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国
商中晚期任姓方国,黄帝之少子禺阳赐任姓封于任地(今济宁任城即其地)后裔以任为姓,封于祝,是为祝国。
1、基本信息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先代遗民,把黄帝的后人封于祝地,其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建立祝国。春秋时(前768年),祝国亡于齐国,原祝国公族以国名命姓,成为祝姓。
2、历史概述
商中晚期任姓方国,黄帝之少子禺阳赐任姓封于任地(今济宁任城即其地)后裔以任为姓。
禺阳生淫梁(禺强、禺彊),淫梁生番禺(巧垂),是尧始为舟。番禺生奚仲。是禹始为车,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夏始以木为车。按马驌《绎史》考证:吉光后裔建立的国家有谢(历代史家众说纷纭,注释谢邑的地望有河南汝南、唐河、南阳、信阳、罗山及山东宁阳等6处)、章(古鄣国,在今山东东平东)、舒(在今安徽庐江西南)、吕(在今河南新蔡)、祝(在今山东宁阳北40里处,西邻鄣国)等方国。
商初,奚仲后代十二世仲虺为商汤的右相,世袭薛地。由于仲虺辅助成汤灭夏有功,仲虺后裔在殷商时期建薛、挚、畴、薛,谢、章、舒、吕、祝等国,皆为殷商王朝依靠的主要力量。商中期武丁继位后,在贤臣傅说和仲虺后代祖己的帮助下,修政行徳,出现了商代中期的“武丁中兴”。祖己因辅佑武丁有功,被商王再封于薛。
商末,“祖己七世孙任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王武乙时《诗经·大雅·大明》篇记叙道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
诗的大意是:挚君的二女儿太任,从殷商的畿内之地,千里迢迢嫁到岐周,与季历结为夫妻。太任怀孕,生下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开始大封诸侯,并寻找先代帝王的后裔,封地封国,奉祀先代帝王。因其父(文王)之母大任是挚国任成后代,被武王选为伏羲风姓和轩辕黄帝后裔的代表,受封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10多个国家,司太皡与有济之祀(奉祀先祖伏羲和黄帝)。部分后代改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这是当时皇家之外最大的分封,任家十分强盛。《左传》和成语“滕薛争长”中的“不敢与诸任齿”,“诸任”就是指当时的任氏十国的任姓先人。以仲虺祖已为代表的任姓*在商周时期达到顶峰。
根据《世本》、《左传》、《春秋》、《通志·氏族略》、《潜夫论·志氏姓》、《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百家姓》、《姓氏考源》和《姓氏大全》等,以及谱志记载,任姓演变和分支姓氏有:姙、妊、任、壬、郭、海、薛、奚、嵇、妘、伯明、寒、戈、祖、邳、丕、伾、?、俖、仲、挚、执、畴、挚畴、舒、谢、射、祝、铸、终、终古、佟、章、吕、泉、毕、过、谷、徐、蘖、卑、臣、且、修、伯夏、禺、遇、采、刻、亥、昌、邿、诗、儋、儋耳、牛黎、无继、无肠、狂、大、洛、结、锲、党、阙、鲁、掌、仉和李等六十多个姓。
3、古本记载:
王谟辑本——“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
孙冯翼辑本、陈其荣增订(孙)本、张澍稡集补注本、茆泮林辑本均——“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謝,任姓,黄帝之後”
雷学淇校輯本:“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
秦嘉谟辑补本——“任姓,謝章薛呂舒祝終泉畢過”;“祝氏,任姓。
东汉王符《潜夫论?卷第九?志氏姓第三十五》引《世本》“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注:按原文录之,疑传抄中的错误)。
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宰相世纪》:“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祝为其一。
任姓后人至西周时发展壮大。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是任姓挚国之女。周武王灭商后,就大封祖母家族任姓为诸侯,共封有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10个任姓国家。这些任姓国的封地范围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长江以北地区。
薛国位于任城东南方的滕州(山东省滕州市)、谢国位于任城西方的南阳,国都为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挚国任姓位于任城西南方(今河南省平舆县)、吕国,位于任城西南方(今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祝国位于任城东北方(山东省长清县东北祝阿故城)章位于任城北方(古鄣国,在今山东东平东)、舒(在今安徽庐江西南)、畴(今山东肥城,宁阳县界之铸乡西邻鄣国)等地。
在那个时代,除了*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再分.诸侯一般将的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国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这样,周王朝与分封诸侯国就保证了他们世世代代的血族统治,万里*遂成一家。
禺阳任姓也是以任城为中心将嫡系亲属向四周分封,以拱卫的任城的重要任务。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二年)西周初年,黄帝~奚仲后裔挚国任成的后人任光因在商末是祝方国的诸侯,在牧野之战有功,周武王姬发把任光封于祝地,封诏祭祀伏羲与黄帝,世称任光为祝候光。食邑济南府禹城县,即齐鲁晋(唐)之间祝阿、祝柯是也(今山东历城西南长清东北)邑号祝国。《礼记·乐记》曰:“(周)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而《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两书所说虽有不同,但足可以证明祝国在西周时就作为诸侯国所存在。而据《水经注》记载祝国封地(祝阿)在济水(今黄河)之南、玉水(玉符河)之西,即今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一带。西周初期的诸侯国领土很小,不少封国只是一个城.,周天子虽然尊崇先王礼制,但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所封爵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保留其贵族身份,只有同宗者或功臣,才可能封为伯爵、侯爵或公爵。西周初,层层封授的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疆土情况如下:一、公国:50平方公里,如齐、鲁。二、侯国:35平方公里,如晋。三、伯国:35平方公里,如申。四、子国:25平方公里,如黄、罗、祝、邾。五、男国:25平方公里,如许。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如萧。如此世代分封下去。祝国封地在25~35平方公里(鲁国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和周王朝的缔造者周公旦的封地曲阜,立国时面积并不大,不过方圆百里而已)。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礼,管辖河南中部及山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武王封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于武庚封地周边,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三监联合武庚、薄姑族及东方诸小国*。周公旦、太公率西部军旅平叛,三年诛管叔、杀武庚、流放蔡叔、平薄姑族、灭鬲(今禹城中部、齐河北部和济阳西部)、灭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鬲国国都在战乱中毁灭,后又灭迹于大火中。*平定后,周公的弟弟唐叔主政祝国,改禹息故城为高唐城,作为自己封地的首府,原鬲国区域属祝国管辖范围。奄国区域归鲁国,薄姑族区域归齐国。形成二次分封规划这样小国得到部分领地也奠定了齐鲁晋等国的大国崛起地位。
鬲国是上古时期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方国,但是将其理解为商周时期的诸侯国家还不够准确。历史上一般称为有鬲氏。有鬲氏族是上古时期较为富强、发达的部落族群,是大汶口文化后期由鲁东南、晋东北、豫西南游猎而来的散落氏族组成。有鬲氏族主要繁衍生活在禹城、齐河、济阳一带,活动范围约1300平方公里,人口数字不祥。
总上所述祝国在商中晚期和周武王时期只有一个城池(祝阿古城)今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一带,国土面积25-35平方公里。周公旦平三监之乱后,把鬲国、卢国等之领地即今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大部、禹城市大部、济南市西北部、济南市长清区西部,分封给祝国管辖。
祝国经历武王分封和周公平三监之乱再次分封后国土增大、人口增多、国力增强,成为不容小觑。
4、祝国国君
祝国第一代国君光侯宽厚仁德,治国有方,虽是伯爵小国,却也民康国安,周边齐、鲁等大国也不无羡慕。再加上历世祝侯都忠于周王室,尽心辅佐周王,所以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到了长治久安。
湖北族谱记载约公元前841年僕侯时國不自振,齊武公所滅僕(史冇资料,只湖北籍族谱中有),七世應,襲祝侯。
九代祝候(炳候)、娶劉氏二子,袭祝侯,约公元前828年炳公候佐周宣王中興拜大司徒。葬京兆茂陵西二十里,墓田四里。
十世:龔、襲,襲袭祝侯,弟龚伯子孫散居鄭衛。
十一代祝候:方、公元前768年幽王時祝國為齊庄公(姜购)所滅,方奔周為上大夫,因当时众诸侯投奔太多,故在方公名讳上加国名为祝国方,後世因以國為姓。形成祝姓,平王時東遷,徒居洛陽。
5、灭亡原因
据专家分析祝国灭亡后祝候方带领部分族人投奔周幽王封为上大夫。原祝国公族以国名命姓,成为祝姓。也有部分族人迁徙的鲁国北部建立铸国。故址在今宁阳县西北山东省肥城、宁阳县界之铸乡。据记载春秋时期,曲阜北边有个铸国,和鲁国来往密切,这个铸也叫祝,可能就是受齐国挤压南迁到鲁国边境的祝国。铸介于齐鲁两国之间,鲁大夫藏宣叔曾娶妻于铸。春秋中期前6世纪中叶犹存,春秋后期,铸殆被齐国所灭。
《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了铸国的起源:“武王胜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氏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而杨伯峻认为铸与祝两字古音相近而通假。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三年》提到铸国的传世青铜器有铸公簠,其铭文有“铸公作孟妊车母媵簠”。杨伯峻因此认为此铸国为黄帝后裔妊姓,或写作“任姓”。《国语·周语中》云:“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韦《注》:“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大任之家也。”是任姓之族,于挚而外,又有畴国。且挚、畴之封,又自以武王追思太任之故,于是覃恩及之耳。考金文有《铸公簠》,余谓即畴国所作之器也。其铭曰:“铸公乍(作)孟妊车母朕(媵)簠。”是此器乃铸公为其长女所作媵器,其长女名“孟妊车母”。王国维《铸公簠跋》即据此定铸国为任姓,其说与《世本》所言相合(《世本》云:“祝,任姓。”祝、铸声近,《吕氏·慎大览》“封黄帝之后于铸”,《史记·周本纪》、《礼记·乐记》即皆作祝,故知此祝即前引金文之铸也),足为定论。惟王氏又因祝、州二字古音相同,遂谓金文铸国即《春秋·桓公五年》“州公如曹”之州,未知州国实当为姜姓,不得即以铸国视之也。余谓铸国,当为《国语》所见挚、畴之畴。甲文铸字,象两手持倒皿注溶液于范中之形,金文或增??以为声符,??即《说文》畴字或体。古人国名寄音不寄形,故吴字古读如鱼、吾,而春秋吴国之器即多有假?、假敔为之者,写法殊不一致。铸之作??,特省形从声耳。汉初《国语》以古文行世(太史公谱《十二诸侯年表》,自谓“表见《春秋》、《国语》,……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知史迁所据《国语》乃古文),其字或书之作??,而汉儒以今文读之,遂为畴矣。古音铸属幽部,畴属侯部,幽、侯合韵,二字固音近相通,其国又皆为任姓,足证铸之即畴矣。(《穆天子传》卷三“??余之人”,卷四作“珠余氏”,易??为珠,即二字音近之又一证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于铸,杜云:“铸国,今济北蛇丘县。”晋之蛇丘县,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其地适近于鲁,且与前考挚国所在亦相密合。今存铸国之器皆为清光绪年间所出土,其中《铸子叔黑颐鼎》出于青州,《簋》、《簠》出于桓台,《铸公簠》出齐东县,皆在今山东北部淄博至潍坊之一线。其地去鲁国亦未远,盖铸国迁徙所之也。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称,铸国最终为齐国所灭。不知其依据。
祝国世袭表:
据祝忠勇贤亲浙江祝氏昌意世傳譜序上,祝候光为祝国始祖,二世至六世空白,祝庆韬教授的湖北祝氏譜序是玄囂後人。祝柯为祝国始祖,传至七世僕,國不自振,齊武公所滅,棄國以祝為氏。这与史料记载有误,祝柯应是地名,祝阿古城遗址位于段店镇古城村。春秋时期称祝柯。《春秋·左传》载“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诸侯盟于祝柯”。把湖北谱序祝柯是玄嚣后人浙江譜序祝方是昌意後人。互補上去,是對是錯,有待考證,族谱中不论昌意世后人还是玄嚣后人都说是祝国后裔,在史料记载无从查找时,我们就以祝国后裔为准绳,合二为一,为亲们补全祝氏世系表。
一世祖:祝候光(任光),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二年)任光佐周武王牧野之師有功,商时又是祝方国,使祝史,(还有重要原因光公是武王祖母后裔)故周武王封任光於祝阿,為祝國始君,史称祝候光。光侯宽厚仁德,治国有方,虽是伯爵小国,却也民康国安,周边齐、鲁等大国也不无羡慕。再加上历世祝侯都忠于周王室,尽心辅佐周王,所以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到了长治久安。
二世:平公犀,
三世:莊公叔達,
四世:句錫,
五世:鋪周,鋪夏,
六世:閼逄,
七世:僕、应。约公元前841年僕时國不自振,齊武公所滅僕(史冇资料,只湖北籍族谱中有),七世應,襲祝侯,
八世:蟠翁,娶芋氏,
九世:炳、娶劉氏二子,袭祝侯,约公元前828年炳公佐周宣王中興拜大司徒。葬京兆茂陵西二十里,墓田四里。
十世:龔、襲,襲袭祝侯伯爵,龚伯子孫散居鄭衛。
十一世:方、公元前768年幽王時祝國為齊所滅,方奔周為上大夫,因当时众诸侯投奔太多,故在方公名讳上加国名为祝国方,後世因以國為姓。平王時東遷,徒居洛陽。
部分族人迁徙到鲁国北部建立铸国。
6、铸国国君世系:
铸子叔黑?簠,高17.8cm,宽27.6cm,重4.24kg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等饭食的器具。凡簠都为方形器。器、盖对铭,各4行17字:
铸子叔黑(音夷)肇作宝,?其万年眉
寿,永宝用。
铭文大意为铸国公子叔黑?自作宝簠,祈望万年长寿,永宝用之。
传此器为清光绪初年出土于山东桓台。
铸公,西周晚期人,见《叔良父匜》。
铸公,春秋早期人,见《铸公簠》。
铸侯求,名求,春秋早期人,见《铸侯求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