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那么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
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
对偏离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
群体的凝聚力: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产生从众心理的因素
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具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
情境因素
刺激性的物质:刺激性的物质是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做出从众反应。
时间因素: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个体因素
性别和年龄: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
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
个人的卷入水平:一旦一种意见被表达出来,人们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
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上一篇:德西效应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黑森错觉是什么_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