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80后科学家被称“北斗女神”:另类科普吸引学生

科普小知识2022-01-04 14:40:31
...

“每个人都见过《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他能做什么?如果他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全球定位系统,他只能知道他在哪里,不能通知其他人,所以他只能在一个荒岛上生存。如果使用北斗系统,情况完全不同。他不仅能知道自己在哪里,还能把自己的位置发送给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以外的人。相信我,如果你选择北斗定位系统,你很快就能和你在救援船上手持全球定位系统的小伙伴说再见。”中国科学院光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莹说。

80后科学家被称“北斗女神”:另类科普吸引学生

“北斗女神”徐莹(远景中国)

春节前,来自全国31所学校的数十名中小学生来到文昌参加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科协、中国教育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宋庆龄青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青年微星先锋特别训练营”。 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中心和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特别训练营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科普课,并介绍了北斗系统。

“中国科学院博导”,听到这样的称呼,很多人肯定会认为徐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然而,徐莹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她是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而且颜色值相当高。

徐莹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积极参加各种科普活动。因此,她的暴露率相当高。

徐莹也经常“讲得出奇”:

“北斗系统安装后,我国的精确打击从几千米变成了几十米。连小动物都害怕!”

“如果我们想破解军用密码系统,我们可以建议一些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建造一台时空穿越机,穿越回北斗的军用密码设计,并在附近窃听。”

……

这些“语录”都来自徐莹的演讲。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徐莹很快变红,被称为“北斗女神”。

然而,当记者真的和徐莹坐下来时,那些闪亮的标签似乎与我们面前这个安静的女孩毫无关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真正*生活的80后。

80后科学家被称“北斗女神”:另类科普吸引学生

北斗卫星(中国视觉)

像一个真正的女神一样生活,而不是脸谱网上的生活。

许多人钦佩徐莹的科研成就。

我们可以在中国科学院光电子研究所的主页上找到徐莹的介绍。结合中国科学院导航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第二代导航工程任务,围绕工程任务的完成,研究了辅助北斗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开展了多源信息/信号辅助卫星导航增强的系统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对普通人来说,理解这些专业词汇并不容易。然而,在徐莹的嘴里,她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特别自然的东西”。“我上大学时,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生期间,导师承担了一些与北斗相关的课题,然后中国科学院及时成立了通用导航部,并前往那里。

听起来就像“我想在中午吃广东菜,我碰巧附近有一家广东菜餐馆”。

徐莹的这种状态可能与她接下来的一句话有关:“做一个真实的人。不要脸谱化生活”。

作为80后,徐莹说他从小听到最多的是对他们这一代人的批评:“最不负责任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和“最叛逆的一代”。简言之,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但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徐莹说道。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样子。现在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出生在80年代,那么这一代科学研究人员将承受80年代成长的印记。

“科学研究确实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它不一定与牺牲、奉献和贫困联系在一起。”徐莹说道。一些去公司的人可能会马上得到比现在更高的工资。虽然他们在研究所没有高收入,但他们能感受到更多国家的需求,帮助更多的人,并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当他们去公司时,这些是没有的。"做什么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徐莹不希望别人“脸谱化”自己,当然也不会“脸谱化”别人。有一次,一个女孩想在徐莹的单位申请研究生。在采访中,徐莹问这个女孩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女孩的回答给徐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卫星很有趣。”“我只想知道它为什么没有从天上掉下来”...

从这个回答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女孩对卫星导航领域了解不多,但“她很真实,”徐莹说。通过对这个女孩的了解,她发现她不仅对这个领域有着特殊的真正兴趣,而且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现在这个女孩不仅在徐莹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还留下来继续她的科研工作。

80后科学家被称“北斗女神”:另类科普吸引学生

为了使科学发展更加丰富和普及,女科学家已经成为“女神”

“在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你喜欢做什么?我更喜欢看恐怖电影,这让我感觉更好。恐怖电影更适合闪电。那么闪电和什么不匹配呢?是的,那是一次卫星发射。当卫星发射时,火箭体充满了燃料,一点火星就能导致火箭体爆炸。”这是徐莹演讲的一个片段。

徐莹从很小的时候起,在科学研究方面就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在许多人眼里,她应该走一条更普通的路:投身于科学研究,争取更多更快的成果。然而,她现在经常发表演讲,并且经常说出惊人的话。这是不是“有点口误”

“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某人很快就取得了科学研究成果,而是应该有一个好的土壤,让每个人都能投入到科学中去。”徐莹说,参加讲座的学生要么是大学生,要么是中小学生。如果它们都是科学术语,学生不仅不会理解,而且可能会对科学失去兴趣。

这可能符合徐莹一贯的观点:“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比其他工作更神秘或更重要。”在她看来,科学研究应该和其他工作一样,能够被大众所了解和理解。“走出神秘,走下圣坛”。

为了让科学研究走出神秘,走下神坛,为科学发展创造“沃土”,越来越多的人必须敢于进入科学领域,对科学产生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普及科学。

此外,在徐莹看来,科普不能集中在少数擅长科普的人身上。"所有科学研究人员都应该普及科学,并与公众分享他们的工作."徐莹说,科学研究人员在解释他们的工作时必须是最权威的,在解释时必须是偏差最小的。“很多大型太空项目,公众对这些都很好奇。你(科学研究人员)告诉每个人,这些东西总是比他们从其他渠道学到的东西更正确和正式”。

因此,徐莹在接受普及科学的任务时,不仅要做好准备,还要想方设法在生活中寻找实例,用更多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科学。只有当更多的科学研究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时,才能形成更好的科学氛围,“不再神秘,同时保持对科学最基本和最客观的尊重”。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像徐莹这样做科普,徐莹才变得受欢迎,甚至成为网络红人。

不受外在标准的约束,女神自己走下了圣坛。

许多人在意外“着火”后会非常不安。然而,徐莹似乎很冷漠。“红色与否对他自己影响不大,但他会继续他以前的研究工作。”徐莹说,“你不是人民币。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你。你是人们所说的那个人吗?”

作为80后,徐莹可能从小就习惯被人质疑,似乎处处都表现出一种平静的气质。当人们在祭坛上讨论女神的味道时,她似乎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祭坛上。

也许这也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被自己的成就冲昏头脑。徐莹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理性判断。

然而,她善于保持理性判断的特点似乎已经在她的学生时代表现出来了。

徐莹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然而,她在科学方面比在文科方面做得更好。“‘感兴趣’不一定‘适合’自己。因为什么是合适的更取决于一种思维方式。”徐莹说道。

从那时起,徐莹就清楚地知道了他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她发现自己更擅长“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这实际上非常类似于科学学习,”徐莹说。在科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到唯一答案的过程。"结果是独特的,所以逻辑可以用来推理."文科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一部小说往往可以有多个合理的结局。”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判断,徐莹的选择是如此的“自然”。她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阅读书籍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当你的世界还很小的时候,你父母给你的就是一切。但是当我们长大了,父母不能给我们越来越多。此时,我们不得不依靠书籍来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徐莹说道。

有些人可能会羡慕这种沉着和平静。徐莹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是不要过多地受外部标准的约束。”比如,徐莹说,徐莹并不盲目崇拜名校,她自己也不是“一路名校”出身。徐莹说:“名牌学校比非名牌学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然而,这种可能性与特定的个体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你成功了,概率变成100%,如果你失败了,概率为零。

在徐莹看来,是否从名校毕业是一个外在的标准。它只能代表生活中的某个节点,不能取代生活中所有的亮点。如果一个人完全被一个标准化的评估系统所束缚,他自然不能平静。正如徐莹所说:你不能满足所有人,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