旅游

客家米酒

古色古乡的客家人用从高山流下的泉水种植特等杂交优质糯米,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客家人称为米洒,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呈金黄色,酒质绵甜纯厚,口感丰润悠长,喝了顺心顺喉不伤脑,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是客家特色吃文化中的代表。

客家苦茶

聂都的苦茶是绿茶的一种。被列为养生中降血压、降血脂之佳品,聂都苦茶产地处于云雾缭绕的高山,是茶叶生长的理想环境。该茶外形粗大,树高,以泡后茶色清澈、碧绿、香气浓烈、持久、饮后微苦甘醇润喉、令人神怡等特色而闻名。

艾米果

“艾米果”阳春三月,是大量“艾草”的生长季节,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家,在这个时候,都会做一种叫做“艾米果”的东西,在很远处就能闻到一股艾草的清香,特别是在配上香菇和竹笋做的馅,吃上一口更是回味无穷,是客家的一种特色小吃。

竹笋

作为南方林区的“十大”竹乡之一,在这里孕育着一种竹笋文化。特别是以冬笋脆、香,春笋的嫩成为每个客家人餐桌上都有一道美食。

南酸枣糕

南酸枣糕是客家人用天然野生南酸枣为原料,配上大米和糖制作,并且含有原果固有的丰富黄酮、维生素C、果酸、有机酸、氨基酸、钙、铁、锌、钾等营养成份。果味浓郁,嫩糯细腻,口感独特。据《*药典》记载,南酸枣具有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消食、醒酒、解毒的作用。是纯正天然的营养健康食品。

狮子寨溶洞


溶洞景观

聂都南麓的旗岭,中部的狮子寨由剧烈褶曲的石灰纪石灰岩层发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千姿百态、名闻遐迩的溶洞群系。是国内三处大理石溶洞中最古老、发育最完全、景观最丰富的溶洞群。其中尤以仙鹤岩、罗汉岩、莲花岩、窗口岩称奇。洞内深邃幽妙,怪石嶙峋,洞道纵横,洞中有洞,钟乳林立,石笋、石柱、石旗、石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尤如雄伟的“地下宫殿”。

仙鹤岩容洞在所有溶洞群中成岩时间最早、发育最完全、景观也最为丰富的大理石溶洞。洞内有一对滴水数万年形成的形似于白鹤的钟乳结石外,溶洞专家还探明有一块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也是极其罕见的倒石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