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年三十

科普小知识2021-08-12 14:34:41
...

农历腊月(十二月)的第三十日,就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大年三十,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是中国传统年俗中最隆重的家人团圆之日,人们在这一天最看重的是“合家欢聚”。大年三十的习俗还有守岁、吃年夜饭、贴春联、给压岁钱等。

1、除夕与大年三十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大年三十来指除夕这一天,但是除夕并不是一定都是“年三十”这一天,比如2016年的除夕就是腊月廿九,没有“大年三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北京天文馆天文专家表示,这是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间相对运动变化造成的正常现象。


2016年没有大年三十

据天文专家介绍,中国传统农历中,新年“春节”的编排是一种阴阳合历,既要考虑太阳又要考虑月亮。中国农历历法是以“朔望月周期”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就是人们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时刻;而“望”所在日为十五、十六,就是满月的时刻。

为何有的年份只有腊月廿九,没有“大年三十”。对此,专家解释说,农历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其中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赶上农历腊月是小月,就会出现没有“大年三十”的现象。

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农历的一个月有长有短,就出现了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分法。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2016年农历腊月的“朔”(初一)到正月的“朔”(初一)恰逢小月,因此年三十就被省略了。

进入本世纪以来,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2022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2029年的春节前都没有年三十。

2、各地习俗

老天津卫习俗

忙年的事够全家老少忙乎一阵子的,这紧忙慢忙就到了年根儿底下,二十九要“贴倒酉”,就是把“酉”字倒贴,酉字在天干地支中属金,酉字倒贴就是金子到了,这与二十八“把面发”的“发”字一样,是“有财”和“发财”的意思。

到了二十九这天,各家里外都收拾干净了,就开始贴吊钱、窗花和喜帖,窗框上贴吊钱“吉庆有余”、“四季太平”。窗户眼呢,贴窗花“聚宝盆”、“和平万象”,满屋子的箱箱柜柜都贴上福字,水缸上是缸鱼,厨房的还故意倒着贴,寓意“福到家了”。街门贴门神,屋门贴肥猪拱门,也有贴金马驹儿的,出门对面贴出门见喜,大门框上贴抬头见喜。红纸金色,把原本清贫的家装饰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满目祥和一片。这贴福字还有一讲,就是贴里别贴外,您想啊,要是贴在门外头不就把福都挡在门外,进不来了吗?所以大门外的门芯板上得贴“招财进宝”、“日进斗金”之类的喜帖。


大年三十习俗

年画是不能少的。过去每逢年关临近,大街上一些卖杂货的店铺,就在门口拉上几根儿绳子或者铁丝,挂起五彩缤纷的年画,人们远远望见,就知道这家是卖年画的门脸儿,老人们叫它“年画棚子”。过去天津人最偏爱的是杨柳青年画,什么“吉庆有余”啦,“合和二仙”啦,“五谷丰登”啦,租界西洋景啦,老城街景啦,等等。最有意思的就是电影连环画,所谓连环就是一大张画上,有很多小画面,一个故事情节接着一个故事情节,我们这一代人的很多知识,还是小时候通过老人指着年画讲故事记住的呢。

家务活干完之后,还有一件工作就是炒“干货”。把事先冲洗干净的大号砂粒加入大盐,在炉子上翻来翻去炒热,然后把花生或者葵花籽放进去,哗啦哗啦地来回翻炒,直到满屋子弄得都是焦煳味道,也就差不多炒熟了。小孩子对这事儿特感兴趣,总是抢着帮着大人翻动炒锅,期待着吃上自己炒的五香瓜子,经常是等不到出锅,就边干边吃上了。

天津人过年的零食干果叫“杂拌儿”,一个小笸箩,里边的花生寓意儿孙满堂,葵花籽寓意好事连年,松子儿寓意松鹤延年,柿饼子寓意事事如意,核桃寓意和和气气,还有桂圆寓意圆圆满满,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糖块寓意甜甜蜜蜜等等,总之每种东西都得有个说法,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的祝福。

阴历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叫“除夕”,天津人说“大年三十儿”。早上起来要贴对联,前门贴“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厨房贴“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后门贴“前途远大,后路洪宽”,看见就高兴。

晚上要吃团圆饭,家里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总要赶回来合家团聚,这是中国的一种优良传统,告诉身在他乡的人们还有一个家需要你回去团聚,家里的人在等着你回去吃团圆饭。吃完团圆饭,还要守岁,天津人叫熬(náo)夜。从这天起,家家户户门前都点两盏红灯笼,一直要点到正月十五,过罢元宵节才熄灭。


大年三十习俗

顺便说一句,三十这天是灶王爷回宫降吉祥的日子,到了交子前夕,噼里啪啦地燃放鞭炮,迎全神、接灶神、祭祖先、拜尊亲,这叫“辞旧岁”。再贴上新灶王像,点燃香烛迎新年,灶王爷也就算回家了。然后饺子下锅。新贴的灶王爷是早请回来的。说是“请”,实际上就是买回来,但您绝对不能说买,非得说“请”,这是出于对灶王爷的尊重,否则就怕他老人家明年不为咱家说好话。

三十儿晚上,还要把芝麻秸散在院里,让人们来回踩踏,这叫“踏岁”。另外,家里所有的垃圾不能往外扫,只能往里扫,意思是聚财,不能让财源流出去。到了初一以后,扫了也得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堆着,得等到初六“送穷”的时候,一起倾倒。

三十子夜,人们都等着那一刻,那一刻可是要吃水饺的,要吃荤素两样水饺,寓意着今年生活富裕,明年素素净净,过一个平安年。

东北习俗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大年三十吃饺子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严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陕西习俗

陕西乡村尾月二十三即进年关,把过尾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预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悬挂粉条,预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尾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蒸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节用品。


大年三十习俗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洞里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尾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人们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圆。进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守岁的主要活动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看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外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

*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货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大年三十习俗

*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品,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祥。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农村还保存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祥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往看戏避债。由于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众怒,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圆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3、压岁钱

大年三十这天夜里,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新一年的祝福。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4、年夜饭和守岁

在中国民间,守岁从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规矩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传统年夜饭

关于年夜饭,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就叫“过年”。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于是,逐渐形成了熬年守岁的习惯。

上一篇:大年初四

下一篇:大年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