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82岁高龄下潜1400余米水深 他是汪品先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5:08:02
...

《人民日报》(第16版,2018年5月30日)

82岁高龄下潜1400余米水深 他是汪品先

5月13日,王进入“深海勇士”载人飞船。新华社记者张

人物传记

王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20世纪80年代初,他获得了洪堡奖学金,并于1981年至1982年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他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化石和古海洋学研究,并在我国第一口海洋石油勘探井完成了微体化石分析。首次发现了古海洋学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如南海)冰川/间冰期旋回环境和沉积变化的放大效应。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于1999年初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域的第一次深海科学钻探。

不久前,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在九天内完成了在南海的三次潜水。

你为什么老是坚持潜水?他在海底看到了什么?记者采访了“深海勇士”号最老的“乘客”。

"潜入海底深处,我所看到的正是我所寻找的."

"当我深潜回到船上时,我说那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说起不久前的深潜经历,王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地跳着舞。从第一次听到“深潜”到亲自下潜,从庄生到白发老人,王等了40年。"我很高兴实现了我多年来的夙愿。"

“我不是为了‘漫步在路上’而潜入深海。我所看到的正是我所寻找的。”王说,他在1400米以下潜水三次,亲自观察到两种“生命节律”——甘泉高原冷水珊瑚的“慢生命”和海马冷水动物的“快生命”。

“深水珊瑚在几年内只生长一毫米,在海里摇摆,过着悠闲的生活。除了从海底的角度观察珊瑚生长,我们还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神奇的生物场景,我称之为冷水珊瑚森林。高大的竹珊瑚喜欢竹林,扇形珊瑚喜欢灌木,海绵在海底表面,苔藓虫喜欢草本植物。它们形成的“花园”为海洋动物提供了栖息地王说,在冷泉地区的海马,气体和沉积物像烟一样从海底冒出来。这里堆积了许多贝壳,小贝壳密集地寄生在大贝壳上,就像烧饼盖一样。

王第一次听说深海潜水是在1978年。他去了美国和法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在一次晚宴上,他遇到了一位法国科学家,他打破了深海潜水的记录。“他对我说,海底的海百合森林非常美丽,你一定要去看看,深海潜水绝对安静,不同于天空。”当时,中国没有力量把科学家送到海底,但这件事埋葬了王对深海的憧憬。

在接下来的40年里,王致力于海洋地球科学的研究,并最终等待了一个深潜的机会。王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与他达成协议,如果潜水器建成,他们将一起潜水。今年,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投入试验应用后,王·决定登上“发现号”母船进行下潜,并在他的领导下进行西沙深潜航行任务“南海计划”。

“海洋的主体是深海,各种形式的深海潜水是大势所趋。深海的开发改变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轨迹。从前,人类只在海岸和海面观察海洋,但现在他们进入海底,进入海洋研究海洋。能早点潜水也是我的运气。”王对说道。

"潜水前我没有任何担心,但我仍然想潜水。"王说,他的安全感来自于他对整个航次任务团队的信任。整艘船都为潜水做了精心的安排。他被照顾得“像一只大熊猫”。王说,陆地地质和海洋地质有相似之处,他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对他很有帮助。

"解开南海秘密的钥匙就在深海里."

“我在上海南京路长大,经历了战争和社会变革,珍惜现在的一切。”王说,他把自己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以2011年为划分日期。

王1936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他从1981年到1982年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和古海洋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通过微体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古环境研究,完成了中国第一口海洋石油勘探井的微体化石分析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首次发现了古海洋学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如南海)冰川/间冰期旋回环境和沉积变化的放大效应。1999年初,作为首席科学家,他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域第一次深海科学钻探。从那以后,他一直致力于海洋地质研究。

从2011年开始,王开始做“我生命中更大的事情”。他已成为国家“南海深水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该项目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个单位的700多名研究人员,并设立了60个研究项目。这是中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项目。它利用一系列新技术探索海洋盆地,揭示南海深海过程及其演变。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王说,他的愿望是使南海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多的边缘海。

“如果把南海比作麻雀,那么现在我想解剖麻雀,了解它的生活史。”王打了个比方。南海深水计划包括三个方面。从海底扩张到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是生活史的“骨架”,深海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是生活史的“肉”,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生活史的“血”。《南海深部计划》旨在从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层面上重建南海深海盆地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资源和环境效应。

“解开南海秘密的钥匙就在深海里,”王说。“该计划的结果使人们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保护南海的生态环境。”

目前,该计划已取得丰硕成果。王说,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南海是一个“小大西洋”。然而,科学家们通过在南海的研究发现,南海并没有遵循大西洋形成模式,而是有自己的模式。此外,他们还发现低纬度地区的气候不仅受高纬度北极冰盖的驱动,而且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如果你想安排我早些时候还能做什么,就按重要性顺序安排。"

"时不我待。"王说,去年他妻子“命令”他缩短工作时间,因为他有一些身体问题。现在他基本上保持了早上7: 30前起床,晚上10: 30回家的习惯。

“一个好朋友的突然去世改变了我的时间观念,所以我想早点安排我还能做什么,并根据重要性来安排。”王说,南海深度计划持续了8年。虽然最初决定在今年年底结束这个话题,但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可以扩展更有价值的研究的开始。其次,他想尽最大努力推动海洋钻井的进步,并向国际海洋钻井的核心迈进。如果还有时间完成这一点,他愿意为科学和文化做出一些努力,并始终关注国家创新和科学研究进展的话题。

"在我看来,创新有两个来源:自然和文化."王说,中国科学家不能成为科学领域的“外包商”,不能从外国文献中寻找课题,不能购买外国仪器进行分析,也不能在国外发表论文,而必须具备独立的创造力和“第一手”成果。

“不爬阿尔卑斯山,就很难理解山脉的复杂结构,就像我不潜水就缺乏对海底的感性认识一样。我潜水三次,鼓励年轻的研究人员去前线,只坐在实验室里写论文。我不能做好研究,这也不是真正的创新。”他说文化是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只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带来有益的变化。全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