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戴尔·乔根森

科普小知识 2021-12-29 15:09:20
...

戴尔·乔根森(DaleW.Jorgenson193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出生于蒙大拿州的博斯曼。1971年因其论投资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的着作而获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中文名:戴尔·乔根森

国籍:美国

出生地:蒙大拿州博斯曼

出生日期:1933年5月7日

职业: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荣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爱好:读书

1、人物简介

戴尔·乔根森(照片1)

戴尔·乔根森,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派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71年克拉克经济学奖获得者。戴尔·乔根森为哈佛大学SamuelW.Morris讲座教授。他曾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1982年)、美国统计协会(1965年)、计量经济学会(1964年)的特别会员。他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期间,荣获了该协会2001年杰出研究员的称号。1991年,他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科学技术及经济政策全国研究理事会,并在1998到2006年间任该理事会主席。他在1971年获得著名的美国经济学会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并曾被多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对经济学的贡献包括在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能源与环境、税收政策与投资行为及计量经济学应用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他长期倡导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乔根森在1971年因其论投资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的著作而获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2、个人履历

1933年,戴尔·乔根森出生于蒙大拿州的博斯曼。

戴尔·乔根森(照片2)

1955年,戴尔·乔根森从里德学院获文学科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59年,他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任教。

1967年,戴尔·乔根森在伯克利升任经济学教授。

1969年,他前往哈佛大学就任教授职位,并在那里留任至今。

3、成就荣誉

戴尔·乔根森系统地阐述了以资本服务的租金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以及从增加投资中物化的新技术方面解释了生产率的变动。在旧式的生产理论中,新技术被设想为是"非物化的",即在某种意义上是独立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之外的。

戴尔·乔根森(照片3)

乔根森成功地证明了技术变动变动能够有意思地作为改善资本量的投资过程来分析,因此,"资本"象葡萄酒一样,要紧的不仅是量,而且是"酿造期"。在另一篇被大量引用的论文《投资行为的经济计量学研究:一种评论》(《经济文献杂志》,1971年12月)中,他总结了至1971年已知的有关私人投资的决定的知识。除了论发达经济中投资行为的著作外,他也给不发达国家中的"二元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古典主义的解释,摒弃了刘易斯的有影响的"具有无限劳动供给的经济增长"理论(参阅Lewis,W.A.)。乔根森载于I.阿德尔曼和E.索贝克编辑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设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66年)中的论文《另一种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检验》,由于其本身的成功而很快成为论经济发展的文献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4、理论观点

乔根森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工业化的同时注意降低资本-产出比率,才能提高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的能力。他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上人口增长率同部门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动规律:在第一阶段上,人口增长率等于农业技术进步率,并且所有新增加的人口都将成为过剩劳动力;在第二阶段上,人口增长率等于农业技术进步率对比土地供给的产出弹性——在经济发展第一阶段上工业的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率不断扩大,但资本增长率小于产出增长率,这时工业就业机会将不断扩大,足以吸收农业过剩劳动力;在第二阶段上,农业劳动力增长率下降——此时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农业和工业的实际工资率相等。

乔根森认为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部门才有可能向工业部门提供追加劳动力;工业发展不取决于资本规模大小,而取决于有没有农业剩余,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人口规模和农业剩余。当农业人均产出率达到人均农产品消费的临界水平时,人均收入的增加额就会转向对工业品的需求上,这时便出现了农业剩余。在这个前提下,农业人口才有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

乔根森认为,工业部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初始条件:人口规模和资本存量的规模。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农业发展能推动“二元经济”从一个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农业落后必然使“二元经济”的发展出现倒退。农业是工业化的前提,当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未能满足时,工业化政策就必然伴随有人口控制政策和引导非传统部门进入农业部门的政策。

二元经济理论

以阿瑟·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为起点,由戴尔·乔根森和费景汉与古斯塔夫·拉尼斯发展而形成的二元经济理论(又称动态二元论),便成为试图探索两个部门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加的相互影响问题最著名的模型之一。根据动态二元经济模型的观点,有着大量农业人口的南亚、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经济上的共同点是两个部门共存:一个是相当大的,停滞的生存农业部门,在该部门中,制度确定工资率;一个是较小的但不断增长的商业化工业部门,在这个部门中,市场是竞争性的。农业部门往往有以下特点:(1)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和就业不足;(2)制度确定的农业劳动工资率接近农业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3)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工资率;(4)土地投入是固定的。在上述基本前提条件下,如何实现动态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摆脱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正是这一模型研究的要点。这一模型的基本设想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会减少农业产出,也不会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农业生产的剩余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同时被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作为发展的资金来源。在这一体系中,农业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既贡献劳动力,又贡献剩余产品。在动态的二元模型中,经济发展会出现两个临界点。第一个临界点发生于农产品的边际价值开始上升到零以上的这一刻,该点被称为“短缺点”。在这一点上,一个劳动者从生存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将不再能产生相应的农业剩余以支持他在工业部门中的消费,结果是只有通过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或降低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实现平衡。另一个临界点是当农产品边际价值超过制度确定的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时,该点被称为“商业化点”,在这一点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工资率相等,工业部门要想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农业部门竞争,必然会导致工资率的上升。在这一阶段,如果农业部门生产率获得快速增长,则经济的“二元性”特征趋于消失,农业就会日益成为一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模型(乔根森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W.Jogenson)于1967年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依据新古典主义(NewClassicalism)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一种理论。出于对古典主义的反思,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了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即不发达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落后农业部门。落后农业部门的产量由土地和劳动所决定,生产函数呈收益递减。

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但是乔根森模型仍然忽视了对农业物质投资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的失业等问题。

威廉·阿瑟·刘易斯分析乔根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内涵,与刘易斯理论和拉尼斯-费景汉理论相比,有以下4个特点:

①乔根森理论是用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和依据农业剩余为基础创立的理论。刘易斯和拉尼斯-费景汉理论是用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和依据剩余劳动力为基础创立的理论。

②乔根森理论认为工资率是随着资本积累上升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的。而刘易斯等人的理论认为,在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前,工资率由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决定,是固定不变的。

③乔根森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是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④乔根森理论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口增长是由经济增长决定。正因如此,乔根森理论否定了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理论的剩余劳动假说和固定工资观点。

乔根森理论的一大缺陷是关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的假定,即在存在农业剩余时,粮食需求收入弹性为零,这个假定显然与事实不符。此外,该理论应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5、著名论文

《资本理论与投资行为》(《美国经济评论》,1963年5月)

《物化假说》(《政治经济学杂志》,1966年2月)

《生产率变动的解释》(《经济研究评论》1967年,34卷)(与Z.格里利切斯合著)

《投资行为的经济计量学研究:一种评论》(《经济文献杂志》,197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