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古人怎么吃火锅?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9:05:08
...

古人是怎样过冬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王人禹先生的《开元天宝遗记》记载:“那些在冬季选择高脂肪的宫女和嫔妃的人将会站在第一线,以御风取暖。”至于唐玄宗和杨玉环,他们甚至知道如何享受它。在冬天的一天,他们经常去骊山的宫殿泡温泉,做水疗,喝饮料,玩得开心。当然,烧炭取暖已经成为宫殿里最重要的取暖方式。皇室从西凉进口了100块木炭。它的木炭是青色的,像铁一样坚硬。它叫“瑞坦”。

古人怎么吃火锅?

既然提到了木炭,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古人会吃火锅吗?答案是肯定的。古人对吃火锅非常挑剔。看看这个-

”已经惊呆了的毛毯枕头冰凉,又看向窗外。夜知道雪很大,可以听到竹子的声音。”白居易的《夜雪》写了在寒冷中瑟瑟发抖的感觉。大雪和节气即将来临,这意味着它即将进入冬季。御寒保暖已经成为头等大事。

在一年的这个时候,怕冷的人不仅要穿厚衣服保暖,还要吃牛羊肉、生姜和红枣汤来补充寒冷。对于食物,没有什么是一个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的话,吃两个。

当你吃火锅的时候,如果你像古人一样聪明,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吃火锅?

事实上,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鼎在上下楼层烹饪食物,就像一个自助的小火锅。

在我们吃火锅的2000-3000年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食物。例如,西汉时期喜爱吃鸳鸯火锅的刘飞,发明菊花火锅的陶渊明,取名为“涮羊肉”的忽必烈,以及据说创造了“凤阳火锅”的朱元璋。然而,爱吃火锅的“美味嘴巴”一定是甘龙的。据史料记载,他曾创下一个月吃23种火锅和66次火锅的记录,并为火锅盛了550桌“巴巴宴”。

古人怎么吃火锅?

甘龙时代的纯银火锅。(搜狐信息)

最早的火锅出现在商周时期。

火锅,被古人称为“古董汤”,是以汤中的配料煮沸后产生“飞溅”而命名的。

如果讨论火锅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青铜制造业相当发达。人们制作了一种锅鼎,这是炊具和容器的组合,火锅的雏形已经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个西周的三脚架,上面有一个形状像小火锅的盘子,现在用来做自助餐。

江西兴安大洋州出土的商代兽面纹铜鼎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火锅。这种形状精巧的器具在腹部两侧装饰有上下动物面部图案,在宽侧的一侧有一个小开口,还有一个用于上下转动和固定门的插销。有趣的是,文鼎的腹腔也有一个夹层。就像火炉一样,它可以放炭火来保持三脚架里的食物不变冷。

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宝鸡市儒家庄出土了两座西周墓葬。在出土的60多个铜容器中,有两个是锅鼎。其中一个有铭文的鼎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形状。顶部是一个圆鼎,有耳膜和腹部。底部的中心是一个圆柱形的三脚架,立在三脚架上。由于三脚架的底部和底盘上有冒烟的痕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实用的装置。根据这种推测,当时人们把炭火放在底锅里加热,食物放在锅里,足够一个人享用。

商周时期,祭祀活动频繁,祭祀活动之后往往是饮食。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美味的热食在祭祀仪式后会变冷。为了方便贵族们随时享用热菜,文鼎应运而生。根据礼制,商周贵族吃饭时都要放音乐,火锅也不例外。

那时火锅里煮的是什么美食?2010年,陕西Xi出土了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阿沁墓。与坟墓一起埋葬的青铜鼎实际上含有骨汤。后来,锅里的骨头被鉴定为狗骨头,表明人们在战国时期就开始煮狗肉汤了。

“五宫体”盛行于汉代

说到让人又热又汗的重庆火锅,最特别的是九宫格锅底。

火锅为什么用九宫格?食品界有这样的说法:例如,不同地区每个格子的温度是不同的,不同的食物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煮才能得到最好的味道;把你最喜欢的午餐肉放在最近的格子里煮,以避免当它将要被煮的时候被别人舀的尴尬。鹌鹑蛋一放进锅里就消失了,如果放进九宫格,搜索范围会缩小。

然而,蕴含着饮食智慧的九宫格并非现代人的独创。早在汉代,聪明的古人就有元阳壶和武功阁。

汉代有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但当时火锅被称为“锥桶”,是一种“人人皆大欢喜”的美食。著名历史学家倪·发现当时有各种各样的火锅。从材料上看,不仅有青铜火锅,还有铁火锅和陶瓷火锅。从用餐的情况来看,除了以单独用餐的形式出现的"小火锅"外,人们已经吃过能放不同汤料和烹调不同菜肴的鸳鸯锅。

江苏省盱眙县山西汉墓出土的一尊雕花鼎,证明西汉江都王墓主人是吃火锅的“食客”,当时他正在吃“元阳火锅”。这个三脚架非常独特。盖子打开后,三脚架上分散着五个小格子,中间圆圈外有四个格子。这种分锅类似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制作锅的工匠将锅分成五个部分,这不仅方便了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如酸、辣、麻、咸等。要有不同的基料,还要让鸡、鸭和鱼放在不同的格子里,以避免交叉味道,而锅将顶五个锅。

《三国志·舒威·钟繇传》有鼎的记载,被称为“五熟鼎”。东汉末年,曹丕赠给著名大臣钟繇一个五壶壶,壶上刻有庄严的铭文。因此,推测风鼎应该是皇室贵族享用的炊具。

谁是刘飞?韩晶皇帝的五王子。吴楚七国之乱时,15岁的汝南王刘飞,装备精良,自告奋勇进攻吴军,在平定七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韩晶皇帝非常高兴。改做江都王,将吴国据为诸侯。在富庶的吴国里和郭峰,刘飞招揽了世界英雄,其中就有董仲舒。

作为为数不多的能死得好的诸侯之一,之所以有资格吃得好,是因为他墓中的鼎旁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的染色装置是吃火锅时放调味品的盘子。

陶渊明创造了“菊花火锅”

吃菊花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屈原之外,阿津人傅玄在《居赋》中写道:“事奉者长寿,食者与神相通”。既然菊花有保健的作用,如果放在火锅里煮,会不会很美,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增添优雅和情调?

还别说,菊花火锅是江浙一带的传统名菜。据说陶渊明是第一个到达“菊花池”的慈禧太后,那里的豪华达到了顶峰。

东晋末年,陶渊明在彭泽县任县令80多天后,辞官而去。在他离开*退休到农村的日子里,他只带着诗歌、酒、菊花和火锅。如果将这四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它们将成为一道优雅的佳肴:菊花火锅。

热衷于“东篱下采菊”的陶渊明,烹饪火锅时突然想到:如果把菊花花瓣撒在火锅里,味道应该不错。于是他放下筷子,匆匆走进院子去摘菊花。清洗后,他把它们放进火锅里,立刻就闻到了香味。这个火锅不仅美味,而且清香爽口。结果,举杯畅饮,低头吃肉,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写不好诗呢?

这种优雅的饮食方式成为晚清慈禧太后的最爱。慈禧太后喜爱菊花,并命令人们在皇家园林和圆明园种植3000至4000盆珍贵的菊花。它们不仅用于观看、饮用和洗手,还包括冬季御膳中的菊花火锅。

根据《德陵御香录》,慈禧太后享用的菊花火锅源于一种白色菊花“雪球”,花瓣短而密,既干净又适合烹饪。每年深秋的时候,女仆们会把花瓣分开,用温水浸泡120分钟,然后洗干净,放入竹篮中沥干水分。西方厨房里的人拿出一个小银火锅,里面有肉汤、生鱼、鸡肉片和酱料,酱料里有酱油、醋和其他调味品,然后把菊花花瓣放在两个银盘子里,一起放在餐桌上。

吃菊花火锅时,小太监揭开锅盖,拿在手里小心翼翼地端上来。慈溪用银筷子在汤里放了一些鱼片和鸡肉片。小太监迅速盖上盖子。几分钟后,他上前揭开盖子。慈禧太后把菊花花瓣放进汤里,只等菊花的香味渗入汤里,裹上鱼片和鸡片,一起煮。它美味可口。

在深秋和初冬,吃菊花火锅不仅提神,还具有除烦、明目、去燥的功效。难怪菊花的香味从宫廷传到北京的人们和酒楼。光绪年间的皇室成员徐克写了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一盛况:“在首都的冬天,餐馆卖酒。箱子里有一个小水壶。在锅汤里,火在燃烧,鸡肉、鱼、羊和猪的肉片被放在盘子里,这样客人们可以在它们成熟的时候吃它们。对于那些掺有菊花花瓣的,它被称为菊花火锅,适合小饮料。它被称为火锅,因为一切都被切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