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脱贫攻坚的多元化路径探讨
■梁晓丽
6月18日,*总书记在主持“十三五”期间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座谈会时作出批示。扶贫开发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迎难而上的冲刺阶段。在这场反贫困斗争中,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泉,应主动参与反贫困斗争,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探索参与反贫困斗争的多种途径,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发挥人才优势建立扶贫智库
高校应主动申报并积极培育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扶贫为重点,开展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围绕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形势,高校要坚持区域扶贫的特色,深入总结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研究成果,与相关各方合作,推动研究课题的确立,加强对策研究,为党和*推进扶贫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组织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贫困地区寻找发展思路,为地方党委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意见和建议。
开展扶贫教育,增强“造血”功能
帮助穷人的教育使贫困家庭的儿童能够接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对全国备案系统贫困人口的分析显示,90%的贫困人口初中及以下学历,小学、半文盲和文盲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救助工作不应局限于“输血”,而应建立有效的“造血”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智力援助。
高等学校可以参与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在受援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培训、贫困地区教师和群众技能培训,提高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能力,“教人捕鱼”。开展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培训,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医疗保健和贫困人群的健康水平。
加强产业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应充分利用科研技术,把扶贫开发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农村资源开发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强化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就地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高校可以与贫困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扶贫开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产业试点等方式扶持地方产业。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利用科技改造和扶持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加快贫困地区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扶贫服务。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高校人才扎根贫困地区,为基层做出贡献。我们将在职称评定、薪酬等方面给予优秀人员优惠待遇。
目前,教育部已发出专门的《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向扶贫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都组织和动员起来参与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许多地方高校也采取了积极行动。高校扶贫向贫困地区传播世界上的爱、希望、信念和真情。对高校本身来说,它承载着责任、责任、使命和奉献。(作者是洛阳师范大学教师)
《中国科学日报》(2016-10-13第7版)
上一篇:为国家现代化探索新路径
下一篇:生活中的凸面镜和凹面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