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科学卫星,计划采用国际先进的大视场龙虾眼望远镜技术,在软X射线波段开展超快速、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全天巡天,并能实时警报其它天文设备以开展联合观测,卫星将通过潮汐瓦解事件和其它X射线瞬变现象来揭示作为宇宙黑洞主体的、各种尺度上的宁静“潜伏”黑洞,将探测各类已知或未知的X射线暂现源和瞬变源、并建立它们的样本,甚至有望为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捕获到引力波暴源的电磁对应体。2017年11月14日,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结题总体验收会宣布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将在2021年前后发射升空。
1、发展历史
2013年11月15日,国家天文台组织召开了国家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背景型号项目“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insteinProbe)”的科学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科学工作组会议。国家天文台领导、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论证中心领导、来自国内多家天文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高能天体物理与时域天文领域的专家学者、项目组成员共50人出席了会议。
2016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学成果后,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现已全面启动,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爱因斯坦探针(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多颗科学卫星,实现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11月14日,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结题总体验收会透露,包括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内的多颗科研卫星将在2021年前后发射升空。
2、性能特点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有效载荷包括一台大视场(60°×60°,立体角约为1球面度,即全天十二分之一)的软X射线(0.5——4keV)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一台视场约为1°×1°的深度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WXT能同时覆盖十二分之一的全天。由于在大视场全天监测中首次采用国际上已实现了的X射线MPO龙虾眼聚焦成像技术,探测灵敏度和巡天捕获能力Grasp(探测有效面积与视场的乘积)比以往和目前的设备高1——2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