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
樟脑,中药名。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蒸馏精制而成的颗粒状物。植物樟,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为最多。具有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热病神昏,中恶猝倒,痧胀吐泻腹痛,寒湿脚气,疥疮顽癣,秃疮,冻疮,臁疮,水火烫伤,跌打伤痛,牙痛,风火赤眼。
1、贮藏
贮密闭的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避热。
2、别名
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3、入药部位
根、干、枝、叶。
4、性味
味辛,性温。
5、归经
入心、脾经。
6、功效
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
7、主治
热病神昏,中恶猝倒,痧胀吐泻腹痛,寒湿脚气,疥疮顽癣,秃疮,冻疮,臁疮,水火烫伤,跌打伤痛,牙痛,风火赤眼。
8、相关配伍
1、治痧秽腹痛,甚则昏厥,精制樟脑10g,高粱酒50ml。浸1d,溶解后冷服,每次服1ml。(《现代实用中药》)
2、治痧秽腹痛,樟脑一分,净没药二分,明乳香三分。研匀,茶调服三厘。(《本草正义》
3、治脚气肿痛,樟脑三钱,草乌头三钱。为极细末,醋糊丸,弹子大。每置一丸于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汇言》)
4、治阴疽初起,樟脑、雄黄掺贴。(《药性集要》)
5、治疥疮有脓,樟脑、硫黄、枯矾为末,麻油调匀,不可太稀,摊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线扎紧,先将疥疮针刺去脓,随以药包乘擦之。(《不知医必要》樟脑散)
6、治小儿秃疮,用樟脑三钱,花椒末、沥青末各二钱,生芝麻一两。先以退猪汤洗净患上,以香油少许调搽。(《本草汇言》)
9、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剂。
外用:适量,研末,或溶于酒中,或入软膏敷搽。
10、药理作用
1、刺激冷觉感受器作用。
2、局部麻醉作用。
3、止痒、镇痛作用。
4、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5、强心作用。
11、使用注意
内服不宜过量,气虚及孕妇禁服。皮肤过敏者慎用。
12、炮制
一、采集加工
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将此樟脑粉入模型中压榨,则成透明的樟脑块。宜密闭瓷器中,放干燥处。本品以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丰;幼嫩枝叶,合脑少,产量低。
二、炮制方法
现行,取原药材,摊于清洁的纸上,除去杂质,吸除残留油脂及水分,研成细末。
13、鉴别
一、药材性状
樟脑为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或为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则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易挥发,火试能发生有烟的红色火焰而燃烧。若加少量乙醇、乙醚或氯仿则易研成白粉。具窜透性的特异芳香,味初辛辣而后清凉。以洁白、透明、纯净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为小颗粒状、结晶性粉末。白色或黄白色,有光泽。气芳香,浓烈刺鼻,味辛辣而后有清凉感。在常温下易挥发,易点燃,燃烧时能发出多量黑烟和有光的火焰。
14、形态特征
樟,别名乌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区通称),小叶樟(湖南),傜人柴(广西)。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厘米,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毫米,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被简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l毫米。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先端平截,直径达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15、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
16、相关论述
1、《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症。”
2、《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