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国家3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部,距三门峡市区14公里,从市区乘旅游专线车可达。是一处依托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而建成的风景名胜和人造景观相结合的水库观光游憩类人文景观。其中,三门峡大坝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它是响应*的“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而于1957年4月开工兴建,1960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
1、景区简介
黄河三门峡大坝,AAA级旅游区(点)。距市区14公里,车程20分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黄河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条狂暴的害河,水情复杂而又难以治理。其实在黄河的源头是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源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都是一条百利而无一害的好河,正如人们常说的万里黄河唯富一套。到了中游黄土高原地带,黄河携卷着大量的泥沙,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黄色河流”。而到了下游,由于流速减缓,泥沙沉淀,导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奇观,直接威胁黄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黄河的危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新中国一成立,**立即着手治理黄河。但因为三门峡大坝的原设计是前苏联专家,而他们对黄河的泥沙问题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设计时只求坝高库容大,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5年间泥沙淤积量达5041立方米。从1964年开始,对大坝工程多次进行改建,最终使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仅发电一项,截止1986年已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全部投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浑水发电,不仅做了有益的尝试,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选择建在三门峡,是因为三门峡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一是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游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黄河三门峡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三是三门峡谷属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人门、神门、鬼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始终都受到**的关注。*总理曾三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董必武、*、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邓颖超、罗荣桓、陶铸、郭沫若、*、万里、*、胡启立等领导同志也都曾来此指导工作。董必武同志视察了三门峡大坝以后,曾欣然命笔《观三门峡枢纽工程》四章,并为建设者写下“功迈大禹”的题词。郭沫若视察后写道:“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1999年6月19日,*总书记亲临三门峡大坝视察,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2、景区价值
中流砥柱,屹立在三门峡大坝下方激流之中。自古以来就被世人传颂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中流砥柱石。相传这块石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古时的三门峡谷,石岛、暗礁犬牙错落;悬崖绝壁,森然耸立。过往的船工们要想将船顺利撑过三门峡谷,必须要在船过三门时朝砥柱石直驶过去,在船与石几乎将要相撞的一刹那间,石前的回水就会将船轻轻拨划,从而使船工们获得九死一生的成功。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无论是遭遇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石都巍然屹立在这里,水涨它也涨,永远淹不没冲不垮。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士,对它推崇备至,并为它吟诗作画。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对这里的雄伟壮观赞叹不已,尤其仰慕大禹治水,剑劈三门的丰功伟绩,欣然令笔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
3、其他景点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距市区18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遗迹。因唐代以前我国都多建于关中,为确保首都长安及西北戍军的粮草供应,朝廷及商家每年都要经黄河漕运向关中运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而三门峡是必经之地。
从遗迹上可以看出,黄河古栈道是在紧靠三门峡谷的黄河两岸陡壁的河水冲击处开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再在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桩搭成小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现在的漕运遗迹在三门峡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今天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人们在石洞上钉进木桩,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即可就近把船栓住。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当时的地势、水势是十分险恶的。曾有诗这样形容“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凡是来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没。所以从西汉开始,每年的枯水季节,朝廷都要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
栈道的开凿时间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栈道上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黄河古栈道不仅是古代黄河纤夫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国东西交通史和黄河漕运史的珍贵文物。
张公岛和炼丹炉
张公岛、炼丹炉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靠近右岸的人门河口处。它们的名字来源于传说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经常目睹三门峡谷因水道险恶,浪激波涌而船翻人溺的惨状,就决定在岛上结庐为庵,义务为来往船只导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叫张公岛。在张公岛上,有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在岩石上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很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据流传它就是仙人老子炼丹时用的“炼丹炉”。相传春秋时,三门峡附近两岸的田庄、农舍都被大水淹没,百姓只得离乡逃生。一天老子骑着青牛踏水而来,看到百姓的苦情,就决定在此修一座桥,让大家过河逃生。造桥必须用仙法,但炼好仙丹才能行法。于是,他便沿岸寻找,最后选定此处作为炼丹的地方。
炼丹炉是否炼出仙丹来,不得而知,但由此却引出了“老子炼丹”、“老子造桥”、“老君削石”、“神火炼山”等神话故事。至今当地百姓还流传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家家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谣。
上一篇: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下一篇:甘山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