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海Ⅰ号”

科普小知识2021-11-14 13:53:03
...

“南海Ⅰ号”

照片1:唐麟欧

“南海Ⅰ号”

1990年在定海进行水下考古训练时,记者(左图2)也潜入水中,近距离观察现场情况和队员们的工作。崔永(右一)是水下记者的监护人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是第一家详细报道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新闻媒体。

(这张报纸的照片)

“南海Ⅰ号”

“华天龙”打捞沉船的壮观场面。这也是“南海一号”勘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照片来源:广州打捞局网站)

“南海Ⅰ号”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4月26日。考古学家拍摄了他们的领队崔永进行现场评估的照片。在沉船的外围,挖掘已经进行到外部反向斜坡的位置。此时,支架应防止船只向下和向外移动。脚手架太薄会带来风险,太密会影响挖掘。

邓嘉韶摄

“南海一号”展示其全貌的时刻

上图(见图1)是考古学家绘制的沉船“南海一号”的全景草图。观察角度是从沉船的右后侧向下看船头方向。沉船周围是沉箱墙。

早期考古遗址将使用素描素描法和透视法来记录遗址。半坡遗址和广州南越王墓考古遗址都邀请了画家在遗址上写生。这张地图绘制于2015年12月。作为现场开挖的参与者,笔者负责现场测绘和绘图,每天关注沉船随开挖进度的变化。

2013年2月开始挖掘时,沉船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海泥和结核。清理沉船的上表面和周围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2015年底,这张照片才被曝光。

这张地图记录了挖掘工作暴露了整艘船的舱壁和船壳板,但尚未进入船舱进行挖掘。除了前峰舱已经不存在之外,整艘船可以识别14个舱室,剩余长度为21.91米,宽度为9.87米。可以看出,在船头和单独的船舱中,以及在船尾的右后侧,有少量的冷凝物。其他船舱都暴露了船舱里的陶瓷。

沉船的上层驾驶室、建筑烟囱和客厅已经不复存在。在海洋生物的吞噬、海水腐蚀和现代渔业的影响下,沉船表面的残骸很难保存。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同一时期的木制沉船中,“南海一号”保存得最好。

(林丹沟)

遥远的起点

●1987年,中英合作寻找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意外发现“南海一号”。同年,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

●1989年冬天,中日合作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

●1990年春,中澳合作在定海村进行了水下考古培训。

●在接下来的11年里,“南海一号”被悄悄地“搁置”。

1990年春天,我在雨天登上一辆长途汽车,从广东到北方慢慢进入福建,从一次采访换到另一次采访。这次的目标是福州北部连江县的定海渔村。定海湾有许多沉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阿德莱德大学把它作为一个训练基地,聚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让他们每天都带着激情潜水,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廉江刚刚驱散了前线的紧张气氛。与我2019年回到这里相比,生活平静而单调。我遇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成了中国水下考古的骨干。

这一经历被称为中国水下考古学的一个节点,在不同场合被反复提及。

我和崔永也在定海相遇。这家伙遇到熟人时,变得有点多嘴,他在水下的姿势比在陆地上的姿势优雅和持久得多。那时候这么年轻!视觉总能抹去各种悲伤,浪漫往往与激情共存。后来,我们甚至一起出发去西沙。我去采访了正在寻找沉船的海军士兵...即便如此,当听中国水下考古创始人于先生描述未来时,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中国人会在“南海一号”上投资30多年。

崔永:

我目前的职位是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负责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水下考古发掘。具体项目为“南海一号”。

当我参加定海培训时,我已经在处理“南海一号”,并参与接收打捞局移交的247件文物。自1987年以来已经33年了。“南海一号”在勘探和整体打捞的各个阶段,我都要下水,而且从来没有断过。潜水会被记录下来,我肯定我有最多的潜水记录。

因此,我非常清楚南海一号在水下的位置。虽然船被打捞上来,但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回访,并使用磁力仪在现场下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未来这里仍将有重要的研究工作。

事实上,在挖掘之初,我不想让这艘船的考古工作持续这么久。“南海一号”是在我们国力不强的时候被发现的,上海的条件不理想,所以没有办法搁置。

这次离开将需要定海11年的准备。

在此期间,中国的水下考古一直在迅速积累技术和经验。考古学家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的所有工艺操作,并尝试海外合作和近海勘探。因此,“11年不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南海一号”的有意识的隐藏——一个人可以找到,但找不到,也不想被触摸。球员们知道回归是迟早要做的事情。毕竟,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个“大家伙”。

时代文物密藏容器

调查于2001年4月重新开始。

●2002年3月至5月,发掘了4000多件文物。

●2001年至2004年,共进行了8次地球物理调查和试掘。

第二个节点出现在21世纪初。

2001年,在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的捐赠下,人们又找到了这艘船。最重要的新结论是“南海一号”保存得很好,这远远超出了人们以前的想象。

在“离开后的11年”里,考古学家在中国沿海发掘了许多沉船,没有一艘像南海一号那样完整。在回到岸上之前,人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对巨大“货物量”的关注,而更多地关注这艘船所代表的巨大“信息量”。

崔永:

此时,我们非常清楚:我们需要制定一个非常精细和完美的计划,以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来实现古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年的挖掘,我们对船体了解了很多。这是一艘比较明显的“幸运船”,基本上肯定是中国制造的。马尾松等船材可以在东南沿海使用,而且它离泉州后渚港的沉船很近。远洋贸易船是当时高度重视科技水平的载体,因为他们必须掌握大量知识:建筑、航海、航线和贸易。如果人们想在船上生活几个月,他们必须确保他们拥有生存所需的所有要素。因此,远航船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和等级社会。我们认为,“南海一号”比一个古墓或一个遗址有更多的观察空间,可以说是一个“时间胶囊”:它是当时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的样子。

因此,“南海一号”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古代相关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海外航运、对外贸易中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与碰撞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时间胶囊”里有什么细节?现在,有了整体打捞带来的便利,考古学家可以耐心地进行精细挖掘。测绘精度已达到毫米级。一些小信息可以放进“胶囊”。例如,船上有许多动植物遗骸、古代人的头发、生命的痕迹等等——他们甚至可以找到咸鸭蛋。这比水下提取好多了。在泥泞的水中,细节随着抽水过程被清除。

但当时,这一切还没有发生。人们正在想办法把“时间胶囊”变成现实。资金并不太困难,各种社会资源开始对南海一号充满了好感和好奇。只是这个不容易等待的探索机会被自己强加的困难打断了。既然11年已经过去了,那么稍微多想想,每个人都认为这种耐心是值得的。

两次浪漫到疯狂

●2003年11月,专家演示了总体打捞概念计划。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04年12月奠基。

●2004年9月,广州打捞局进行了全面打捞勘探。

●2007年4月至12月,“南海一号”被全部打捞上来。

●2007年12月28日,我进入了南海博物馆。

1936年6月,安阳小屯殷遗址的发掘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H127坑内密集的骨质堆积层被切割并运送到工作间进行研究。现在,当我来到殷墟的时候,我仍然可以看到这个圆形的深坑,它已经成为殷墟世界遗产的一个著名的价值诠释地。考古学家李记先生曾经说过:“这显然是整个挖掘过程中的最高点之一,它似乎给我们带来了远远超过其他人的精神满足。”2003年,整天想着“南海一号”的崔永突然被电视上的这张照片吸引住了。第一个浪漫而疯狂的想法突然出现了:“用泥巴和文物去钓鱼怎么样?”

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没有先例。浪漫*有时意味着异想天开。从2003年到2007年,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议,从概念方案到详细方案再到施工方案,实现了这一理念。最后,在2005年,整体打捞计划最终确定。

然而,当时,最终将沉箱“南海一号”吊出水面并装载到驳船“重责任1601”上的4000吨浮吊“华天龙”尚未完工。

邀请广州打捞局加入这个计划也是从崔永的想法开始的。1989年,他和打捞局一起去最后一次搜寻莱茵堡。他出海26天,建立了许多友谊。“南海一号”在这个时候是幸运的。那年崔永去游说船上的打捞局代表时,对方已经是广州打捞局的总工程师兼副局长了。

工程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进行现场调查。崔永答应全程陪他。2004年9月,广州打捞局测量船在沉没的海床上钻孔,开始测定“风玫瑰”和“水玫瑰”(风向、风速、流向和流速按其方向绘制成数据图表,在视觉上像玫瑰)。测量淤积率以计算泵送的泥浆量。

2006年11月21日,“华天龙”号正式移交给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公司广州打捞局。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浮吊,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捞整个南海一号。

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浪漫的疯子一个接一个地读着...

崔永:

在推进整体打捞计划的同时,阳江还将建设一座专门的沉船博物馆。我们将同时做两件事:一是制定和准备打捞计划,二是为船舶的重新安置做准备。这两个事件应该同时进行,而且不能相隔太久:如果打捞沉船时没有博物馆,就没有地方放它。如果博物馆里的沉船不能打捞上来,责任就更大了,因为投资很大。因此,在抢救之前建造一个博物馆也是一个非常冒险和疯狂的举动。

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都非常非常有价值。

不依赖于捕鱼量来获得关注

●2007年至2013年打捞后密封6年。

●2009年和2011年试掘。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09年12月24日开放。

●考古阶段始于2013年11月。

菲律宾洋流来自东北方向,将珠江口的沉积物“向右”冲向西南方向,刚好覆盖了在那里沉没的南海一号。

沉积的沉积物有30米厚。这让考古学家欢欣鼓舞:水越脏,泥越厚,沉船越不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保存的文物信息越多。

2013年11月,真正的发掘正式开始,人们终于在博物馆的水晶宫实现了他们的“时光胶囊”的愿望。

面试于2020年4月的最后一周完成。崔永仍然在阳江的“南海一号”网站上忙碌,每天都断断续续地和我聊天。三十年后,他仍然健谈,但他的话很准确,几乎没有废话。通过电脑和电话,你可以感受到熟悉的沉着。

网上“南海一号”的信息也是分层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在不由自主地计算投入和产出能转化成多少钱。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崔永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体成员,一代又一代。对他们所有人来说,“南海一号”早已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因为它的打捞量惊人,而且对这些小数目进行了比较。

崔永:

“南海一号”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许多瓷器和陶器的底部都写有墨水书,并标有文字。所以我可以准确知道船是什么时候沉没的。这艘船上的18万艘船包含了同一时代的各种信息。从考古角度来看,它具有标记的功能。后来,当发现其他地方的其他瓷器的年代不好时,可以把它与“南海一号”相比较,以便准确地确定日期。

同时,我们的发掘方法、保护方法和后期野外考古的精细发掘,为整个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2007年到2013年,为了等待最佳的挖掘方案,“南海一号”又在模拟海况下密封了6年。2009年进行了第一次试掘,以判断打捞水平。结果,人们发现船正好位于沉箱的中间,沉箱甚至没有到达船的侧面。2011年的第二次试掘发现了一个难题:水晶宫的容积很大,用水挖掘时,水的过滤量会很大,这就很难保证所需的能见度。所以人们又放慢了脚步,开始比较更多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水下挖掘之外,人们还试验了“泥滩”方案和“水源保护”方案,将水放在挖掘所需的深度,并喷洒一部分暴露的空气来保持水分。

除了考古发现之外,考古学家在“南海一号”上表现出的严谨真的值得赢得另一个“耐心奖”。

耐心作为回报

●2019年,国家文物局宣布,“南海一号”发掘的文物数量达到18万件。

2019年6月,考古学家清理了货物,看到了南海一号的底部

崔永:

清理货物意味着“南海一号”到达了另一个节点。2011年的试掘证明了打捞飞机是成功的。到2019年,我们看到船底在建造过程中没有损坏,这也从三维高度证实了成功。

此时的心情,真的很欣慰。

这次清理见证了从沉船到搅动、海水的冲击和扰动、海洋生物的侵蚀、淤泥掩埋,到意外发现、水下调查、挖掘和最终通过野外考古打捞的全过程。也为水下沉船考古乃至陆地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的比较参考和经验。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崔永:

按照通常的水下考古方式,“南海一号”已进入考古后期的保护阶段。这段时间会很长,整个保护过程和对观众的展示可以同时进行。在成熟的计划下,我不担心未来保护中的大问题或展览中的大问题。

“南海一号”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水下考古项目。

……

“南海一号”的发现、调查、搁置、策划、打捞和科学探索过程,是在一个向上、进取、全面奋斗的社会发展时期进行的。与此同时,这是一个信息已经进入碎片化和大众化的时代。当人们寻求快速进步时,他们贪图捷径,更有可能放弃坚持和毅力。“南海一号”几代人的共识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凸显了它的价值。积累和创造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创造者和他们所做的一切往往被世界所忽视。然而,子孙后代,甚至未来的世界都不会忘记它,也不会绕过它。

耐心实现了这一切。

扩展阅读-

为什么叫“南海一号”

根据考古学的原理,当一个地点以发现命名时,它应该包括地区和地名。“南海一号”位于南海,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第一艘沉船。当时,俞先生特意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

事实上,曾经有一个“南海二号”

2007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岛也发现了一艘新的沉船,“南海一号”被全部打捞上来。在“南海一号”名气的推动下,它在那个时候开始叫“南海二号”。后来经过讨论,认为“南海一号”的命名方法也适用于南宋沉船的具体使用。新的名称应该更加详细,并标明具体的地名。因此,“南海二号”改为“南澳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