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11月,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和国家首批百家创新型企业。在半导体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稀土材料、生物冶金、材料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等领域拥有12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目前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课题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项目。建院以来,共获得*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0余项,授权专利和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600余项。先后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研总院现有从业人员约3700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特殊津贴专家125名,国家特聘专家和百千万人才11名。
公司名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外文名称:GeneralResearchInstituteforNonferrousMetals
总部地点:中国北京
成立时间:1952年11月
经营范围:半导体材料、稀土冶金与材料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
公司口号:知崇礼卑,止于至善
年营业额:62.8亿元(2011年)
员工数:3700余人
主管部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现任院长:张少明
官网:http://www.grinm.com/p338.aspx
1、历史沿革
艰苦创业
"一五"期间,试验所的研究工作以有色金属的开发为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冶金工业部从中国有色金属系统的厂矿、研究单位抽调了一大批*和技术骨干,充实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并在1955年将该试验所改为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
砥砺前行
1958年1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扩大为有色金属研究院。
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亲临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视察稀有金属的科研进展。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曾多次接见冶金部领导。
1958年,在*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冶金部的领导下,有色金属研究院围绕国防军工所急需的材料,开始进行多种稀有金属提取工艺的研发,以及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和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后勤保障体系等。
1960年,建成了稀有金属材料试验厂和稀有金属熔炼加工中间试验工厂。
1961-1962年,筹建了腐蚀性能试验室,加速了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化的进程。
1963年,国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草案)》,同年研究院以实现稀有金属工业化作为中心任务。
1963年起的十多年间,该院共调出1700多名职工(其中技术人员多名)和4200台(件)大型设备仪器共援建或组建了抚顺铝厂、遵义钛厂、上海跃龙化工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研究所、洛阳单晶硅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鸡稀有金属加工研究所、会泽铅锌矿、包头冶金研究所和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
转制改革
1983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隶属总公司管理,同年11月更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1984年以来,在"依靠、面向"方针指引下,进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运转机制、人事制度、组织机构的配套改革。
1990年事业费减拨到位,经济上实现了自立。
1991年经国家批准在该院建立半导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1979年开始建立生产试制线,并不断发展和壮大。
1984年,研究总院为适应市场需要,成立科技咨询公司。
1992年*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研究总院先后组建了稀土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分析测试、有色金属质量检验4个*中心,以及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9年7月,研究总院转为*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2000年1月26日,有研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
2003年3月,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2、管理团队
张少明
党委书记、副院长:赵晓晨
副院长:熊柏青
副院长:黄松涛
副院长:李彦利
总会计师:马继儒
副院长:周旗钢
副院长:张世荣
纪委书记:曹泊宇
院长助理:江轩
3、组织结构
职能部门
院务部、开发经营部、基建办公室、条件保障部、基建办公室、产业发展部、财务部等。
*中心
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新能源基础制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国家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资公司
有研鼎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兴达利物业管理公司、北京兴友经贸公司。
直属单位
粉末冶金及特种材料研究所、动力电池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所、先进电子材料研究室、稀有金属冶金材料研究所、稀土冶金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所、矿物资源与冶金材料研究所、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机电设备开发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中心、物业公司。
4、企业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11月研究总院官网显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先后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时期,先后支援建设了十多个稀有金属、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授权专利和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500余项,获得*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0余项。
2011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全年营业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83.06%;利润总额7.5亿元,同比增长6倍;2011年末,资产总额达到48.1亿元,同比增长39.55%,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001年至2016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在微电子与光电子领域共获得专利256项、*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5项。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共获得专利132项、省部级奖励11项。轻型车辆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成套技术已转让3家,累计生产总值超过30亿元。
在有色金属特殊功能材料领域共获得专利563项、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制定了国家标准10余项。
在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与制备加工领域获得专利23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励40余项,为中国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领域发展提供了许多工程化技术和关键材料。
在有色金属选矿冶金技术领域共获得专利18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共20余项。
在有色金属特种装备技术领域获得专利160余项,并获得20余项*、省部级成果奖,为我国冶金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有色金属分析测试共获得专利160余项、*及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制定了分析方法国家标准150余项,行业标准70余项。
期刊成果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稀土学报
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是大型综合性双月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管,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办。《稀有金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等;在国际上《稀有金属》被Elsevier旗下重要数据库SCOPUS,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数据库JICST《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及美国《金属文摘》(MA)等世界著名检索数据库收录。
5、企业荣誉
2010年4月
入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
2009年12月
获首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称号。
2009年4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被授予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
2009年3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被授予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突出贡献奖。
2009年1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被*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7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被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
2007年12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被科技部、国家外专局批准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
6、企业战略
企业愿景:
耕耘创新沃土,成就梦想家园
企业使命:
至上,至先,至诚,至善——
战略引领至上
创新发展至先
客户服务至诚
员工培育至善
核心价值观:
知崇礼卑,止于至善——
目标远大、脚踏实地,诚实守信、追求卓越
战略定位:
价值型高科技企业
战略目标:
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百年有色科技服务先锋
7、企业形象
企业标志释义
logo
此标志由“N、M”字形(代表有色金属新材料)和“I”字形(代表科研)组合成标志的视觉中心,N字形结构呈现向上发展的动感,表现出高科技技术产业的发展景象。椭圆表现出科技全球化的趋向,整体造型传达出“以科研为基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建成技工贸相结合的跨国经营的高科技实体”的办院发展模式。
为传达出科研机构的理性、稳重的风格,中文简体标准字体采用庄重、端正的字体造型。中文简体为“有研总院”。
标准英文简称为GRINM,是根据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英文全称,选取主要词的首位字母组合而成的,为与中文简称字体保持相近风格,英文标准字体亦采用简洁、庄重的字体风格,局部进行特殊处理,使之成为具有独特识别效果的英文字体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