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历史叙事的实验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2:16:06
...

《哥本哈根》是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莱恩于1998年写的一部戏剧。同年5月,该剧由皇家国家剧院上演,并在伦敦首映。该剧获得了普利策奖、托尼奖和其他奖项,并被评为20世纪50部最佳戏剧之一。早在2003年,王小鹰就指导中国国家歌剧院向中国观众展示它,反响热烈。

哥本哈根诞生于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公共案例——“哥本哈根之谜”。在剧中,已故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以及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再次以灵魂的形式“在场”,讲述了1941年玻尔和海森堡的相遇,并试图找出海森堡为什么来到哥本哈根。他对波尔说了什么,两人之间的父子关系破裂了?

哥本哈根与历史和科学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学术界纷纷将其视为一部严肃的科学剧或历史剧,探讨其历史真实性或所涉及的正义、伦理、国家等科学大课题。当然,也有学者不能从哲学角度理解真理。然而,本文将从这种话语的形式来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关系,从而探索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索科学传播的路径。

历史剧的不准确性

哥本哈根以历史为主题,所以许多学者用历史的真实性来衡量它。在国内外学者的严密考证下,哥本哈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逐一暴露出来。

例如,因研究尼尔斯·玻尔而被丹麦女王授予“丹麦国旗勋章”的高先生,结合当时紧张的国际和学术环境,指出哥本哈根有三个主要的不准确之处:第一,海森堡和玻尔相遇的地方应该在玻尔的办公室;第二,玛格丽特不应该出席。第三,会谈持续的时间很短,不应该有“滑雪”和其他回忆。研究维尔纳·海森堡的历史学家卡西迪指出,尽管哥本哈根成功地将一些历史和科学问题公之于众,但作为历史学家,我必须表示一些失望:它没有对“哥本哈根之谜”给出合理的解释

哥本哈根以杰出的著名历史片段为主题,难怪主要历史学家会基于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它。然而,必须指出,哥本哈根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一出戏剧。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文学形式,总是需要编剧的原创和虚构。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弗莱恩的天才使这出戏经久不衰,并获得了独特的魅力。此外,当后现代思潮将所谓的精确而独特的历史解决方案打碎时,真相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家指出的哥本哈根的“不准确性”正是弗莱恩的独创性,也是他实现哥本哈根的实验结构和哲学核心所必须做的唯一事情。

作为正式的实验结构

2.1实验室设置

哥本哈根的舞台布景非常简单:三张凳子,两扇门,背景墙上写着微积分草稿,甚至最初的舞台色调也是冷蓝色,几乎没有情感色彩。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海森堡是学生,尼尔斯·玻尔是老师,他的父亲和儿子爱上了海森堡,还有玻尔的妻子玛格丽特。从一开始,剧本的作者就通过波尔的口说,“现在我们三个都死了,难道我们不存在吗?”。由于他已经不在人世,他自然不需要考虑那些令人不安的因素,比如1941年成为谈话障碍的生命安全。剧作家对“天堂”的设置排除了一切可以忽略的因素,为历史叙事的反复实验提供了最有利的平台。

然而,这个天堂平台的设置非常符合现代西方科学实验的内在逻辑——通过控制变量、消除干扰情况和为实现实验目的建立最方便的环境。正是由于这种“实验室”的设置,历史的重复“重建”才有可能。

2.2粒子碰撞

如果舞台是一个实验室,那么三个主要人物将获得一个更抽象的身份,正如戏剧中反复暗示的那样:

海:听着!哥本哈根是一个原子。玛格丽特是它的核心。规模相似吗?一万比一?

博:是的,是的。

海:玻尔是一个电子。他在城市的某个黑暗的地方徘徊,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他在这里,他在那里,他无处不在,而不是无处不在。我去了人民公园,去了卡斯伯格,穿过市政大厅,来到了港口区。我是光子,是光的量子。我被派去在黑暗中寻找玻尔,我成功了,因为我设法见到了他...但是,发生了什么?听着-他减速了,转向了。当我遇到他时,他不再做那种让我发疯的事情。(P68-69)

玛格丽特是原子核,玻尔是电子,海森堡是光子。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玻尔家的三人会议也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碰撞,并没有违背编剧的初衷。弗莱恩不仅把舞台设计成一个实验室,还巧妙地将活生生的宏观世界与量子世界进行类比和联系。

应该注意的是,玻尔、玛格丽特和海森堡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等同于原子核-电子-光子的关系。德克尔认为,这是因为玛格丽特是玻尔的妻子,而且她与玻尔的关系显然比海森堡更密切。这种说法自然站得住脚。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戏剧的动态发展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随着语言和逻辑的进步而改变,从而使情节能够进步。尽管弗莱恩曾多次使用粒子碰撞来比较戏剧中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子世界中存在的粒子关系是三者之间唯一的关系。更常见的是,玛格丽特作为一个原子核,有多重身份,如观众和观察者。

2.3观察员

事实上,哥本哈根会谈是在玻尔和海森堡之间进行的,正如高格证实的那样,玛格丽特可能没有出席。然而,弗莱恩从一开始就把玛格丽特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无论是记忆还是历史叙事实验,第三方都必须在场——倾听、观察甚至判断。所以就在玻尔和海森堡相遇时,弗莱恩为玛格丽特安排了这样的台词:“尽管发生了所有的事情,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见面。但是现在,他们都避免看到对方的眼睛,所以他们几乎看不到对方。”(P12)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玛格丽特所说,“如果海森堡在宇宙的中心,他看不见的一小块宇宙就是海森堡(P58)”。她作为一个相对的局外人站在一边观察,不停地询问、推动甚至质疑“实验”的持续进展。尤其是当海森堡和玻尔意见相左时,玛格丽特的片面立场尤为重要。这就像当同等质量的重量放在天平的两端并保持静止时,需要外力一样。此外,这种外力也必须偏向一侧。如果外力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施加到天平上,静态将继续保持冻结状态。相反,如果外力向一侧倾斜,对平衡状态的影响越大,反应就会越强烈。争论越激烈,情节越紧张,故事就越精彩。

此外,玛格丽特的出席也是外部公众的代表。

波:只有玛格丽特。我们会让玛格丽特明白整件事。你知道我有多坚信我们不是为自己学习科学,我们学习科学是为了向他人解释事物。

海:用日常用语解释一下。(P37)

玛格丽特的出现使得玻尔和海森堡之间的辩论能够用日常语言进行。看来我们应该感谢弗莱恩违背历史事实的安排。她的怀疑、她的顾忌和她的非科学地位无疑让这两位科学家更接近外部公众。

3同构的哲学核心

当然,弗莱恩建立实验平台和设计粒子碰撞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科学形式。科学形式和哲学意义的同构是这部戏剧的突出特点。其中,最容易发现的是“不确定性原理”与历史真实性的同构表达。

“哥本哈根”试图通过科学和谨慎的实验手段寻求终极和独特的真理。这并非不恰当,甚至是现代人面对问题时想到的第一个方法。然而,问题是这个真理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隐藏规律,而是历史的秘密。哥本哈根的真相似乎注定无法向在场的任何人清楚地解释。它只能面向未来并被“解释”甚至被构建或重建。从“解释”到“解释”的微妙转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开创性的宣言,即寻求真理的实验注定要失败。在后现代意义上,历史是一套语言和文字的叙事手段,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虚构性,与小说和戏剧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确定性原理”指的是这样的规则:如果一个粒子的一个变量被精确地测量,就没有办法测量另一个变量。这条规则似乎也“主宰”了被测试历史的命运。

虽然三者在实验装置中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可能的真理,但历史叙述实验未能还原所谓的真理。但故事还没有结束,真正不可知的只是第一层表达。观众刚刚摆脱了“不确定性原则”的泥潭,进入了互补原则的多领域。

根据玻尔的说法,“我们签订了和平条约。不确定性和互补性已经成为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两个中心原则”(P71)。互补性理论不仅和不确定性理论一样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补充。根据玻尔的互补理论,海森堡可以将他的多重身份定义如下:“我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的朋友。我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险,我也是你的客人。我是粒子,我也是波”(P78)。结果,通常的科学确定性在量子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里科学的多元性与历史的许多重建有点相似。没有一个答案,但每个答案都是正确的。真相不仅是未知的,在哥本哈根推导出的每一个真相的可能性都是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弗莱恩的实验性历史叙述是最明智的。然而,各种不符合历史事实并存在于闲聊中的小故事只是许多哲学表达的例子。

“不确定性”和“互补性”似乎足以说明科学原理和哲学意义的同构,但弗莱恩并没有就此止步。如果我们继续进行粒子碰撞的实验,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和人文内核。

既然玻尔、玛格丽特和海森堡可以是电子、原子核和光子,毫无疑问,量子世界的中心原则——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也适用于它们。由于不确定性,海森堡来哥本哈根的意图不为人知。因为我们找不到轨迹,我们只能通过粒子的“外部效应”找到答案。尽管互补原则支持每一种可能性,但我们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是猜测或想象。

弗莱恩安排粒子碰撞实验来突破可见和不可见的障碍,连接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让玻尔、玛格丽特和海森堡的真实意图通过宏观话语逻辑和微观粒子碰撞来“互文”。令人惊讶的是,当不确定性原理消除了科学的确定性,互补原理消除了科学的唯一性时,量子力学世界中的人和粒子有多相似。然而,当实验室提供的手段只能通过“外部效应”来推断或想象时,探索个人意图的旅程注定要失败。

科学形态存在,人文内涵显现。当我们把弗莱恩的整个设计放在微型实验室时,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终于出现了。正如弗莱恩所说,“这出戏是关于我们是否能确切地知道我们的意图”。人们不理解他们行动的意图。与科学、历史、伦理、正义等小而深刻而永恒的问题相比,这似乎是他煞费苦心建立的实验室、设计的实验和进行的类比所追求和试图证明的。面对哥本哈根揭示的认知困境,或许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呼唤剧中人: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伦理——量子伦理,以及一种新的认知范式——量子哲学。

4科学与人文的共谋双赢

尽管“哥本哈根”因未能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而受到批评,但如上所述,“哥本哈根”呼吁从一小段历史中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伦理范式,这不仅显示了对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判断,也唤起了观众对科学伦理和历史真相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历史和实验、人文科学和科学看似分开的轨道最终保持同步,两者相互冲突,共谋双赢,统一在戏剧中。

科学在寻求真理,人类在寻求美,两者都把更伟大、更根本的善作为自己的愿景。玻尔和海森堡之间纠缠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不同层次的“善”——我们是否可以从科学家、国家认同和人类整体的考虑来制造核武器?人类能使用核能吗?在两者激烈的语言对抗和内心冲突下,我们看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温度。最终,哥本哈根通过科学和历史分享的片段来讨论和思考人类问题。人性是哥本哈根的真正核心。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哥本哈根确实相当有效地传播了科学原则、现象、历史和伦理。这无疑给科学传播路径带来了新的启示。

科学内容,甚至哥本哈根的实验环境都不是与内容相分离的。相反,哥本哈根的科学成分在情节的发展和哲学意义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量子世界的科学原理阐明并解构了宏观世界中三个人物的言行,这与人文表达密不可分。不仅如此,量子世界似乎并不要求科学的唯一正确性,其模糊和宽容的状态符合人类的多元性。进入量子层次,人为划分的科学和人文科学神奇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内容和形式分开,哥本哈根无疑是一本涵盖人类核心的科学书籍。这种“表达科学”的工作并不少见。例如,《生活大爆炸》将谢尔登和其他四位科学家作为他们专业领域中“高智商”和一些“低能”的卖点。《黑客帝国》的科幻元素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表达科学”的成功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文化来支持和促进科学形式。

谈到“科学交流”,最常见的思维方式是:鉴于科学的枯燥本质,我们需要将科学包装成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使其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以其“高中”的精英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传播点。相反,科学作品的“文化空洞”是科学传播的失败。明亮的衣服掩盖不了人性的空虚和苍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科学交流可能不是花哨的包装盒,而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文化核心。

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交流策略似乎有意无意地放弃了科学交流的首要地位,这需要引起注意。然而,随着科学及其传播也走向未来,其动机迟早会被历史的尘埃淹没。我们只能通过“外部效应”进行演绎和重构。“哥本哈根”以其成功的效果有力地证明了偏离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①迈克尔·弗雷恩。哥本哈根——海森堡和玻尔·[的会议。葛葛,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葛葛和胡都翻译了哥本哈根。这两个版本各有优势。总的来说,胡的翻译比较生动,但采用的是意译。葛的翻译过于直译,以至于许多欧洲句型都被保留了下来,但它们在科学上更为准确。本文采用高格先生的翻译。原始引用的脚本都是普通的脚本,页数用括号而不是一页一页地标出。

这是弗莱恩在2009年英国电影《哥本哈根》中说的一段话。原文是“这出戏是关于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