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空间站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具体是指中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最后一步(第三步)要实施的载人空间站,是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太空实验室。该计划实施时间大概在2020年前后。因此,该项庞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又被称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
中文名:中国载人空间站
别名:中国空间站
成立时间:2010年10月
完成时间:2020年前后
1、工程计划
该工程计划实施过程可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
中国载人空间站
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按照工程计划,中国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
2、工程组成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核心舱。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货运飞船。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主要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3、基本构型
包括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340至450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中国载人空间站在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上均配备了具有国际化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主要领域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此外,还将研制发射2米口径的空间天文望远镜,可用于开展大规模、多色成像与无缝广谱巡天,为天文和物理科学前沿提供观测数据。
4、工程建造
空间站建设过程:
首先发射核心舱,核心舱入轨后,完成平台测试及相关任务支持技术验证;
之后分别发射实验舱I和实验舱II,与核心舱对接,组合形成空间站。
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
5、运载发射
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货运飞船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6、建设意义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载人空间站,其建成的重大意义是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7、世界空间站历史
“空间站”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当时德国科幻作家拉塞维茨认为“空间站”是太空旅行的关键。从历史上看,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1号”,并曾前后运行过8座空间站。而70年代末,美国唯一一座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坠落,随后,由于空间站的投入巨大,各国开始研究合作建设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在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它耗资约1200亿美元左右,可载6人,工作寿命为15~20年,是人类在太空营造的大型科学宫殿,也是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联手放飞的超级"人造卫星"。
8、中国空间站计划
中国空间站计划是继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后提出来的空间发展计划。
第一步,能上天;
第二步,能出舱;
第三步,建立小型空间站。
伴随神舟五号、六号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又在2008年发送载有多名航天员的神七升空,中国已经积极稳妥地完成第二步,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二步,为第三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空间站的建立需要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只有推力更大的火箭才可以发射更大更重的同步卫星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去,使几十个转发器同时工作起来,覆盖更多的频道。
中国空间站计划也分“三步走”,如下:
第一步:2008年9月,“神七”升空,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第二步:2010年左右,“神八”、“神九”将发射飞行器,实现无人对接。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中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到太空,将有多艘飞船与之对接。
第三步:2010年左右,“神十”实现有人对接,然后组建有人空间站。2020年前后,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为一个空间实验室系统。该计划预计于2010年至2015年间进行。其组成过程中将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实验室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航天员工作完成后,乘飞船返回。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9、正式定名
2013年10月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
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5个名称具体如下: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代号“XT”;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新发布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同时,命名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等5个名称,既注重了单个名称的内涵,又强调了保持全套名称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称,自发布之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用新的标识,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有关文件及宣传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规范名称和代号。
10、投入运营
2017年6月6日,在北京开幕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表示:“随着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1、核心舱曝光
空间站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年。近日,央视记者在天津航天城的厂房里,首次揭开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神秘面纱。
空间站的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其中的一块大柱段部位,主要是航天员工作和实验的地方。而另一个小柱段,是航天员的睡眠区和卫生区,保证航天员的生活和正常的居住环境。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重达20吨以上,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