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
《内蒙古商报》创刊于1992年11月20日,1993年1月1日在内蒙古地区公开发行。初期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1994年底转由内蒙古《实践》杂志社、内蒙古商务厅主办,现在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名称:内蒙古商报
区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发行量:8万份/期
出版:周一—周五
1、简介
1992年11月20日创刊,它是小平南巡、十四大精神的应时之作。2001年4月13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内蒙古商报为股份制,将内蒙古商报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不论社和资,我叫股份制”,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报社在内蒙古诞生。2001年8月18日,内蒙古商报喜迁新居,住进了自己的办公大楼。内蒙古商报同仁们发扬“同心同德,追求卓越”的精神,发扬“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团队作风,坚定执着,奋勇拼搏,从内蒙古日报社给了一间房,自己买了两个长条桌开始创业,现在资产达到600万元左右,加上无形资产,内蒙古商报的总资产可达一千多万元。它是自治区同类媒体资产最多、办公条件最好的报社。
2、发行时间
《内蒙古商报》创刊于1992年11月20日,1993年1月1日在内蒙古地区公开发行。初期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1994年底转由内蒙刊头古《实践》杂志社、内蒙古商务厅主办。1995年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现为综合性经济日报。创刊初为周一刊,1994年为周二刊,1995年起周三刊,1997年改为周四刊,1998年为周五刊,1999年为周六刊,每周一、二、三、四、五、六出。《内蒙古商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服务经济,关注民生,钟情真实,呼唤公平,为内蒙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办报宗旨
《内蒙古商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服务经济,关注民生,钟情真实,呼唤公平,为内蒙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影响力
内蒙古商报广告强化精品意识,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大报道、深度报道、影响力强的报道。受到自治区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一度引起区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社长李希晓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一批业务骨干的新闻作品多次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在同类报纸,内蒙古商报新闻作品获奖数量最多。内蒙古商报组织网络健全,设有东西部分社,各盟市设有记者站。在包钢等大型企业和部分行业设有记者站。内蒙古商报是自治区第一家实现网络化的平面媒体。“我姓经济我姓商”反映了内蒙古商报的个性,也锁定了内蒙古商报的报纸发展方向:内蒙古第一张全面反映都市经济生活的综合性日报;内蒙古最具权威性和功能性的省级大报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两级领导阅读频率最高的报纸。
5、服务对象
内蒙古商报价格低,是以经济报道为特色的主流都市报,通过超越现有都市报道模式,实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报道变革。倡导时尚消费、聚焦财经动态、透视经济风云、点评企业成败案例、关注企业家群落,彰显创业精神。以满足最广泛读者最集中的阅读需求为报道范围;以国际视野、体育娱乐和新锐副刊,吸引年轻人和白领阶层的阅读兴趣;以变革的经济报道和经济专题,深度扫描中国经济和内蒙古崛起的历史进程。全新改版后的内蒙古商报,立足内蒙古,覆盖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北方新型城市群。面向主流阅读,锁定主流人群,吸纳主流广告,成为内蒙古发行量最大、读者群最为广泛、影响及号召力最强的报纸之一,具有巨大的广告传播效益和超值回报效应,已成为区内外企业展示形象、拓展内蒙古市场的首选媒体。整体版面风格引进国际时尚元素,追求简洁明快、唯美精致的现代视觉效果,在北方报业之林中独树一帜。
6、广告代理
内蒙古商报广告代理在前进的道路上,坚定执着,锐意改革,目前已形成了先进的办报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优化了办报流程。今天,内蒙古商报这支坚不可摧的传媒职业团队士气倍增,斗志更旺,正在“擦亮品牌,再创辉煌”,为把内蒙古商报打造成自治区更加成熟的主流媒体而不懈奋斗。“完美服务,用心沟通”,内蒙古商报邀您共赢每一天!
7、热点栏目
内蒙古商报2010年9月改版前栏目变化很大,名版栏较少,“侃谈”算一个,其他版栏不很突出。改版后,看出是要打都市报品牌,比较注意本土新闻含量,较稳定的栏目有“今日首府”。非新闻类值得一看的栏目,首推“内蒙古地理”和“新史记”。这方面,“新史记”相对于“内蒙古地理”弱一些,但也是亮点。
8、《内蒙古商报》发展
在呼和浩特大街上,从2002年开始(2001年已经初显),报贩们把《内蒙古晨报》和《北方新报》合在了一起卖,另外加上一份《呼和浩特晚报》或者《内蒙古法制报》或《内蒙古商报》,售价为一元,除了《内蒙古晨报》和《北方新报》,其他报纸可以随便选择。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报贩们手中的三份报纸摆放很有讲究,一段时间放在上面的是《内蒙古晨报》,一段时间又成了《北方新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两家报纸在同城媒体中的地位。
内蒙古的都市报起步比较晚,研究纸媒的专家很少有人提到这里的报业,但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内蒙古的都市报在短短几年却出现了在其他地区都市报发展过程中没有过的经验和教训。在2000年末,在包头草草起家的
2001年初,〈读者世界报〉改名〈内蒙古晨报〉开始试刊,由于是本土新闻人(其实还是原来的人马)办报,报纸内容仍然是〈读者世界报〉的操作方式,但这已经引起了“老大”〈内蒙古日报〉的不安,开始迅速策划将周六的日报独立出去,办成一张“党报特色的都市报”,而另一张在内蒙古一度在发行量上超出日报的〈内蒙古商报〉却没看到马上将要来临的报业大战,依旧稳当的很,以至于丢掉了同步竞争的机会,在后来仓促应战,伤痕累累(〈内蒙古商报〉的一位副总编辑就在后来对笔者坦言:就是因为〈晨报〉的出现让大家伙都吃不上了个饱饭。)。同样迟了一步的还有老市民报〈呼和浩特晚报〉。
2001年的春天,〈内蒙古晨报〉上层变动,民企资本进入,老板从四川请来以〈四川青年报〉原首席记者何人带队的“北伐川军”,人员开始“换水”,大量被称做”白纸”的实习记者在川军的“新闻军棍”驱使下,开始以一种原来人们并不熟习的“记者面孔”出现,他们骑着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改变了过去党报记者的傲慢,人们在〈晨报〉上看到了与自己密却相关的内容,一些机关单位开始渐渐接受起了媒体的监督。紧接着,原〈内蒙古日报.周末〉改名〈北方新报〉以小报出现,并在报纸的前几期就给原来一直为市民敢怒不敢言,形象不好的“城管”暴了光,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没过几天,在〈晨报〉报道了一起因家庭暴力导致孩子失学的新闻后,〈北方新报〉挑起了新闻竞争的第一场战役,不仅和〈晨报〉抢线索,还挖走了相关报道的一名记者。
2002年4月,〈内蒙古晨报〉在报业一片死水的包头登陆。同年5月,〈晨报〉由周二报变成日报,与〈北方新报〉的同城竞争由此真正展开,内蒙古报业也由此进入了战国时代。传统媒体优势和新生媒体扩张的冲突。
2003年末,互联网上一名为"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的传媒网站公布了一项调查:2003中国内地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其中在内蒙古只有《呼和浩特晚报》和《内蒙古晨报》上榜,《内蒙古晨报》被评为最具成长力的报纸。故且不说该调查的权威性,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内蒙古晨报》在短短2年半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
内蒙古都市报之间的真正角斗场是在自治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呼和浩特,可是在2002年4月,《内蒙古晨报》却将报社的核心部门--编辑部搬到了内蒙古的第二城市--包头,而对外却仍宣称报社总部在呼和浩特,所为何因呢?报社一老总这样解释:战略性的暂时转移。那为什么要转移呢?合理的阐释应该是:在呼和浩特,新生的都市报有四到五家,〈呼和浩特晚报〉做为老市民报,其读者的认可度相对来说暂时不可动摇。另外几家报纸如〈内蒙古商报〉〈北方经济报〉虽然竞争力较低,但〈内蒙古日报〉旗下的〈北方新报〉却是由于其背靠党报而家大业大,无论是在发行和当地读者的认可程度上,还是在人才的占有上,考虑到这些,只有避开正面的交锋。同时在呼和浩特,晨报的发行量已经和〈北方新报〉持平,在新闻来源的竞争上也已不相上下,在广告方面却差下了很多,而〈北方新报〉依托〈内蒙古日报〉的发行渠道,在自治区其他十二盟市都可以看到,晨报由于是资本投入,没有印刷机构,在报纸次日的新闻时效性上就相对落后,为了取得将来的一定优势,晨报上层毅然做出了移师包头的决定,包头不仅是晨报好多上层人物的家乡,而且〈北方新报〉由于报社在起步阶段,还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开拓包头,晨报乘虚而入,就如晨报一位搞发行的老总所言:我们在这里搞好了,将来就是我们的天下,别人想插一脚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