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
新源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巩乃斯河河谷地带。东起艾肯达坂,南与巩留县、和静县为邻,东北与尼勒克县、沙湾县、和静县为界。县城新源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西线900千米,东线500千米。全县总面积7583.43平方千米,总人口296793人(2003年)。有哈、汉、维、回等28个民族。
中文名称:新源县
外文名称:Kvnes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654025
*驻地:新源镇
所属地区:*伊犁州
地理位置:**自治区西北部
电话区号:0999
邮政编码:835800
辖区面积:7583km2
辖区人口:约29.68万人
人口密度:39人/km2
车牌代码:新F
1、县情简介
新源,即“新开拓之原野”,地处“中国十大新天府”之称的伊犁河谷东端,素有“草原明珠、*酒乡”之美誉,生态环境质量在*86个县市位居第一。全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91公里,南北宽约33.8公里,海拔高度792-4621米之间。下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30.32万人,由哈、汉、维、回等34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县境内驻有*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武警8662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9036部队、巩乃斯种羊场、那拉提景区管委会、自治区新源*、新源林场、伊宁(新源)那拉提机场等13个单位。
新源县
新源县系古丝绸之路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先秦为塞人地,自两汉至晋属乌孙国土,隋唐间依附西突厥并改国号为石汉那国,宋时属东喀拉汗王朝,从辽至元为阿里麻里省辖,明朝属卫拉特,均为游牧之地。清王朝一统*后,巩乃斯划归厄鲁特营游牧场。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时,为宁远一部。民国19年(1930)巩留置县,巩乃斯为其东部牧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业的发展,巩乃斯于民国28年(1939)从巩留县划出,设恰克满设治局。民国31年(1942)更名为新源设治局。民国35年(1946)实行县治,即新源县。1950年5月,新源县人民*成立。1951年7月1日中国*新源县委员会正式成立。
2、行政区划
新源县辖6镇5乡,有12个驻县单位,77个行政村,县境内有:巩乃斯种羊场、七十一团场、七十二团场。
东片乡镇:则克台镇、吐尔根乡、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那拉提镇。
西片乡镇:塔勒德镇、肖尔布拉克镇、喀拉布拉镇。
中片乡镇:新源镇、别斯托别乡、阿勒玛勒乡。
3、历史沿革
巩乃斯,先秦为塞人地。自两汉迄晋皆为乌孙国土(乌孙汉时属西域都护府至晋)。至隋唐被西突厥控制(文帝开皇四年,西突厥臣隋),必国名为石汉那国。唐时属昆陵都护府代管的鹿州都督府(原为五咄陆部的突骑施牧地)。辽至元间为察合台汗国,元为阿力麻里行中书省。明王朝时隶于卫拉特,均为游牧养生之所。至清朝*统一*后,伊犁置将军及道、府、县,新源被置为厄鲁特营游牧地,划分为上三旗及下五旗。下五旗在在霍诺海、崆吉斯、哈什一带,新源全境就包括其中。1888年,伊犁设远县,新源为宁远县(后改为伊宁县)属地,1930年,巩留高县治后,新源为巩留县东郊牧区。这一时期,巩乃斯人口不断增加且比以前相对稳定,农牧业生产日渐发展。1939年(民国28年),伊犁行政公署长姚雄经呈报*省*批准,将巩乃斯游牧区从巩留县划出,设立恰克满设治局。1943年(民国31年)更名为新源设治局。1946年10月置县治,沿用设治国名,为*县(《辞海》释为1945年)。
1949年,*成立。1950年5成立新源县人民*,下设3个区22个乡,时隶属伊犁专员公署(1970年改称为地区),1953年分设为5个区20个乡。1956年伊犁专员公署区撤销,新源县为(1954年11月27日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管辖。同年经上及批准,将尼勒克管辖的每四区(下设3个乡)划归新源县,为新源县第六区(即现在的则克台镇、吐尔根乡)。时新源县辖6个区23个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撤销区、乡建制,设立公社、大队,就在此时,新源县创建了一批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农牧场(这些农牧场1980年全部转为国营农牧场),时有8个人民公社6个国营农牧场。1975年8月,因伊犁州机关由伊宁市迁驻奎屯市,新源县为伊犁地区管辖。1979年9月,新源县复为伊犁州管辖。1984年9月,恢复伊犁地区,新源县为其所属8县一市之一。同时,撤销公社、大队建制,设立乡(镇)村,新源县辖2镇8乡6个国营农牧场。1994年,撤销阿热勒托别乡、塔勒德乡、那拉提乡,设阿热勒托别镇、塔勒德镇、那拉提镇,新源县辖5镇、5乡6个国营农牧场。2000年,新源县国营农牧场*改革,撤场并(建)乡(镇),新源县辖6镇5乡。同年底撤销伊犁地区并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仍归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4、自然资源
新源县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土,广阔的草场,较多的森林,有多种矿藏和野生动植物。境内有可耕地80万亩、大小河流24条,水能蕴藏量98.12万千瓦,电能蕴藏量48.12万千瓦时;有838.4万亩*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拥有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原始苹果林10万亩、野杏8万亩;有20余万亩野生芦苇资源;有药用价值极高的如雪莲、贝母、甘草、枸杞等名贵中药材100多种;主要野生动物有黑熊、雪豹、马鹿等10余种;境内土壤分为10个土类、28个亚类、16个土属、19个土种、65个变种。土壤分布的垂直带谱明显,灰钙土、黑钙土、粟钙土面积较大,有机质含量高,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主要有:铁、铜、金、煤、石灰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岗岩等,目前已探明的极具开采价值的矿种有铁、煤、金、铜等20多种,其中铁的储量近2亿吨,平均含铁量为58%,开采品位为62.5%,居全国县市之首。
5、地理交通
新源县东联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静县接壤,北距独山子260公里,南接阿克苏库车县440公里,西出霍尔果斯口岸280公里,东联西出、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南北疆人流物流的集散地。217、218国道和316省道纵横交错于境内,那拉提机场的建成已经为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新的空中优势,形成了两横一纵、空地发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6、产业发展
新源县是伊犁河谷的工业大县。全县有伊力特(集团)股份、伊犁钢铁、兴源实业、肖尔布拉克酒业、屯河新源糖业、天一新源亚麻、康尤美集团等7个产值“亿”字号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钢铁、制糖、酿酒、制麻、油脂和畜产品加工为骨干的工业体系。新源县是*的白酒第一县,更有“酒乡”、“糖县”、“麻城”、“豆都”之美称。
1
新源县是伊犁河谷的旅游名县。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国家5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2A级国家森林公园,10万亩野果林,20万亩苇湖,60万亩湿地,而且还有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特色餐饮和古墓群、古城址、古岩画、草原石人等文物古迹。
多年来,新源县在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形成了以制糖、粮油、酪蛋白、生物制药等农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和白酒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框架。一是钢铁产业集群。新源县拥有首钢伊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和*伊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钢铁企业。近年来,两大企业围绕“升级扩容、改造提升、配套延伸”三个重点,推进钢铁产业向集群化、综合化、社会化发展,钢铁产能由“十五”末的24万吨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50万吨。预计2015年,新源县将形成700万吨产能,产值超30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的钢铁产业集群。二是农副产品加工集群。新源县拥有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肖尔布拉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全国“百强”白酒企业,两家企业白酒产能达到7万吨,年产量约4.5万吨,占*白酒产量的60%以上;中粮屯河新源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日处理甜菜4500吨(年加工能力55万吨),带动甜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新春亚麻公司的设计产能为年产长麻2600吨、麻棉1700吨、麻屑板1万m3,带动亚麻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康尤美粮油集团是集油脂加工、面粉加工、种子生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粮油加工企业,设计产能为日处理大豆500吨,带动大豆种植面积17万亩以上;伊品酪蛋白有限责任公司设计产能为年产酪蛋白2000吨,每年可消化原料(折合成鲜奶)5万吨。三是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钢铁企业生产的炉渣、钢渣等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大力发展免烧砖、水泥等新型建材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3亿块免烧砖的生产能力。鑫疆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7月投入生产。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孕马尿为原料,生产结合雌激素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企业设计产能为年加工孕马尿5万吨,可带动10万匹孕马养殖,目前正在培育和发展马奶、马血清、风干马肉等相关产业。总投资100亿元的两座500兆瓦风电项目已正式签约,成为伊犁河谷首个风能发电项目。五是旅游服务产业集群。那拉提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肖尔布拉克西域酒文化博物馆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工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客服、餐饮业健康发展。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95.6万人次,旅游收入3.95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收入16.2亿元。六是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源县着力培育和发展与钢铁产业匹配,与新兴产业互动的生产型服务业,县城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完工,则克台钢铁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形成了以大工业物流为支撑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7、经济发展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23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2.28亿元,增长25.6%;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1.2%。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33:39:38调整到“十一五”末的31:45:2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6367元,增长22.0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7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县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
农村经济
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99亿元(不含兵团,下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3.38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实现7.57亿元、林业增加值实现0.29亿元、牧业增加值实现5.3亿元、渔业增加值实现0.0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实现0.2亿元。已创建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个(新源镇),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个,州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5个;完成县域、11个乡镇、39个行政村(场)的新农村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农民集中居住比例为99%,牧民集中居住比例为71.8%。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8.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2.5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5.62万亩、甜菜播种面积6054万亩、麻类播种面积0.8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56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22885吨,全年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23.17吨。
2
全县草原面积838.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为688.92万亩),从事草原畜牧业的人口有6499户38653人。2010年,新源县年末存栏牲畜100.03万头,年出栏牲畜79.17万头。有1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配有村级防疫员203名、村级防疫室12座、综合服务站7座、固定防疫栏38座。
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212.8万亩,活立木蓄积1408.2万立方米。其中山区森林面积162.3万亩、平原天然林面积29.6万亩,平原人工林面积20.9万亩。人工林中有林地面积20.7027万亩。其中用材林8.4543万亩,农田防护林6.1724万亩,经济林9.6万亩。
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5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411立方米。有大小引水渠42条,干渠总长341.5公里,已防渗202公里,防渗率为59%;支渠总长368公里,已防渗308公里,防渗率为83%;斗渠总长496公里,已防渗392公里,防渗率为79%;农渠总长1204公里,已防渗901公里,防渗率为75%。水利灌溉面积41.84万亩,水利工程三级渠系配套率为6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46%。全县水能资源679.1MW,水电发电总装机容量19880KW,年发电量5742KW。现有大小水电站17座,设计装机容量15425KW,农村用电量3580万千瓦小时。完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80余处,受益人口25.3万人。目前,全县已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饮水人口为13.2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58.8%。不安全饮水人口为9.2万人。
全县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1.32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9.9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918台,小型拖拉机191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289台,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94%。
工业生产
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8.27亿元。其中:县属工业增加值1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5.05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93.17%。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申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用地储备达到3000亩,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1600万元。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3853万元。累计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9.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9.5平方公里。
8、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新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正在实施,县城规划区规划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专业镇、中心镇规划建设水平提高。201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975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242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740万元。县城道路铺油率、水泥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61.3%,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4㎡,集*热面积达到50万㎡,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项目顺利推进。园林绿地面积达到357.3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9.6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12%
2010年,全县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26亿元,其中:资质等级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6826万元。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6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46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6993万元,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9.58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面积2.61万平方米,房屋空置面积0.2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额6807万元,其中住宅房屋销售额3217万元;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813元/平方米。
3
交通邮电
全县公路总里程2150.28公里。其中,县境内国、省道362公里,农村公路1788.28公里。通油率县到乡达到100%、乡到村达到80%,全县通达率达到95%,客运网络覆盖率达到96%。2010年,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424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2988万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1657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99123万人公里。邮政、电信、移动、联通、铁通通信业务总量11165.74万元。其中:电信通信业务总量370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794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4万户,普及率达到14.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84万户,普及率35.7部/百人。拥有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7座,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470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2075公里,电网覆盖全县11个乡镇。
国内贸易
目前全县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6116户,从业人员8654人,注册资金2.35亿元。全县私营企业331家,从业人员1964人,注册资金10.31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975万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942万元,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49.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7034万元,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50.3%。分行业看:全县批发5999万元,零售业105595万元,住宿业701.5万元,餐饮业21680万元。
财政金融
2010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943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439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165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895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12793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6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05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及透支5.83亿元,单位贷款及透支6.4亿元,中长期消费贷款6.28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拥有学校83所。一贯制学校12所,初中2所,完全中学3所,高中2所,小学38所,县直幼儿园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2010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45736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605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681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1855人、高中在校学生7826人;县直幼儿园在校学生5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4%;初中入学率100.06%;残疾儿童入学率88%;全县初中毕业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72%。本、专科上线率达86.75%。
全县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自治区级项目5项,自治州级项目1项,全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项。
文化卫生
截止2010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书馆1个,档案馆1个,人民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夏牧场牧业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1个,广播电视铁塔5座。*及各省节目广播人口覆盖率95%,本县节目广播人口覆盖率73%。*及各省节目电视人口覆盖率95%,本县节目电视人口覆盖率71%。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不包括未联网用户)。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1个。其中县级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1所,医务室1所,个体诊所39个,村卫生室120个,门诊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965人,其中:执业医师263人,助理医师95人,注册护士215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87人,初级职称534人。
社会保障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30元。年末全县在岗职工21272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5481人,新开发就业岗位3418个;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868人,登记失业率2.79%;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7418万元、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7150元。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有1435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17946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10176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有8254人、参加生育保险的有12203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31182人。174673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5%。
9、荣誉称号
“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两基”工作达标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卫生园林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引智示范工作先进县”、“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和“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县”、“自治区文明县”、“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40余项国家、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10、发展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要求,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富民强县、平安和谐为重点,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抢抓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以赴推进钢铁产业战略升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旅游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水能开发,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壮实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促协调”,在改革创新中“增活力”,在保障民生中“求和谐”,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强基础”,抢抓机遇、科学跨越,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伊犁河谷、接轨天山北坡,努力实现新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4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力争19%,突破61个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以上,突破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以上,达到27.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5个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突破3.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突破12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000元以上,突破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和14‰以内。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6亿元,年均增长17%,力争达到19%,突破148亿元;三次产业之比达到23:58:19;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68亿元,年均增长25.8%;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7亿元,年均增长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8%以上,突破258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1、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以推进钢铁产业战略升级为核心,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跨越。以建设*第二大钢铁产业基地为目标,以“700万吨钢铁”产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伊犁钢铁、首钢伊犁钢铁两大钢铁企业技改扩建。二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综合实力。支持酿酒、制糖、油脂、亚麻等传统产业,加快产品研发和装备升级换代。三是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立足新源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站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加快发展畜牧、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四是以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做大做强畜牧业、优化提升种植业、强势推进特色林果业。五是以“撤县设市”为抓手,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新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改善。六是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实现第三产业发展的新飞跃。加快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与产业基础相协调的生产型服务业、与群众生活相配套的生活型服务业和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综合型服务业。七是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实现社会事业建设的新提升。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强势推动文化体育建设。八是强化招商引资,增强抢抓机遇、科学跨越的主动力。按照产业集聚和产业配套的原则,提前策划包装产业集聚项目,对准备新进入的具有重大带动潜力的投资项目,搞好空间预留。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完善我县招商引资有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诚信、和谐、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坚持把园区做为招商引资主阵地。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的思路,以创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为目标,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园区“三通一平”,迅速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九是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和伊犁州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确保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合作是成功的基石,双赢是共同的愿望。今日之新源,得天时、居地利、更具人和,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勤劳、智慧、热情、朴实的新源人民热切地期盼,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地关注新源、宣传新源、支持新源、开发新源,朴实、诚信、开明、开放、变化、变革的新源欢迎你们!欢迎你们走进这一方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热土投资创业、经商贸易、观光旅游。
12、民俗风情
民族歌舞
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其舞蹈反映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动作刚健有力,优美动人,舒展豪放,也不乏中亚舞蹈风格。有山的胸怀,水的温柔,雄鹰的凶猛矫健,骏马的忠诚勤劳,天鹅的优雅神韵;也有突厥人的骑马步法和蒙古人的摇身抖肩动作。内容以反映牧业生产的较多。传统舞蹈主要有《挤奶舞》、《剪毛舞》、《割草舞》、《擀毡舞》等,还有表现骑马的《走马舞》,表现狩猎的《熊舞》、《鹰舞》等等。随着文化艺术的日益发展和繁荣,哈萨克族编演的新舞蹈也更加丰富多彩。
5
“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个翅膀”。当草原上传来冬不拉的琴声,传来高亢嘹亮的歌声,那是哈萨克族人在歌唱。哈萨克族人民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中唱道:“歌声伴你躺进摇篮,歌声伴你离开人间。”他们歌唱美丽的草原和富饶的家乡,抒发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欢迎,往往是自编自唱、自弹自唱。哈萨克族将那些有才华的民间歌手尊称为“阿肯”。哈萨克族的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故乡》、《黄骠马》、《黑云雀》等都是在草原上盛传不衰的优秀歌曲。
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哈萨克舞蹈或轻盈欢快,或刚健苍劲,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挤奶舞”、“制毡舞”、“剪毛舞”的动人旋律和优美舞姿,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哈拉卓尔嘎”是哈萨克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的民间舞蹈,哈萨克语意为“黑走马”。相传有一个强悍的哈萨克族青年,用套马索捕住了一匹黑色野马,并将其驯服,回到阿吾勒(即村庄)后,他在向乡亲们讲述捕马、驯马的经过时,不由自主地手足舞蹈起来,由此形成了这个舞蹈。此舞用冬不拉伴奏,一般由一个人或两个人表演,舞蹈的乐曲节奏舒畅、活泼,酷似马蹄接触地面时发出的“哒哒”声,舞者两腿交叉半蹲,双臂随乐曲节奏一前一后交替摆动,手部作反手、提腕等动作,两腿时而踏步,时而前后移动,形象地表现了捕马、驯马的过程。
“六十二阔恩尔”是自汉朝以来中原文化艺术与西域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融合、发展与创新的集诗歌吟诵、音乐舞蹈、弹唱等为一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哈萨克族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哈萨克群众的喜爱,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瑰宝。目前,已搜集整理了《时代之歌》、《猎手之歌》、《勇士之歌》、《骏马之歌》、《天鹅之歌》等五个“阔恩尔”。
萨克族民间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斯不斯格和库布兹等。
*歌舞
伊犁*民歌在**民歌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伊犁的*从*迁入200多年来,不可避免地接受到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伊犁地方特点的*民间音乐,歌曲结构完整,曲调悠长,情感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萨迪尔•帕勒万是伊犁*民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后人将萨迪尔•帕勒万创作的或假托萨迪尔•帕勒万的名字创作的那些伊犁*民歌,统称之为《萨迪尔之歌》。《萨迪尔之歌》曲调悠扬、亢奋、开朗,时而也有些忧伤,适合于亲友欢聚、商旅独行以及劳动间隙自娱自乐,抒发不同的心境和情怀。《马车夫之歌》、《黑眼睛》等其他伊犁*民歌,与《萨迪尔之歌》有着同样的气质和特色,深受伊犁各族人民的喜爱,著名作家王蒙到他的第二故乡-伊犁时,就有“一曲黑眼睛,双泪落君前”之语。
*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盛大节日,人们都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进行欢庆。平日里亲友欢聚一堂,也要唱歌跳舞,尽情欢娱。赛乃姆,是*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赛乃姆”一词在*语中有“美人、美女”之意。*移居伊犁河谷的200多年间,吸取了多民族音乐舞蹈的丰富养料,形成了独特风格的伊犁赛乃姆。伊犁赛乃姆一般有20多种固定的曲调,每一个曲调大致又有一种固定的舞蹈,其歌词一般即兴编唱,内容丰富多彩。伊犁赛乃姆,男女老少都有各自的固定步法,上身动作内在、含蓄、细腻,动作形体小,举起的双手手腕一般不过头顶;下身动作以走步为主,变化少。一般是一个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围观者拍手唱和。但风趣幽默舞蹈者往往临场即兴发挥,甚至男人反串女人的舞蹈动作,使得舞场气氛活跃热烈。伊犁赛乃姆还借助俄罗斯“踢踏舞”来弥补下半身动作变化少的不足,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叶提苏赛乃姆,动作欢快、诙谐、奔放有力。
套曲是伊犁*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最著名的是集乐曲、舞蹈、歌曲为一体的《伊犁木卡姆》。
*歌舞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吹奏乐、打击乐等达数十种,主要有热瓦甫、弹拨尔、都塔尔、艾捷克、萨塔尔和达甫(手鼓)等。
麦西热甫
又译“麦西来甫”。*群众娱乐形式。原为波斯语,意为“聚会”、“集会”。它原来是各种木卡姆演奏到后一阶段的音乐、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群众场面,后来逐渐演变成单独举行的群众乐舞和娱乐。由于季节、事由、地区的不同,麦西热甫有多种形式和名称:就事由而言,有婚娶麦西热甫、节日麦西热甫、邀请麦西热甫、道歉麦西热甫;就季节而言,春游麦西热甫、青苗麦西热甫;就地区而言,有喀什麦西热甫、阿图什麦西热甫、伊犁麦西热甫、哈密麦西热甫、多浪麦西热甫。举行麦西热甫时,一般的规律是先奏乐,后歌唱,最后是由少至多的集体歌舞。舞蹈时,也是先由少数人跳“萨玛舞”,然后大众跳“夏地亚纳舞”。举办多浪麦西热甫时,往往选举公正无私、有一定威望的人为评判员,对参加人进行评判、实施赏罚。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数不限,一般在休息和傍晚时间举办小型的麦西来甫,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尽情欢娱。在节假日、婚庆喜日或迎接贵宾的时候,多举行大型的麦西来甫。这种娱乐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具有传播民族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
6
麦西来甫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就有浓郁游牧生活特色的聚会娱乐的习俗。据11世纪*学者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记载,古代*百姓有一种晚会和冬天轮流举办宴会,男女一起唱歌跳舞、饮酒作乐的风尚。史学家认为,现在的麦西来甫就是脱胎于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而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吸取了各个时期的民间歌舞的精华,逐渐发展、形成起来的。
麦西来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伊犁流传的麦西来甫无论在形式、组织、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同龄人之间轮流作东举行的麦西来甫、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来甫等。同龄人轮流作东的的麦西来甫,一般在冬季农闲时举行,由同龄人参加,每个参加者轮流在自己家举办,东道主负责提供场所、膳食,多在夜间举行,一般每隔一星期或二、三个星期举行一次,属小型麦西来甫,也有人称之为“30个男子汉”麦西来甫,大概最初由30名男子举办而得名。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一般在春、夏、秋季节不定期举行,地点多在郊外河边、湖旁、果园、树林、草地,常在风和日丽的白天举行,规模可小可大。一般大型麦西来甫,以集体举办的为多,常以村、街道、甚至以乡、场为单位轮流举办。麦西来甫的秩序和内容分音乐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三个部分。
蒙古族歌舞
伊犁蒙古族的民歌多以长调为主,短调为辅,歌词押韵脚。长调曲调悠长,节奏*。短调曲调短小,节拍固定,结构紧凑,曲调流畅。《牧歌》、《习俗歌》、《思亲歌》等都是流传较广的民歌。民间歌手在演唱卫拉特蒙古史诗《江格尔》时,常常是观众人头攒动。
伊犁蒙古族民间舞蹈大致有单人舞和双人舞两种表演形式,传统舞蹈有沙吾尔登、安代等,一般在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活动中表演,舞蹈动作和舞姿可尽情发挥、即兴表演。蒙古族素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其生产与生活中,都离不开马,因此他们对马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在其民间歌舞中表现马的内容很多,模拟马的各种动态极其生动,细致入微。
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等。
锡伯族歌舞
锡伯族民间歌曲可分为田野歌、小调、叙事歌、婚礼歌等。田野歌多为即兴创作,被认为是最具有锡伯族民族风格的歌曲。流行较广的小调歌曲有《猎人之歌》、《四季歌》等。叙事歌的每首歌都含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代表作有《海兰格格》。婚礼歌也是锡伯族民歌中很特色的一种形式。在20世纪60-70年代,锡伯族民歌《世世代代铭记*的恩情》唱遍了全国,表达了解放后的锡伯族人民对中国*、*主席的热爱。
锡伯族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舞蹈有萨满舞、贝伦舞等。萨满舞分单人和双人两种,无论单人的还是双人的,舞者均著萨满装(头戴神帽、身穿腰铃裙),一手拿单面手鼓(神鼓),一手拿鼓槌,边跳边唱,有的只跳不唱。所唱之歌均取自在锡伯族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的《萨满舞春》(萨满歌),而歌调是萨满跳神时所唱单调的一种模仿,但不完全一样,其中也加进了其他锡伯族民间歌调。跳舞时鼓槌不间断地敲击,与歌调协合形成柔硬结合的奇特音乐。萨满舞姿的取材来源于萨满的跳神姿势,但是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在基本舞姿(主要是击鼓和脚动姿势)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发展而成。锡伯族的萨满舞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对研究锡伯族的舞蹈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贝伦舞是在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跳。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内堂间,不论人多人少,只要有一人带头奏乐,其他人就会纷纷出场表演。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跳。贝伦舞的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身,下肢的动作不多。男性上肢的任何动作都不可高出双肩而动,根据音乐节奏扭动臀部和双臂。贝伦舞的音乐节奏明快,由慢而快,高潮都放在最后。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现在多用小提琴等乐器伴奏。迄今已发现有10多种贝伦舞。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单阿克苏儿,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双阿克苏儿,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发挥,绕圈儿跳。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向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文雅庄重,虽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绝不流于庸俗怪诞;拍手舞,此舞主要由男性青年表演,舞时,时而双手击胸,时而双手拍腿,时而双手在前上方相拍,时而在胸部左侧、右侧相拍,可拍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两个拍手的动作之间穿插的舞步,如同东北秧歌,活泼明快,欢畅热烈,时时流露出幽默诙谐的情趣。赫赫胡拉热贝伦,往往在节假日和婚礼上跳,表演恋爱情景,双双对舞,男欢女爱,情意缠绵。乌兰克,在舞中模仿许多鸟兽的动作,滑稽夸张,引人发笑,给人美感,富有浓烈的喜剧风味。耶尔克尔德克舞,纯粹是年青人的舞蹈,可以是两个小伙子对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前后扭,左右扭,趴下扭。查伊付伊不勒贝伦,是女性舞蹈,模仿一个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日常生活动作,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梭克托火贝伦,是男性舞蹈,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走不动以至醉倒的姿态,幽默滑稽。着若莫林贝伦,男性模仿马慢步、小跑、驰骋的舞蹈动作,尤其表现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形象生动逼真。贝伦舞在锡伯族民间,家喻户晓,男女老少大都可跳其中的一二种舞蹈。
7
锡伯族的乐器有“乐布尔”、“苇笛”、“墨克纳”、三弦、四胡等。
民族节日
肉孜节
波斯语的音译,意为“斋戒”。肉孜节是伊犁信仰*的维吾族、回、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时在*历10月1日。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因为*规定每个成年*在斋月(*历)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吃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们封斋一个月后,为庆祝斋功圆满,要举行开斋仪式,所以得名。现在肉孜节已演化为民族节日,各族*职工在斋月期间不封斋,而把肉孜节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节日来临前,人们打扫室内外卫生,准备节日食品,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洗澡,从头上到脚下穿戴一新。节日清晨,18岁以上的男子要到*去作礼拜,礼拜后,人们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历是阴历制,每年有354天,这要比公历少11天左右,故斋月及节期每年都要向前推移,大约每隔32.6年循环一次。与其他民族不同,回族视肉孜节为大节。**自治区人民*规定过这一节日的各少数民族放假1天。
纳吾热孜节
每年阴历春分日,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纳吾热孜节。“纳吾热孜”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这一天,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用羊肉、大米、小米、麦粒、奶疙瘩等食物混合煮成“纳吾热孜饭”,亲朋挚友走家串户祝贺新年,吃“纳吾热孜饭”,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古尔邦节
肉孜节后第70天,*历12月10日即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有写作“库尔班节”,阿拉伯语称“尔德?古尔邦”,“尔德”意为节日,“古尔邦”,汉字译为“宰牲节”。
关于古尔邦节的起源,在民间流传着一则古老的宗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在睡梦中,梦见真主安拉“启示”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尔献祭,以表示他对安拉的虔诚。当易卜拉欣遵命实现自己的诺言,正要举刀宰杀儿子伊斯玛尔的那一瞬间,安拉派遣的使者牵着一只羊从天而降,命令以宰羊代替杀子献身,这一天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从此以后,为了纪念真主安拉的显灵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诚,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宰杀牛、羊进行献祭,相沿成习,成为*的节日之一。现在,古尔邦节已不仅是宗教节日,而是*、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盛大节日。**自治区人民*规定过这一节日的各少数民族放假3天,其他民族放假1天。
在伊犁,每逢古尔邦节到来,*、哈萨克、回等民族家家户户不仅宰杀牛、羊,还要精制糕点,穿新衣,戴新帽,沐浴盥洗,举行节日会礼和宰牲仪式,人们互相拜节、问候,热情招待来拜年的客人,还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歌曼舞,赛马、刁羊,热闹非凡,使整个节日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
锡伯族的“抹黑节”
有关抹黑节的来历,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在古时候,有家夫妇将烧糊的面饼喂了狗。不巧,这件事被天神撞见,因而动怒,施法力将锡伯族人种植的麦子变成了黑丹,也就是让小麦染上黑穗病。后来在老人的带领下向天神祈求恕罪,他们向天神发誓,不再随意糟蹋粮食,为了吸取教训,宁愿自已把脸上抹黑灰,但不要使麦子生黑穗病,天神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于是便收回了法力。从此,每年正月十六日,天神就来巡查,看他们是否吸取了教训,在这一天,人们不等天神来到,就赶紧早早起床,将脸抹黑。于是就有了锡伯族这一独特的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还未升起,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亲朋邻居互相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在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四一八”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1764年,清朝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伊犁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了伊犁。
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已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伦舞。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还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等活动。
礼节与禁忌
伊犁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尊敬长者。人们相见时,总会握手问好,互道“亚克西木赛斯”(您好)。*、哈萨克等民族的群众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放在前胸*,然后身体向前倾斜30度,并连声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为“祝您平安”)
8
在称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辈序之称,其中*、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民族,一般年轻人都称呼老年人为“大大”(大爷)、“阿娜”(大娘);称呼比自己稍长的人为“阿喀”(哥哥)、“阿恰”(姐姐);称比自己年幼的男女为“福刚”(弟弟)和“森呐尔”(妹妹)。青年同性之间互称“阿达西”(朋友)。对*和军人称“尧尔达西”(同志)。对小孩、少年人多称“巴郞”。但对青年人则不宜随便叫他们“巴郞”,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伊犁兄弟民族待客、做客有一套规矩。当客人来到主人家或毡房门口,一定要让年长的主人先进门。在哈萨克族的毡房里,客人可以坐在椅子上或铺在地面的毡子上,但不要坐在床上。席地坐在毡上时要盘腿或跪着坐,切不可把两腿伸直坐,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坐的时候,主人在右,客人在左。主人送来的每一样食品,客人都应该尝尝,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哈萨克等民族都喜欢喝砖茶、茯茶或米心茶,待客时一定要敬茶。喝茶时,主人会频频为客人斟茶,客人不要自行动手倒茶。你喝够了,可以用手心把碗口捂一下,如不这样做,主人还会继续不停地给你斟茶。进餐时,勿用鼻子去嗅食物,也不要用手去擦摸食物。吃馕时,一定要把馕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切忌把整个馕拿来啃。进餐后,餐具中最好不要剩下食物,不要把手上的食物再放回去,也不要把碗里的东西给别人吃,更不要将食物扔在地上。在饭前饭后,主人往往请客人净手。洗完手后可用毛巾擦干,切忌甩动双手以甩落手上的余水。无论吃饭或交谈,都不可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否则会被看做对主人的不敬。如果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主人会送上家中最好的被褥,客人不应拒绝使用。
在草原上,不论相识或陌生人,只要来到毡房,哈萨克人都热情招待,至少要煮一壶奶茶。至亲好友来,还要宰羊招待。如果来客是有名望、受尊重的,则要宰两岁的马驹或黄头白身大羊。入席时,年长的或职位较高的客人入座后,其余来客依次入席。最有特色的是宰羊宴客,按风俗未经来客祈祷而宰的羊是不能招待客人的。因此宰羊待客时,必须先把羊拖到客房门口,将羊头探进门内,向着客人,主人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这时如果主要客人不是*,则要请一位年长的*代表众宾客祈祷,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并做巴塔以祝福,然后把羊拉去宰杀。肉熟之前,要把餐布铺好,放上包尔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吉尼特、酥油、奶茶,以及饼干、糖块、蜂蜜等,大家围着餐布席地而坐,边谈边吃边喝。喝罢奶茶,便要喝马奶或是酸奶饮料。在吃喝时,主人及陪客弹起冬不拉,唱“阿吾勒的六支歌”,然后请客人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做游戏娱乐。肉熟之后,主人一手提一壶水,一手端着脸盆请客人洁手,并收拾好餐布。哈萨克族吃羊肉是很讲究的,羊的十二根骨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应该分配给什么客人是有一定的规矩的,这些部位的肉都有专用名词。如:对年长尊贵的客人给羊头和肩部的肉,对女婿媳妇给带髀石(羊膝盖骨)的肉和胸叉子的肉,给小孩吃羊的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主人首先把盛有羊头、肩部、肋条肉的大盘放在首席的客人面前,以示尊敬,献羊头是哈萨克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客人将盘内的羊头用刀割下一块面颊肉自吃(席间如有老人,先敬给老人吃),再割一只羊耳朵递给主人的小孩或席中最年轻的“巴郞”,以表示领受到了主人的盛情,让孩子们吃了羊耳朵要听大人的话,然后把羊头递还给主人。这项仪式结束后,才由削肉能手操刀,把肉削在盘内,撒上一些切碎的洋葱,然后请大家用手掇食。最后,主人还要一大块、一大块地向客人敬肉,特别是用肥嫩的羊尾巴肉,请客人务必吃饱吃好。之后,端上肉汤,每人一碗。在撤去肉盘和肉汤之后,又端上茶来,有时也用酒待客。哈萨克人劝酒时不管有多少人,总是只用一个酒杯。由主人操酒瓶当司令,先斟满一杯当众人面一饮而尽,表示“先干为敬”,然后按逆时针方向,以第一杯为标准,向客人们依次敬酒。酒过三巡以后,你如不能喝时,可找人代替喝,先唱支歌,喝完歌双手将酒递过去,让他人代喝,喝完接过酒杯,交还给主人。每次喝完酒,酒杯交还给主人,否则就要罚酒。酒兴正浓的时候,冬不拉乐器就奏起来了,为了请你喝酒,可即兴编词,即兴演唱,尽欢而散。
在牧区,如果骑马到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毡房去,切勿在门口下马,更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他们只允许在报丧事或者报告其他不幸的消息时可以这样做,平时都应在毡房后面下马。蒙古族还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客人应将马鞭挂在鞍上,或者把马鞭稳蔽起来。由于牧民一般都爱护牲畜,因此,到牧区做客,不要随便踢打牲畜,不要骑马闯进羊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狗。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还忌讳别人称赞自已的孩子和牲畜,他们认为当面称赞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吉。
13、名优特产
天山乌梅
天山乌梅,酸甜可口,口味独特,还可护发养发。天山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春、夏间果实近成熟时采摘。果肉柔软,椭圆形,内含淡黄色果核1枚,天山乌梅以个大、体重、肉厚、完整、为佳。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乌梅是碱性食品,因为它含有大量有机酸,经肠壁吸收后很快转变为有益人气的碱性物质。根据"血液碱性者长寿"的说法,选择抗衰老食品,乌梅当之无愧。在乌梅的有机酸中,含有一种柠檬酸,它能促进胃酸分泌,从而使不消化的胀闷感消失,从而解除了"烦懑"的后症状。除此,乌梅所含的有机酸对侵入胃肠道中的霉菌等病原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胃若虚弱,则胃酸减少,对食物进行消毒和消化的作用自然降低,甚至发生胃肠紊乱,此时如服用乌梅,则可以提高胃酸,使胃肠得到调理。
9
值得一提的是:人到中年,常有肩膀酸痛的肩凝症,医学上叫"五十肩"。顾名思义,"五十肩"是中老年的通病。其产生原因主要缺乏柠檬酸,血液中的乳酸过多,使血液酸性化,造成肩膀和脖颈僵硬,而要补充柠檬酸,吃一些乌梅可收到效果。
此外,乌梅还含有果酸等纤维物质,具有通便之功。专家也认为,乌梅具有开胃、提神、养颜、防癌之功效,符合人们对果品低糖、高酸的需求,是一种难得的果品。
喀拉布拉桃子
喀拉布拉镇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盛产的核桃、水蜜桃、红富士等远销内地,为进一步提高特色林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切实做大做强这一主导产业,大力打造和推介特色林果产地品牌,储备无形资产,抢占果品销售制高点,该镇结合实际,于今年6月申请注册了“喀拉布拉”商标。并出资4万余元定做了一批带有商标图案的桃子箱和苹果箱用以果品包装进行试销,以此来强化精品意识,培育品牌产品,提高喀拉布拉镇林果产品的知名度。
伊犁酒
伊犁酒,系指生产于中国**自治区新源县伊犁河谷的肖尔布拉克镇.等地区的白酒。伊犁河谷地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被誉为“塞外江南”“*粮仓”,为白酒生产提供了丰富优良的自然条件。伊力特、伊力老窖、伊犁河、肖尔布拉克等白酒,酒香醇厚,远近闻名,声名远播。.
被誉为“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泉水甘美,富含多种矿物质,得天独厚的甜.水酿造出伊犁的美酒。伊犁河谷东起乌拉斯台,西至中哈边界,东窄西宽,整个形状像一只开屏的孔雀。河谷北面的天山拦住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南天山阻挡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吹来的热浪干风,向西敞开的喇叭口则接纳了大西洋、地中海的暖湿气流,使这里降水丰沛,山清水绿,草壮苗肥,成为亚欧大陆腹地干旱荒漠中的一座湿岛。
在伊犁河谷,无论是山麓还是平原,到处都可以看到水草茂盛、一望无际的牧场,伊犁河两岸更有5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盛产的优质稻麦,让伊犁享有“*粮仓”的美誉,而且,这里还是*最大的油料作物生产基地。.特别是著名的*酒乡所在地——伊犁新源肖尔布拉克镇,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巩乃斯河谷,该镇西望伊宁,东接那拉提草原,南北倚天山支脉。肖尔布拉克——蒙古语称为“圣泉”,世居于此的哈萨克牧民则称之为“碱泉”,含有钾、钠、钙、镁、锌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
此外还有喀拉布拉苹果以及那拉提黑蜂蜂蜜等特产。
14、旅游景点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地处天山腹地,在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东端。位于东经85°17-28,北纬43°01-15之间,总面积4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降雨量在88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三面环山,巩乃斯河蜿蜒流过,可谓是“三面青山列翠屏,腰围玉带河纵横”,大自然的恩赐,使其形成了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植被丰富的天然地貌。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塞风光。
10
在*浩瀚大漠中,这个曾被成吉思汗二太子察合台西征时命名的“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那拉提(蒙古语)尤如一块镶嵌在黄绸缎上的翡翠,格外耀眼。这里山峦起伏,绿草如茵,既有草原的辽阔,又有溪水的柔美。既有群山的俊秀,又有松林如涛的气势。她以特有原始自然风貌,向世人展示天山深处一道宛如立体画卷般的风景长廊。这里居住全国十分之一的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而著称的天山儿女——哈萨克族,至今仍保留着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草原文化。
新源县以那拉提景区而闻名。该景区主要展示巩乃斯草原自然风景及哈萨克民族风俗,是新源县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包括了那拉提度假村、那拉提草原、跑马场、巩乃斯河漂流及天山大峡谷、哈萨克民俗风情园等。除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这里还为游客表演具有浓郁哈萨克民族风情的姑娘追、阿肯弹唱、赛马、摔跤、夜间篝火晚会和俄罗斯风情歌舞等节目,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而且可以参与其中,在这里游客还可品尝到哈萨克民族食品。那拉提景区内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白然环境,使之成为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北山羊、雪豹、马鹿、盘羊、雪鸡等。
风景区自南向北由高山草原观光区、哈萨克民俗风情区,旅游生活区组成,已建成为投资6000多万元的多功能旅游接待基地,达到曰接待2500人的规模,完成了道路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免冲环保厕所、民族歌舞演艺厅等一批基础设施和经营性项目。景区成功实现无机动车辆管理,24小时保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保护与开发并进的目标。新增有阿西姆民族歌舞演艺、哈萨克马背体育活动、太空球、热气球、牵引伞、射箭、漂流等娱乐项目。以国有、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的那拉提草原山庄、那拉提度假村、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就像三颗耀眼的翡翠镶嵌于景区内,1200间高、中、低档客房极大的满足了游客的食宿需求。
那拉提风景区是伊犁州旅游的龙头景区,*著名景区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AAA级风景区,2004年初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那拉提风景区的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显示了新源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潜力最大、带动力最强的朝阳产业。那拉提旅游支线机场,又为那拉提风景区今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景区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4月,那拉提草原被上海吉尼斯世界总部授予“哈萨克人口最多的草原”。6月,景区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SHM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10月被评定为全国六大最美的草原之一,12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风景区。
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
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疆西部,伊犁地区东端。新源境内,巩乃斯河谷东端,北与尼勒克县交界,西南与巩留县接壤,东南面与巴州和静县相邻,总的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部是阿吾热勒山,南部为自东向西延伸的那拉提山,中部巩乃斯河谷是一个陷落谷地,构成三面环山,西部敞开的特殊地形,位于东经82°50-84°16’30”之间,北纬43°6’-43°37’30”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为10万亩,经营面积达6025公顷,海拔1600-3000米,年平均气温为8.5C,月最低平均气温-11。8C~-17C,月平均最高气温在25.2C~30。7C,旅游季节的平均气温在12.9~15.7C之间,年降水量为800~1200MM,降水大都集中在植物生长季节,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3%~75%,冬季平均降雪日约为40天,最多可达61于,最少则27天,年蒸发量为1300~2000MM,全年盛行西风及西南风,无霜期约为160天左右。
公园主景区为大东沟风景旅游区(包括奇德景区、巩乃斯河谷地、奇迪景区),支景区为鹿鸣峰登山区,云杉苗圃观赏区。清澈明丽的巩乃斯河从您身边蜿蜒西去,园内各景区的天然林、人工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与巩乃斯河,园内人工湖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公园内的主要树种有:雪岭云杉、*白桦、密叶杨、山白杨、落叶松、马尾松、小叶白腊、河柳等,这些树种占据了公园的上层空间,其中雪岭云杉占了上层空间的70%以上。雪岭杉俗称雪岭云杉,属于常绿乔木,高度可达35-40米,胸径达70-100CM,外皮呈暗褐色,有不规则浅裂纹,裂片近圆形为典型的鳞片块状,脱落后具斑痕,内皮浅褐色,厚2-3MM,石细胞不易见,但可见白色树脂,韧皮纤维不发达,材表平滑,树干断面圆形,髓实心。野山楂、沙棘、马林、黑加伦、野葡萄、野草莓等野鲜果占据了公园的中层空间,据专家考证,野山楂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而黑加伦则具有软化血管,降血脂的功效。公园的下层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及各种名贵中草药,如黄莲、贝母、麻黄、柴胡、党参、手掌参等。这些层次垂直分布的植物景观,构成景色美丽的天然植物园,公园内森林茂密,山高谷深,河溪遍布,水体清澈,夏季清凉,冬景迷人,园内水泥铺就的林中小道纵横交错,欧式别墅错落有致的座落于其中。
11
森林公园的前身是新源林场于1986年建的云杉苗圃。据工作人员的介绍,现在的育苗基地总面积达150亩,主要培育云杉,投入的资金每株在10万元以上。在培育时,首先采集优质的种子,经过筛选,选种和技术处理后播种,出芽后每月浇一次水,保证圃内无杂草,入冬前和盛夏进行药物防治,防止病虫害,3-4年后,起初按20*7公分株行距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每半月浇一次水,每两月施一次肥,苗圃员工按时除草、扶壮,保证无杂草,肥水充足,如此循环,10-12年后苗子长至60公分以上,即可出圃,销售或栽植,每年出圃30万株优质的云杉树苗,长至如人高的云杉苗则需20年的生长时间,一般一棵云杉成熟期则需100年的时间。在林业人员的辛勤劳作的精心照顾下,原来的云杉苗圃已发展成为现今的*森林公园。并于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门评选为2A级。
如今的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是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集游览、观光、渡假、娱乐、疗养、健身、探险揽胜、科学考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森林旅游胜地,一座座豪华的哈萨克毡房及欧式木质结构的别墅分布园中,游客可凭自己的爱好随意选择住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哈萨克套餐,各种风味小吃以及多品种的野蘑菇、野大蒜、野葱、野芹菜等纯天然绿色野味可供游客点品,阿肯弹唱,火晚会以及具有哈萨克风土人情的各种娱乐活动给您的旅游增添无尽的情趣。
公园内各景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为野生动物的繁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常见的动物有三十多种:盘羊、金雕、大天、马鹿、雪豹、雪鸡、北山羊、野猪、野鸭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价值。
森林公园内人工湖可供游人划船游水,动物园可供游人观看野生珍稀动物及鸟类、跑马场可供游人骑马奔跑,领略伊犁天马的风采,游人还可到徐松石垂钓,观看景致幽雅的月牙湾,游客还可以分布比较集中树龄在200-300年的雪岭云杉群观看原始森林,还可观看到全国仅有、罕见的密叶杨林,还可欣赏到千年古桦的风采,领略草原的风光。
远处雪山连云,巍峨壮观,辉映日月,令人神醉。近处云杉高耸,此起彼伏,以那特有的园柱状树冠构成一望无际的林海,涛声隐隐,分外幽静。林间镶嵌的草甸,芳草如茵,鲜花点点,牛羊满坡,林泉脉脉。清香的奶茶,肥美的烤羊,美妙的歌舞,洁白的毡房,-还有那令人激动不已的叨羊,赛马和姑娘追,充分展示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如果您有兴趣一显身手,哈萨克人民的热忱将给您留下永生难忘的回忆。
温泉
距望天洞4公里,有几股泉水自高处沿沟坎而下,源源不断。每股水可供3人-4人同时淋浴。水温热,可比温泉。据说此水由于光照时间长,无毒无菌,可治皮肤病、风湿病。
空中草原
夏牧场又被称为是“空中草原”,空中草原名称的由来是和它的海拔有关系,夏牧场的平均海拔为2200米,它是一个山间盆地,草肥水美,其时6、7、8月份是夏牧场的黄金季节,这时候山上山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夏牧场冰洞融化了,它是那样的清秀自然,天山林海雪源消失了;它是那样式的茫茫苍苍,伏季夏牧场鲜亮明快,山清水秀;由山下向上,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都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一条垂直景观带,是人们休闲避暑开怀游览的好去处。
望天洞
在距森林公园以北4公里处,位于克孜勒拉霞瀑布西侧,有个裸现于奇峰悬崖处,终年被缕缕淡蓝色的云雾围绕着的,自然生成的山洞,名望天洞。洞深13米,洞宽21米,洞口距地面几十米,洞口距国道217线路边10余米。坐北向南。高20米以上,深20余米,阔30余米,洞口卧长方形巨石一块从山脚向它的石阶像一道云梯,吊空中摇摇晃晃。终年弥漫着不散的屡屡银色与淡蓝的云雾,给它的传说增添了无限神奇的风韵……
据说是很久以前,天宫玉皇大帝后花园里红花籽漏落人间,长成美丽的红花姑娘,红花姑娘爱恋人间,与一位年轻人结为婚配。在人间快乐的生活着,她唱道:“吞云吸霞巧长成,天上奇种地上生,阅尽环宇千般色,才知下界胜天庭。”红花姑娘的行为违反天规,玉帝大为震怒,派天兵天将把红花姑娘硬架回天庭,红花姑娘在天庭还朝思慕想着凡间,而这青年也天天对着天空呼唤着红花姑娘的归来。玉帝为了让红花死心,便把青年变成了一座山,而这座山还在张望着天空,形成了一个山洞,得名望天洞。
马场
位于那拉提景区中心地带,度假村东侧。此地开明显呈台阶状,赛马场处第三级台阶上。第一级台阶为南部山坡,第二级台阶为天然看台,第四级为北部的巩乃斯河。赛马场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800余米,呈椭圆形。地势平展,劲草丰茂。看台即观众席和赛马场等长,高差5米,地势同样等平。每年5、6月春播完后,各乡镇举行赛马分会,县赛马总会多在此举行。“北京枣红马”就是在此崭露头角的。
那孜─确鹿特草地自然保护区
那孜─确鹿特草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塔勒德镇境内那拉提山深处大吉尔尕郎河河源地带,距县城直线距离30千米,有牧道通于此。地理坐标大致在北纬43°03′-43°13′,东经83°31′30″范围内。平均海拔2800米。
12
那孜─确鹿特草地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批准成立,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64平方千米。主要保护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草甸草原及其生态系统环境。高山寒冷草甸草原是以中结核病一的苔草、蒿草及显花杂类草为主的草甸类草原,草高甸低于30厘米,盖度在40%-80%;亚高山草甸类草原即是典型寒冷、中生型艳丽的五花草甸,草高30厘米-60厘米,盖度在80%以上。该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为负温期,大雪封山:而到了夏季6月-9月则为优质牧草场,草原上盛开各种各样野化。这里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可称之为草本植物的基本植物的基因库。海拔2000米-2500米为茂密原始雪岭云杉林,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至今仍处于原始待开发状态。
“那孜”是哈萨克语,有“撒娇”、“娇妍”之意。远远望去,整个自然保护区恰似一位身着绿纱少女静卧期间。每年夏季,牧民赶着牛羊翻越楚鲁特达坂来到那孜─确鹿特自然保护区,顿时,草原上热闹起来。俯瞰山间草毡房如菇,羊群如云在草地上流动,繁花似锦的五花草甸令羊儿也惊奇不已,上窜下跳撒欢。“那孜”究竟是指山地恰似一位娇妍的少女呢,还是指羊儿因这美丽壮观的草原风光四处撒娇呢?这里还栖息着马鹿、棕熊、雪鸡、盘羊、獾、旱獭等珍稀动物。
白沟风景区
白沟景区位于新源县城南部的12公里处。溯恰甫河流而上,有一条清幽雅致的山沟——白沟。卡普河白沟是距新源县城最近的旅游风景区之一。自县城向南行驶约一公里,就进入卡普河白沟,映入眼帘的是飞流湍急,咆哮不停的卡普河瀑布,走进它,让人在那震耳欲聋的怒吼声中领略到它的气势与威严,仿佛一只震山虎威严地守卫在那里。
沿沟各类乔木、灌木混杂丛生其间,有山杨、榆、野杏、野苹果、山楂、沙棘等塞满沟坡。两岸时而夹壁对峙,河水湍急,白流翻卷;时而地势阔缓,水流温柔,平如镜面,傍依九曲回肠路。车到山前止步处,便是白沟景区接待点。下石级,过吊桥,入桦林,转石板小径,石凳木几兀立道旁。有木屋毡房缀于林荫之后,花伞亭榭隐现于草莽之间。游者结群成伙,幽然山水天地中。此处可棋牌,可歌舞,可射箭走马,可民族佳肴,可登大树极目远眺,可攀悬崖摘果尝鲜……。
继续向南行驶我们就进入了卡普河谷中,顺卡普河逆河而上,山道蜿蜒,两侧山高耸立,悬崖层层,峭壁林立,仰望山颠,蓝天白云象是从两山的缝隙中闪出似的,山上长满了野杏树,野果树,山角下、河两岸随外可见植根水中高大茂盛的青杨树,他们姿态各异,象是欢迎到此游览的人们。卡普河自雪山而来,河水忽而翻腾,忽而平稳,清澈透明,似银链穿梭于两山之中,每逢夏季,您可看到许多游人带皮筏漂流在河上,别有风情,大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穿过丛林山谷,豁然间天变宽了,山离远了,这里就是白沟景区的旅游点,从这里向南您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松林掩映在蓝天白雪之中,颇为壮观,向西山势陡峭,进入森林公园,让您感受到浓浓的松林气息,向东山峦丛林,小径幽幽,真正进入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境界。穿过这座横架在卡普河上的浮桥,进到了白沟景区,在绿树掩映中,星星点点的红色建筑是供游客饮食、住宿、娱乐的场所,林间小径通幽,水声潺潺,闲来垂钓碧溪上您可以象姜太公一般逍遥自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灵感兴许是在这里萌发的吧。早先文人墨客多会于此,吟诗作赋,著名诗人唐加勒克就曾在这里创作出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作品。
唐加勒克纪念馆
新源县唐加勒克纪念馆位于县城南郊唐加勒克、阿西姆纪念碑院内,于2003年9月建成,馆址占地面积44亩,纪念馆建筑面积为1273平方米,顶端设有白天鹅雕塑,总高度39.6米,总投资170万元,其中社会各界集资70万元,县财政投资100万元。室内设有民俗风情展厅、文物展厅(11间)及其他辅助设施。馆内现藏有珍贵文物19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物12件,6件轻青铜器待有关专家鉴定,一般文物22件。
纪念馆的建成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提高全民素质,打造我县旅游名县将产生积极影响,必将成为我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9月20日,我县隆重举行了唐加勒克.卓德勒诞辰100周年庆典活动,举办了民俗工艺展销会、青少年诗歌朗诵会及中小学生美术、书画、摄影展览会。收集整理了唐加勒克诗集,出版发行《唐加勒克诗选续集》,对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将台
位于新源县阿勒马勒乡东部5公里南侧山坡,南靠那拉提山,东西北三面开阔。长400米,宽300米,高10米,北距巩乃斯河800米。是别失八里王屯军巩乃斯河谷时的“点将台”。
公元1321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察台汗国于1370年被帖木儿王朝所页。东察合台汗国即蒙兀儿斯坦,蝗朝因其以别失八时(今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为首府,故名。
别失八里第一代君主为也先不花。第二代君主是秃黑鲁•帖机,他第一位在今*地区信仰并推动*的蒙古汗王。秃黑鲁•帖机死,其幼子黑的儿火煮 别失八里王。
14世纪下半叶,(西察合台汗国后裔)帖木尔帝国逐渐强大起来,曾7次远征东察合台地区。1389年,袭击了也儿的失河畔黑的儿火者后王的王帐。帖木儿本人还在额敏河畔设立他的斡尔朵(宫帐),并以此为踞点进攻蒙兀儿斯坦,迫使黑的儿火者屈服。为了逃避木尔的压迫,黑的儿火者将他的牙帐迁到蒙兀儿与畏兀儿斯坦(库车、吐鲁番)之间的巩乃斯河深处,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马哈木王。
13
尤乐都斯:隋唐时,把那拉提的东地区称之为尤乐都斯。(“尤乐都斯”,突厥语,“星”之意)。
水帘洞
位于新源县城西北,距则克台镇约10余公里的杏沟中。从则克台镇铁木尔勒克村向北山,沿着崎岖的牧道,曲折而上,一股清澈透明的溪水从沟底盅绊而出,这就是杏花沟。循沟而入,不时见到杏树立于山坡上、悬崖边。转个山嘴,狭窄陡峭的山沟豁然开朗,扑面而来的是清爽适宜的凉风和“哗啦”夹着“叮咚”的水声。只见拢合处怀抱着一巨形山疙瘩。该山疙瘩东、南、北为空,唯西接山体,山体上部一股水流泻山疙瘩顶部,导致水在疙瘩顶四溢而下,形成水帘。山疙瘩正中一洞,前后相通,即“水帘洞”。洞口小,洞中间空大,洞中可容纳数十人。洞中地面有各种怪石,有的盘对扭转,有的亭亭玉立,姿态各异。水帘洞上方不时有鸽子盘旋翻飞,周围植被好。
15、历史名人
唐加勒克•卓勒德
生平简介
我国现代哈萨克文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爱国诗人唐加勒克•卓勒德1903年3月15日出生于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哈木斯特村的一个贫困牧民家庭。
1922年他远赴苏联哈萨克斯坦求学,接受了马克思列主义思想的洗礼,同时大量翻阅了普希金等世界著名文学家的作品。1925年他回国后,开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给家乡人民介绍俄罗斯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正在之时,国民*以“反*者”的罪名将他囚入狱中四个月之久,释放出狱后,他在1933年—1935年间,参加伊犁哈萨克、柯尔柯孜文化促进会并具体负责文艺工作。
1935年—1940年,他在创办《伊犁日报》的工作中表现突出,同时他积极投身于哈萨克活剧这一开创性事业中,这一时期他不断撰写了众多有教育意义的剧作,而且经常亲自担任主角上台演出,1940年3月8日,他又一次被*特务囚入狱中,他被关伊犁,后又转到乌鲁木齐*,直到六年后,他才在三区革命*和国民*和平谈判条款签订时,以政治犯予以释放。由于狱中反动派的疯狂摧残,他于1947年8月6日与世长辞,享年44岁。他的逝世是我国哈萨克族文坛上的巨大损失,但他创作的《生活,我为什么爱你》、《伊犁的大官贵人》、《时代变幻的情形如何》、《我们处在危机关头》等大量文学作品和他的爱国思想却永远启迪、激励着后人。
唐加勒克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饱满热情讴歌各民族大团结,用生命和文学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诗人。是一位才华横益、思想深遂,以不朽的作品留传后世的伟大文学家;是一位激励青年不断奋进拼搏、追求光明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将同胞们从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以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唤醒他们的伟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