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大院长秦春华: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03-22 06:56:39
...

北大院长秦春华: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CFP供应图

——如果你不打破应试教育的魔咒,创新将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可见的“分数”标准被打破,就无法确保社会公平。

教育不仅被考试绑架,还被学历绑架。教育过程已经被异化为获得第一级和第一级学历证书的过程。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大学陷入了各种“数字沼泽”,无法自拔。他们越来越无法培养创新人才。

在我访问美国期间,我根据大量的观察、采访和经验写了一些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至于这些文章中的观点,有一些支持者,也有许多批评者。最严厉的批评是我的比较不够全面和客观。我只看到美国的好教育和中国的坏教育,但我没有看到美国的坏教育和中国的好教育。简而言之,我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而且我认为有崇拜外国和崇拜外国的嫌疑。

我承认我的比较并不全面,因为我从未打算对中美教育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然而,我的分析是客观的。所有案例都基于第一手数据。分析过程尽可能不掺杂个人观点和主观评价。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不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异同——这种工作教育工作者已经做得相当好了。

任何学过一点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世界上没有两种极端状态:完美和无用。如果完美被认为是1,没有什么被认为是0,那么绝大多数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差别仅仅是比1多一点或者比0多一点。

简单比较中美教育的优缺点不利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当然,美国教育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例如,许多公立学校的教育一团糟,不仅比中国差得多,而且不如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好。再举一个例子,贫富差距仍然是美国教育中的一个慢性病。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美国最富裕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排名第一,但美国最贫穷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排名第33,仅略好于排名最后的墨西哥学生。然而,恐怕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最差的美国学生的情况就否定全球人才竞争中最优秀的美国学生的巨大优势。

当然,语文教育有很好的方面。除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仅与美国教育相比,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就有114万名大学生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而美国只有49.6万名。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00万年轻人去学校接受2-4年的工程教育,是美国的10倍。根据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2亿高等教育毕业生,这超过了美国的劳动力总数。

然而,如果由此得出中国教育超过美国的结论,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毕竟,现实中我们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吸引外国学生方面,我们真的无法与美国竞争。

事实上,对中美教育的优劣进行“辩证”分析,既不能增加我们在教育问题上的知识和智慧,也无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除了没有必要证明中美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我写这些文章的真正意图,正是要通过这些有意识的、不完全的比较,以美国教育的优秀方面为镜,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和审视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对美国教育的不好的方面不感兴趣,因为中国教育不需要学习那些不好的方面,除非它是一个警告。然而,我对美国教育的好的方面很感兴趣,因为这些好的方面可能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因此急需改进。因为它不完美,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比较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进步。至于我们自己的伟大成就,它们不仅引起了美国人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他们的深切忧虑。自然,我们没有必要再次强调它们。

当代中国教育似乎无法满足社会创新的要求。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可能是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劳动力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弱化。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率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投资动力不足。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然而,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并没有表现出企业所期望的创新能力。市场对他们的评价——工资——甚至低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工,这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和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未来的某一天——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中国的人口支持率最终会逆转,这不仅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意味着资源占有与使用之间的失衡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经济结构的根本调整不能通过持续有效的技术进步来实现,中国目前的全球竞争力将很快被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所取代。这几乎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只要教育能够长期保持对社会劳动力创新能力的支持,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被大量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成果所抵消,社会总福利将保持盈余。相反,如果教育不能有效地为社会劳动力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持,新增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成果带来的积极效应就无法弥补人口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总福利将继续处于难以逆转的赤字状态。令人担忧的是,当代中国的教育似乎无法满足社会的创新需求,承担起这样的创新使命。

大学已经成为实现各种生产目标的车间。

首先,统一的高考录取制度迫使中国所有的基础教育机构和家庭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通过大规模的重复性培训和技能来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上。这种“低级陷阱”正在慢慢侵蚀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熟练、细心、公正等品质对绩效改进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思维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虽然许多人认为高考中的竞争也有磨练考生意志的效果,但很少有人否认它对学生创造力造成的严重损害。也许意识到这一潜在的风险,*正试图实施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估”和“多种录取”为特征的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对公平的担忧和偶尔出现的招生腐败——这进一步强化了前者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公众对改革的信心被大大削弱:完美改革方案的设计因信任问题而受到质疑,人们不相信它们能在现实中“不失真”地实施。

这使中国的教育改革陷入了一个极其困难的困境:如果“应试教育”的诅咒没有被打破,创新将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可见的“分数”标准被打破,就无法确保社会公平。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教育改革措施越来越多,而公众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的原因:当你试图通过某种措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时,就会导致另一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按葫芦里的瓢。在这方面,美国高考中一系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制度安排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第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和评估优秀人才,以及由于日益增加的公平压力,国有机构在招聘新员工时逐渐采用考试,特别是笔试,导致整个社会不得不走上单一的高等教育道路。教育不仅被考试绑架,还被学历绑架。教育过程已经被异化为获得第一级学历证书的过程。形式变成内容,手段变成目的。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的过长的上学时间减少了人们在社会上工作的时间,从而也减少了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它也使得大量不适合接受长期图书教育的学生成为少数人的“陪读学生”。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机制进一步抑制了这些人的创造力和原始价值。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呈现出危险的单向固化趋势。在这方面,美国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确实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和借鉴。

第三,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数字崇拜”相一致,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陷入了各种“数字泥潭”,无法自拔。因此,他们越来越无法培养创新人才。由于资源竞争的需要,高校必须努力实现“数字成果”:学生的素质以高考成绩来衡量,科研水平以科研成果的数量来衡量。教师的水平由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估(质量最近有所提高)。校友的成就由官员、富人数量和科学家数量等来评估。

大学已经成为实现各种生产目标的车间。这种“在干涸的山谷里钓鱼”的短视行为严重抑制了大学自身的创新功能,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无法用数字指标进行评估,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科教学——逐渐边缘化,这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削弱了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在这方面,美国顶尖大学悠闲的态度、*放松的氛围和扎实有效的本科教学重点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知耻而后勇。承认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努力加以改善,并不是“扩大别人的野心,破坏自己的威望”,而是所有国家、机构乃至个人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自大、自满和认为自己做得很好的心态,除了开“自大”的玩笑之外,还常常会延迟发展和进步的有利机会。与中国相比,美国教育的差异真的很糟糕,比我们的差得多。但是好地方真的很好,比我们好得多。事实上,整天担心教育的是美国人自己,他们经常反思美国教育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这种忧患意识尤其值得学习。当然,在学习美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改造它,这是不言而喻的。(原标题:中国何时会有简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