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招聘“遭遇”就业“倒春寒”
今年春节前,西南石油大学招生办主任张敏对2020年的毕业生就业充满期待。“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至少在能源行业,今年招聘市场的回暖迹象相当明显。”她说。
然而,新发肺炎的突然爆发给原本乐观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造成了严重的“春寒”。
新一轮“皇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企业挣扎求存,整体就业需求下降;很难组织线下招聘活动,这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无法参加企业实习扩大了学生和雇主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传统上被称为“三金四银”的毕业生来说,高校正面临着一个繁忙的求职季节。
大学应该如何度过今年的“旺季”?
“招聘季节”提前开始
四川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双波说,所谓的“三金四银”今年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据他介绍,由于高校春季开学时间通常在二月,接下来的三、四月自然成为高校组织招生活动的黄金时间,由此产生了“三金四银”的理念。然而,疫情的突然爆发极大地打乱了高校原有的就业计划。
“由于高校已经完全停止了网下招聘,网络手段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的人员和时间安排对雇主来说更加灵活。此外,高校已经发出了网上邀请,因此今年春季大学毕业生招聘一般提前到2月甚至更早。”潘双波说,据他所知,春节以来,几乎所有的高校就业部门都在忙着招聘毕业生。
1月24日,天津对新诊断的肺炎启动了一级反应。几乎与此同时,南开大学毕业生春季就业服务也正式启动。“我们预测,疫情可能会对学生的求职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因为线下招聘无法进行,这要求我们更积极地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在采访中,该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副主任王建鹏坦率地说,这个假期后的时期比往年“忙碌得多”。
1月30日,四川大学给所有雇主发了一封信,通知他们停止网下招聘活动,全部改为网上招聘。同时,学生将通过邮件了解网上就业程序。例如,所有的雇佣协议都是通过扫描和快递邮寄的,邮资由学校承担。据潘双柏所知,在疫情早期,国立大学对疫情的应对方式类似。
从那以后,随着雇主们陆续发布网上招聘信息,高校开始为2月中下旬开始的空中双选会议做准备。例如,2月19日,Xi交通大学发布通知称,从现在起,用人单位可以自行申请举办网上招聘会,在申请获得批准后,可以举行空中会谈。同一天,浙江大学向用人单位发出邀请函,邀请他们参加春季综合航空双选会议。五天后,2月24日,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第一次网上招聘活动和华为在清华的专题空中讲座举行,600名清华学生参加了网上活动...一个特殊的在线招聘时期正在形成。
“马太效应”的逐渐强化
与其他大学相比,西南石油大学更早开始了网上招聘活动。2月19日,学校举办了首届“云双选”视频招聘会。302家企业提供了8800多个职位空缺,学生的意见数量达到22万多。
“如果我们只看企业的需求,疫情对学校就业的影响并不大。”张敏表示,作为一所典型的工业大学,该校毕业生大多申请石油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就业需求并未受到疫情的影响。
据说四川大学也“没什么影响力”。潘双波表示,在“双一流”大学和原“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中,由于相当一部分本科生选择了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际参加就业的本科生并不多。“今年,我们学生的深造率预计将达到50%左右,而中国一些重点理工科大学的这一比例可能达到70%甚至更高。”至于研究生群体,其自身的就业目标相对较高,一般集中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今年这些单位的就业需求也波动不大。
“招聘方式的改变只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是经济形势和企业形势。”在接受《中国科学》(China Science)采访时,长期研究就业问题的国际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至少在短期内,由于疫情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肯定会大幅增加,中小微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2月中旬,国内求职网站BOSS发布了《2020年春节后人才趋势观察十天》。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10天,国内就业市场对新工作的需求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其中,100人以下小微企业对新人才的需求下降了61%,占总需求的44%。在毕业生求职方面,春节后应届毕业生的新工作岗位数量同比下降49%,相比之下,对员工人数不足100人的小微企业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同比下降60%。
相比之下,疫情期间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就业形势并未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了“逆势而上”的趋势。例如,不久前,字节跳动宣布在2020年正式启动春季招聘,为大学生开设了6000多个全职和实习生职位。几乎与此同时,在杭州举行的高级人才招聘会上,阿里巴巴、网易、西湖大学、杭州科技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等1000多家单位举办了网上招聘会,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
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生活条件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分层。与小微企业有更多“交集”的普通地方高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信阳师范大学提供的一份工作报告中,记者看到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每年3月份可以达到20% ~ 45%,但目前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不到5%。在信阳师范大学最近召开的双选会议上,200多家企业共提供了1651个工作岗位,与往年近500个单位带来近万个工作岗位参加会议的情况相比,情况不容乐观。
同样在河南,郑州商学院做得更好。该校招生就业部主任倪川表示,随着高校与许多大中型企业建立起长期的人才供求关系,“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下降,但不太可能减半”。"
然而,尼川也有自己的担忧。“在衡量学生的就业质量时,除了职位数量之外,还应考虑学生与就业职位的匹配程度。”他说,许多学生不适应目前的网上招聘模式,这种方法是否方便雇主选择合适的人才还不清楚。“如果之前的500个职位能匹配200名学生,那么今年相同数量的职位能匹配相同数量的学生吗?”在这方面,倪川“有些担心”。
对此,李长安表示,不同层次的大学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同,这种现象由来已久。然而,这种流行病扩大了以前的差异,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马太效应”的出现。“鉴于这种情况,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高校的具体情况,以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他说。
“网络革命”的被动加速
目前,网上招聘的有效性还没有定论,但在采访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一疫情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高校就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潘双波坦言,借助疫情,新的“网上就业”机制将在高校落地生根,并在未来日趋成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的就业格局。
然而,在现阶段,高校在处理相关软硬件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
以“互联网+”就业平台建设为例,据张敏介绍,国内高校在过去两年基本上才开始这项工作。例如,西南石油大学的云双选平台将于2019年下半年建成。当时建设的目的是优化就业过程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学校就业数据应用平台。爆发后,学校将“云双重选择”和“云宣传”功能整合到现有平台,学生和企业可以双向选择,部分企业可以进行宣传。
西南石油大学的案例不是特例。
按照原计划,四川大学也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新就业体系的建设。疫情爆发时,新系统的一些重要功能尚未完成。“我们只能紧急与相关公司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开发一些补充性的专业平台,如研究生学习交流平台。”潘双柏说,面对疫情,许多高校在软件和系统建设方面准备不足。据他估计,在3月中下旬,国内高校将迎来最集中的网上招聘期。届时,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除了大专院校,雇主层面的相关网络平台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
几年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开始规划自己的网络招聘工作。疫情期间,该研究所首次与国内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网上招生对接。不久前,他们刚刚结束了与四川大学的空中谈话。
“感觉很好。”学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于成龙表示,目前学院与国内高校在招生工作上的网络沟通相对顺畅,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目前,唯一的问题在于具体的技术手段."
他解释说,当高校组织相关的网上人才招聘活动时,他们通常会邀请许多雇主同时上网。由于网络带宽等因素,一些单位的招聘和面试工作可能会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聘效果。
对此,潘双柏表示,随着高校开展网上招聘活动,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不得不同时面对多个招聘会。“我们发现,在一些招聘活动中,一些单位不能完全上网,所谓的招聘已经成为一种简单的“简历收集”行为。”
潘双柏也与用人单位沟通过这个问题。"我很理解他们的困难。"他说,“但在下一步,在这次考试之后,教育当局是否应该统一安排网上招聘?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就业,也有利于未来“互联网加招聘”机制的整体运行。”
急需建设“统一平台”
对于潘双柏,于成龙深有感触。
“一个问题是,现有的在线招聘系统过于复杂。雇主经常不得不同时登录不同的网站,并在它们之间来回切换。”他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网上招聘平台,雇主、学生和大学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统一运作,这将大大方便毕业生的就业。“我听说这样的平台已经存在。”
于成龙的“平台”是指教育部于2月28日正式推出的“2020全国大学生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本次活动将整合51job.com、智联招聘和BOSS直销五大社交招聘网站。通过在各自平台上创建“24365校园招聘服务”栏目,预计在初始阶段将提供80多万条工作信息。
但是,这能算是“统一平台”吗?
“与‘统一平台’的概念相比,24365招聘服务整合了更多的社会招聘平台和资源。“张敏说,这项活动的启动非常及时,因为它降低了学生通过融合寻找就业信息的难度。
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呼吁建立统一就业平台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发送给私人单位,也发送给大学和相关研究人员。
李长安直言不讳地表示,当面临网上就业的压力时,学校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水平。“据我所知,有些学院和大学适应能力很强,但也有一些学院和大学不适应,甚至不重视它。”他说,解决大学之间这种不平衡的最好办法是建立一个由教育部门领导的统一平台。“不管你来自哪个学校,只要你是大学生,你就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递交简历和面试。”
对此,张敏提醒我们要注意信息的分类和筛选。他说,疫情大大加快了平台建设的进度,但在此过程中,她更愿意更精确地整合资源。“我希望我能把一些经过筛选的就业信息推广到不同的就业群体。推送应该准确和有针对性,而不是轰击所有的信息。否则,面对海量信息,学生们会感到困惑,甚至感到松懈。”
“首先是等级制度。”张敏说,也就是说,根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将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将高职院校技术人员的招聘信息推给研究生不会有任何效果,只会加剧信息不对称。”二是整合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如工程、文科、教师培训等,在不同行业进行准确推送。
“人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在疫情期间,王建鹏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找工作。他发现,尽管外部环境因疫情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学生咨询的问题与往年没有什么不同。
“面对这种流行病,学生们有些焦虑,但除此之外,他们主要关心的仍然是如何获得就业信息,有哪些求职面试技巧,以及如何准备材料和其他日常问题。”他说,对于学生来说,就业的核心仍然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王建鹏为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倪川和他的同事还针对网上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各种形式发给了学生。
“在网上招聘非常流行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回到起点。”倪川说,高校就业的最终目标仍然是让毕业生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不管他们是否采用网络手段。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大学陷入过度追求就业形式、盲目追求“网络化”和“正规化”的误区。“事实上,即使在网下采用一对一的推荐方式,只要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因此,张敏最关心的不是工作岗位,而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
"毕竟,我们做的是关于人的工作."她说,在高校就业中有一个“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那就是一些毕业生就业缓慢、就业缓慢甚至没有就业。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在高校发生,今年也不例外。
扭转这类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就业方面,一些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不合理,或者在没有明确考虑考研的时候就急于申请考研,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就业。”张敏说,特别是不久前,国家再次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客观上,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更倾向于“二战”或“三战”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多数时候,这种坚持是不必要的。
对此,“高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职业探索和职业发展活动,引导他们理性地规划自己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这样,学生们毕业时就有了正确的选择。这种工作,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平时,都是高校就业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张敏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