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
胡伟武(1968-),浙江永康人,中*员,1996年3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全国青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
中文名:胡伟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永康
出生日期:1968
职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信仰:中国*
1、个人简历
胡伟武
1986.09——1991.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大学本科学习;
1991.09——1996.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免试直接攻读),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夏培肃院士);
1996.03——1997.06,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研究员(1997.06—1997.07参加第一届863高级技术人才培训班);
1997.07——2000.02,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03——至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研究方向
微处理器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集成电路设计等。
3、科研成果
项目
1、“四核龙芯通用CPU研制”,国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2008.1-2010.12
2、“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负责人,2004.1-2007.12
3、“高性能多核CPU结构设计及原型系统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负责人,2007.1-2007.12
4、“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国家863项目,负责人,2005.5-2005.12
5、“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全定制实现及系统集成”,国家863项目,负责人,2002.10-2004.6
成就
虚拟共享存储系统
胡伟武实现了一个虚拟共享存储系统,并以自己女儿命名JIAJIA(佳佳),该系统实现锁的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并在国际上的同类系统中首次实现了把多台机器的内存空间组织成更大大的共享空间。佳佳已被二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科研单位使用。
2001年,胡伟武出任龙芯CPU首席科学家,在中科院计算所李国杰所长和唐志敏研究员的领导下,率领几十名年轻骨干(其中科大校友占一半)日夜奋战,2002年9月28日,中国第一枚通用CPU龙芯一号成功发布,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
研制
2002年8月10日清晨6时零8分,是一个在我国计算机领域里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翻开这一页的就是胡伟武,是他带领科研人员以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历经拼搏,研制成功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研究过程
从2001年3、4月份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CPU设计队伍,到2002年8月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CPU在200多MHz的主频下跑起来,这一惊人的速度,得益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一帮全力拼搏的年轻人。
研制开始时,胡伟武与同事们就确立了三条技术路线。一是坚持高起点,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这是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高端通用CPU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坚持兼容性设计,他认为不兼容设计是导致我国处理器设计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兼容性设计当作通用处理器的生命。三是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设计中的每一步都经过反复验证。这也是胡伟武的作风使然。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求部下要踏实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了”。他把所训里的“求实、创新”发挥为“求实,求实,求实,创新”,就是针对目前国内科技界的一些浮躁现象提出来的。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研究工作就有了主心骨。通过现代EDA工具,研制组成员迅速补充和掌握了微电子知识和技术,为龙芯的成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
胡伟武正在从事的主要科研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并行处理系统结构,主要是共享存储系统结构;二是高性能处理器系统结构及处理器设计。
在并行处理系统结构方面,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及中科院“九五”攻关重大项目的研究,毕业后承担了中科院院长创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助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共享存储体系结构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共享存储系统访存事件理论模型及存储一致性框架模型;提出了基于锁的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研制出JIAJIA共享虚拟存储系统。
在处理器体系结构和处理器设计方面,2000年起开始主要从事处理器系统结构的研究和高性能处理器的设计,承担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龙芯处理器设计与验证系统”的研究工作,是“龙芯”处理器的主要设计人员。已经基本完成“龙芯-1”的物理设计。“龙芯”处理器的设计与验证系统已于2001年10月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龙芯”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先进。龙芯项目已经被科学院列入知识创新重大方向性项目,且成为国家“863”重大招标项目。
2002年9月份,龙芯投片成功,其功能相当于奔腾II,这在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国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的典范之作。将为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发挥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申请专利五项。
4、人物评价
“他的民族情结非常强烈,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张福新说,“胡老师”崇拜*,不是盲目,而是发自内心。因为在胡看来,带领工农靠几把枪打天下,取得民族解放,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胡身上也有这种抱负,还满怀民族复兴的责任心。在他看来,中国引领全球科技长达千年,只是在近两三百年才落后于西方。
“胡老师希望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带领中国重回世界科技巅峰。”张福新说。“我刚进所里的时候,他可以说是个翩翩美少年,有君子之风。但是,这几年压力非常大,研发、管理、教育,耗去了他的青春,现在苍老了一些,才41岁,白发都白很多了。”张有点严肃地说,胡伟武现在是人大代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项目评委,也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助理。
胡伟武的理想主义色彩,可以从他几年前的一篇名为《我们的CPU》中看出。这个受到中科院院士李国杰鼓舞而走上“龙芯”研发之路的博士,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文字叙述了龙芯1号的诞生过程。
他说,当初,李国杰在所里倡导中国CPU研究,他参与了筹备。但让他感到“深深诱惑”的是一次母校之旅。2000年10月,他回中国科技大学招生,顺便到本科实验室,结果看到他与同学10年前完成的处理器毕业设计。这让他睹物伤情,想起玩命的日子,他有“一种重操旧业的冲动”。
于是他给师兄、计算所系统结构室主任唐志敏打电话说,一两年内,如果不把通用操作系统boot起来,“提头来见”。回所里后,他便开始了龙芯之旅。2001年8月19日,他实现了诺言,龙芯处理器成功启动了LINUX系统。
“当login提示符出现在屏幕上时,计算所北楼309房间一片欢呼。”他写道,而背景则是,一年多时间,“没日没夜、玩命的”时光。
但是,奉献与*思想有直接关联吗?显然是。
胡伟武的公开观点就是,要“用*思想武装龙芯课题组”,坚持“用*思想搞龙芯研发”。他说,学习*思想,要学三方面:一学精神,不怕困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学方法,抓主要矛盾,从实践中学习;三学坚定立场,龙芯根本出路在于为人民服务,让中国50%~60%的人享受到信息化的好处。
胡伟武显然实践了*思想。2001年至2005年的所有国定大假,他的团队只休息了两个春节。他说,他的导师夏培肃院士和李国杰院士是他的榜样,他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跟国家、跟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在胡伟武那里,破除处理器产业垄断,就是数字领域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他说,*带领的*与工农,之所以能打胜仗,就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结合得好”。国家对处理器自主创新的重视,是“普遍性”,龙芯的“特殊性”在于,CPU就是芯片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是信息产业发动机。
*思想还被他用在了龙芯产业化路径上。他说,如果满足于做个小军阀,占个小地盘,龙芯很容易生存,但“龙芯”是在“打*”,*人从成立到建国28年需要一个过程,龙芯也是,不能满足于小地盘。
他套用*《论持久战》写了《论龙芯的持久战》。其中表示,龙芯目标定位是实现中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可控”,需要长期“*”,“把天翻过来”,是重建世界,而不是在英特尔(博客)、微软控制格局下增砖添瓦。而这,则需要围绕龙芯处理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5、荣誉
*国家机关2000-2001年度杰出青年
中国科学院第七届杰出青年
全国第七届青年五四奖章
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00年获中科院第五届优秀青年称号
2000年获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
1999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6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5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