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中国人口日是几月几号

科普小知识2021-09-12 22:20:41
...

每年的6月11日为中国人口日。1981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1988年超过11亿,1995年突破12亿,1998年底为12.48亿,占世界人口的21%。2005年突破13亿。尽管当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达到了世界人口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仍须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中国人口日是几月几号

中国人口

6月11日为中国人口日(The Chinese Population Day)。在中国,人口从建国初期的5亿增加到1964年的7亿,每增加1亿人平均用7年半时间;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阶段,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仅用5年时间;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尽管当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达到了世界人口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仍须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这样,再有近40年时间,中国人口可望出现零增长,人口高峰值可望控制在15亿左右。

发展历程

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一个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至此,中国人口已达13亿。: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0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从这一年起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联合国将这一天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日期确定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0亿;两年后的1989年4月14日,我国大陆人口达到11亿。为此,1990年,联合国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高度关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部门因此决定把"世界人口日"前一个月的6月11日确定为"中国人口日"。

历次节日

中国11亿人口日

1989年4月14日,中国11亿人口日。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89年4月14日*总人口达到11亿,因此这一天被定为“中国11亿人口日”。

中国12亿人口日

1995年2月15日凌晨,一个叫赵旭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诞生。2月15日也被定为“中国12亿人口日”。

中国13亿人口日

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这一天也成为“中国13亿人口日”。这个小公民为男性,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1/1000,死亡率为6.4/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1000。总人口中,乡村人口占59.47%,城镇人口占40.53%。人口预期寿命为71.40岁。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中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总和生育率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5.8下降到1.8,进入到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但这种低水平并不稳定。

人口测算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底*总人口是129988万人,据此推算,2004年全国平均每天净增人口为2.08万人,因此,到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省)将达到13亿。

性别比

国家人口计生委获悉的材料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9.92,与正常值106相比有严重的偏离。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不仅农业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非农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也呈升高趋势。有5个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甚至高达130以上。一些省份不但二胎、多胎的性别比升高,一胎性别比也出现偏高的态势。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重体力劳动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这是产生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生育观念一直延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种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刺激人们产生“男孩偏好”的情结。而性别比升高最直接的原因,是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

为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并于2003年启动关爱女孩行动。

流动人口

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省内流动的占65%,跨省流动的占35%。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岁到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

流动人口的日益庞大,将不断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及时有效地提供包括生殖健康在内的多种服务。

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1世纪,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高峰。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总人口中,15岁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最大,为70.15%。因此劳动年龄人口将最先达到高峰。

另外,据联合国1998年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5亿之多,到21世纪40年代也将达到峰值。1月6日,中国人口总量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世界的1/5。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特别引人注意的还有高龄化问题,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可能超过1亿,是如今的10倍左右。

计划生育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多。1981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1988年超过11亿,1995年突破12亿,1998年底为12.48亿,占世界人口的2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中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1.8左右,进入到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但这种低水平并不稳定。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也将长期坚持。

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9%。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1%。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增加2355万人,增长了2.03%;少数民族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少数民族增长速度为汉族7倍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民族构成(人)

汉族:115940万人

壮族:16,178,811人

满族:10,682,263人

回族:9,816,802人

苗族:8,940,116人

*:8,399,393人

土家族:8,028,133人

彝族:7,762,286人

蒙古族:5,813,947人

藏族:5,416,021人

布依族:2,971,460人

侗族:2,960,293人

瑶族:2,637,421人

朝鲜族:1,923,842人

白族:1,858,063人

哈尼族:1,439,673人

哈萨克族:1,250,458人

黎族:1,247,814人

傣族:1,158,989人

畲族:709,592人

僳僳族:634,912人

仡佬族:579,357人

东乡族:513,805人

拉祜族:453,705人

水族:406,902人

佤族:396,610人

纳西族:308,839人

羌族:306,072人

土族:241,198人

仫佬族:207,352人

锡伯族:188,824人

柯尔克孜族:160,823人

达斡尔族:132,394人

景颇族:132,143人

毛南族:107,166人

撒拉族:104,503人

布朗族:91,882人

塔吉克族:41,028人

阿昌族:33,936人

普米族:33,600人

鄂温克族:30,505人

怒族:28,759人

京族:22,517人

基诺族:20,899人

德昂族:17,935人

保安族:16,505人

俄罗斯族:15,609人

裕固族:13,719人

乌孜别克族:12,370人

门巴族:8,923人

鄂伦春族:8,196人

独龙族:7,426人

塔塔尔族:4,890人

赫哲族:4,640人

高山族:4,461人

珞巴族:2,9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