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羌族传统体育

科普小知识2022-01-06 14:25:47
...

羌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羌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羌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羌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况

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为306072人。羌语分南北两种方言,土语较多,有些相邻村寨之间语言也难相通。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2、历史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非常悠久。羌族自称“尔玛”“尔麦”“日玛”“日麦”等,意为本地人。“羌”原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民族的一个泛称,部族众多,名称各异,不是单一民族。从秦汉以来,古代羌人就居住在今西北一带。公元前2世纪时,汉朝在这里设郡。之后,羌人不断地大规模西迁或南迁,而进入中原的羌人多融于汉族。到了隋唐时代,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其实力不断扩展到岷江上游一带,原来居住在这里的羌人,处于中原王朝和吐蕃控制的地区之间,其中一些羌人后来同化于藏族,另外一些羌人则同化于汉族。还有一小部分羌人,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并发展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羌族。

明朝开始,在羌族地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清初,对羌族地区加强了统治,但直到光绪年间,羌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才基本完成。

3、传统体育

羌族聚居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林密水急,高山上白雪皑皑,河谷中花红竹翠,景色旖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羌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体育活动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得以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有骑射、摔跤、推杆、扭棍子、秋千、蛾捉(抱蛋)、跳盔甲和萨朗(圆圈舞)等,许多体育活动形式体现了羌族重文尚武及诚挚豪爽的古风。

4、代表性体育项目

摔跤

摔跤,是羌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羌族青少年中间流行。

羌族摔跤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双方相互交叉抱抓对方腰带,较量时不能用脚踢和脚绊,以连续三次将对方摔倒为胜;另一种为“抱花肩”式摔,即双方互相抱住肩膀,以用脚将对方绊倒者为胜。

推杆

推杆,是羌族特有的一项传统活动,主要流行在四川阿坝羌族民间,是羌族各种节日以及喜庆日子里进行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在羌族民间,关于推杆活动的来源,还有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羌人南移至岷江上游,同当地的“戈基人”进行了一场决定生存的战争。羌人在非常危急的时刻,挑选一批精壮的战士,组成长矛军,在天神几波尔勒的帮助下打败了戈基人。但庆功会上推选英雄时,谁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功劳。于是战士们将取下尖的长矛来做推力较量,胜者敬酒一碗,胜三次敬五碗。轮番比赛的结果,选出了力气最大的勇士为英雄。后来,这一形式就作为一种推杆活动在羌寨流传下来。

现在流行在羌族民间的推杆,已经成为一项有规则的体育竞技活动。推杆选用一根长3~4米,粗约20厘米的普通木杆。两人相对,防守方半蹲在地上,紧握一端,将木杆夹于两腿间,进攻方握着另一端用力前推。攻守双方面面相向,木杆保持水平线,不能上下摆动或突然猛推。裁判下令,进攻方开始前推,时间以拍5下巴掌(约5秒钟)为限,进攻方将防守方推出50厘米开外的界限为胜一局,否则为负。进攻一方可增至2至3人,时间距离相应增加。二人进攻,则拍10次手掌,推出100厘米距离为胜。三人进攻的时间则相应增加,比赛多用三局两胜决定胜负。

扭棍子

扭棍子,是一项较力型竞技活动,多流行在羌族民间的青少年中。

羌族的扭棍子为两人对阵。比赛前,先选取一根约1米长的木棍,两人各握一端。比赛一开始,两人则各自朝相反的方向扭动,以能将木棍扭转一周者为胜。比赛过程中,木棍不得接触身体,否则算犯规。

蛾捉(抱蛋)

蛾捉,为羌族语,意即抱蛋,是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多在羌族青少年之间开展。

蛾捉活动,着重锻炼人的眼力和腿力,培养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是一项娱乐性很强的竞技项目。

蛾捉比赛的场地不限,平坝场院即可。比赛之前,先在场中画一个圆圈,直径约l.5米左右,内放3~5块大小相当的石块或沙包作“蛋”。比赛分两方,一方有一人(自告奋勇或指定)充当“保蛋人”,其职能是双手着地,呈半俯卧状,以胸腹护“蛋”;而另一方由一些少年或成年人组成“抱蛋人”。比赛开始后,抱蛋人就要寻找时机,巧设骗局,出其不意地袭击“保蛋人”。而保蛋人则以旋转形式(双手着地),用一只脚蹬、扫抱蛋人,抱蛋人不能进圈抱蛋。保蛋人不能用手拉人,只要保蛋人的腿部与抱蛋人相接触,抱蛋人即输,并被惩罚为保蛋人。若保蛋人的蛋全被抢走,则保蛋人输,必会受到“筛糠”等一些有趣的处罚。

跳盔甲

“跳盔甲”,又名铠甲舞,是流行在羌族民间的一项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节日或婚丧时,常常以歌舞相和,增加气氛。而舞蹈则多以脚部动作为主。跳盔甲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跳盔甲多在葬礼时举行,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跳盔甲”参加者人数不定,舞者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野鸡翎和麦杆的头盔,手执兵器。舞蹈时先跳圈,然后两排对阵。届时,长弩飞舞,肩上铜铃叮当作响,吼声震天,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氛。这一舞蹈表现了古代羌族人民勇猛战斗,不畏强敌的威武气概。

上一篇:羌族乐器

下一篇: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