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京绒花

科普小知识2021-10-13 14:29:12
...

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即为贡品。清末民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二零零六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零一零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1、特色


南京绒花

绒花品种众多,有鬓头花、帽花、胸花、戏曲花等,其中,以鬓头花最受人们的青睐。

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赵树宪的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凤冠、龙船、丹顶鹤、万年青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制作绒花的主要材料是天然桑蚕丝,在没有铜丝的年代,绒花骨架用白银打成细丝制作而成,选料的贵重加纯手工的制作,注定了绒花的珍贵。

2、历史


南京绒花

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旧时的南京女子头戴绒花出嫁,象征一生荣华富贵。每一朵绒花的造型本身也有着吉祥的寓意,如:必定如意,连生贵子,鱼跃龙门等。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据考证,《红楼梦》里提及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指的就是南京绒花。

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这里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绒花的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制作绒花的工业主要分布于城南门东、门西地区,以马巷铜作坊、上浮桥等地段为多,全城约有四十多户,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业户:“柯恒泰”、“张义泰”、“马荣兴”。其中,出身绒花世家,六代从事绒花工艺的吴长泉最早就是“张义泰”的学徒,著名的绒花老艺人周家凤12岁时从乡下(江宁县龙都镇东家村)来到南京学艺,也是在“张义泰”拜师于吴长泉。与周家凤同时有名的绒花艺人还有来自扬州绒花世家的王家太。

3、传承


南京绒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市绒花厂倒闭。目前仅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绒花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一方面非遗传承人面临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生存压力大,大学生即使对制作绒花有兴趣,也终究会因故放弃这一理想,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幼年时,赵树宪老师因病将左腿截肢,为了生计,少年时期的赵老师走进了南京绒花厂当学徒。从此,和绒花一结缘就是四十年。

直到80年代之前,老南京人依旧很喜爱绒花,赵老师回忆道,过去每年的“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习俗,婚嫁喜庆多用“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榴开见子”祈盼白首偕老、多子多福;春节用“连年有余”“金玉满堂”招财纳福;端午节妇女儿童佩“五毒花”以求避邪。当时,南京人的生活处处点缀着绒花的身影,绒花手艺还是颇具人气的。后来,手工制作的绒花被工业流水线出来的其他材质头花、胸花所取代,从此就没落了。

老师手下诞生的绒花是美好的,但绒花工艺的前程却是暗淡的,与其他手工艺一样,绒花面临着后继无人。因为熟悉一个绒花的制作工序就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而要能够全程熟练操作,则需要8到10年。

二零零九年,赵树宪花四个半月时间完成龙船造型的制作,后期还将制作一个凤凰涅槃的造型。赵树宪有意开设国内首家绒花博物馆,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为绒花博物馆留下更多的精品,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上一篇:东西常骂社火

下一篇:山西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