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的暗流:迷信文化反思
■我们的记者张林,实习生张孟晓
在人类文化系统中,迷信徘徊在科学和宗教这两个独立的系统之间,有时披着“理性”的外衣,有时藏在信仰和传统的外衣下,发出奇怪的微笑。
从对鬼神的崇拜到风水、占卜、面对面,再到星座、血型、与世界相连后的幸运数字...人们习惯于通过无知的概率理论来预测未来的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毫不费力”的触摸未来的方式已经被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和未知所渗透和扭曲,并最终成为人类自身的一个谜——众多、复杂和巨大,但无法证伪。
如今,各种迷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的变化而繁荣,也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繁荣而消失。人类迷信的神话将会继续。
迷信表明科学仍然不发达。
中国人在谈论迷信时喜欢加上“封建”这个词。“封建迷信”似乎是已经消失的社会形态的产物。事实上,迷信的起源远早于“封建主义”的出现,“封建主义”的终结并没有终结迷信的生命力。
从最初的鬼神到各种奇怪的理论,迷信在人类历史上从未衰落过,甚至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它仍在上升。迷信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增加了人们的焦虑——科学越先进,人们越容易迷信吗?科学和迷信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易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迷信越来越多,但并不猖獗,“科学解决迷信,而不是产生迷信。”
作为不同的文化符号,科学和迷信似乎有着相同的外表,但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和社会功能。同样,清华大学的曹南燕教授认为,这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会在许多方面影响迷信的兴衰。人们认为迷信正在蔓延的原因不是科学发展造成的,而是许多其他因素造成的。”曹南燕向《中国科学》记者指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顺江也持类似观点。"社会仍在经历变革,许多人对科学知之甚少。"黄顺江在接受《中国科学》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科学与社会认识的加深,许多迷信不会自行破除。
必须禁止以积累财富为重点的迷信。
几天前,有报道称一位副校长的妻子因为迷信被一位"老师"骗走了200多万元。“主人”最终被逮捕,显然他没有“计算”自己的刑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理威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迷信不同于宗教和信仰。迷信是无知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迷信大多是由金钱驱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为了骗钱。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对社会结构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迷信的邪恶本质必须被揭露,绝不能被容忍。必须揭露那些散布迷信的人的邪恶意图。”周理威强调。
"迷信从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消失过."曹南燕还说:“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急于在科学上取得快速的成功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迷信,甚至在科学的旗帜下损害普通人的利益。”
用科学之矛戳穿迷信伪装
不久前,新媒体平台“赛先生”提出了一个话题:“赛先生”在中国已经“客串”了近百年。主要原因是旧的科研*和文化仍然制约着科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诚然,当赛先生第一次进入现代中国时,中国人民充满了期待,认为他可以做任何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意识到许多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科学或*来解决。
说赛先生成了大师也许不合适,但因为科学,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理威说,科学进入中国后带来了许多好处。人们也意识到了科学改变社会的巨大力量。“当科学成为我们的主人时,迷信活动肯定不会再如此猖獗了”。
消除庸俗迷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民科学素养体系,清除文化糟粕,消除对权威的盲目服从,修复理性的缺失,让庸俗迷信的火焰四处滋生。
对此,黄顺江强调,反对庸俗迷信,媒体和科学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科学家必须首先敢于揭露和抵制,这样虚假和欺骗性的东西才能找到藏身之处。媒体应加强传播活动,抵制伪科学,为社会创造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社会氛围和理性的生活追求。”
这方面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开始,通过大量的科普活动消除迷信周理威说反对封建迷信不能基于“用孩子打孩子”。需要一个清晰的系统。"迷信必须被消灭在萌芽状态,除非老虎处于危险之中,否则不能与之斗争。"
中国科学新闻(2014-11-21,第一版集锦)
下一篇:块茎银莲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