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过节的“穿戴之美”
《明宪宗元宵节趣味图》(下)
一个戴着花的美丽女人的照片(下)
王后肖明·京的红黑相间的花武罗·杜芳·卜方玲的女夹克(背面部分)
阳春三月,春天又回来了。街道上到处都是行人,而女装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春天和景色。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与古代女性相比,现代女性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在时尚领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表达*。
妇女节前夕,梳理庆祝节日的古代女性的“服饰之美”,回顾她们的“时尚史”,不仅是为了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捕捉和传承其精髓,也是为了思考服装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希望女性有一个更加独立、美丽、进步、优雅的未来。
顺应天气:发夹花在四季,衣服在四季。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农业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一直是中国的基础。符合时间概念的春播秋收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的核心,并在古代人的食物、衣着、住房和交通上留下深刻的时间印记。
就服装而言,古人喜欢扣花,而花仍然是季节性的花。春天以桃花和杏花为主。唐代的刘禹锡写桃花:“山上桃花开,蜀中泉水拍山涧”(《支竹词》),宋代的陆游写小贩在春天叫卖杏花:“小房听春雨通宵,深巷卖杏花”(《临安春雨行纪》)。夏季以荷花和茉莉花为主。宋代的洪奎写的是“芙蓉入茶房,异教官话传宴”(《天香》),苏轼写的是海南的风景,说的是“暗麝贴茉莉花,红潮上颊醉人槟榔”(《江秀郎数室》)。秋天最受欢迎的花是菊花。因此,唐朝的杜牧把重阳节描述为“当世界很难张开它的嘴和微笑时,菊花必须种满它的头才能回归”(“九日齐山”)。冬天来了,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袖笼三百玉梅,为你的寺庙增色”(清代孙元祥的“簪子”),玉梅为你的寺庙增色,这也是一种罕见的冬天的优雅。
除了戴在头上,古代人的服装经常根据季节进行调整。重视季节发展到明代,形成了成熟的服装体系。明末,刘若愚的《议事录》详细记载了明代宫廷的着装细节:12月24日至正月初一,宫中官员身穿葫芦形布匹和蟒衣。在正月十五,在元宵节,你会穿上灯笼,场景补丁和蟒蛇衣服。三月的第四天,穿罗衣。清明节,又称“摇摆节”,是将杨柳枝插在鬓角上。4月4日,换上纱衣。从5月1日到13日,在第五届端午节,穿上艾虎五毒蟒服,欣赏石榴花,戴上艾叶。7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你戴着喜鹊桥来给你的孩子治病。八月,我欣赏秋海棠和芭蕉。9月4日之后,穿上罗崇洋的菊花拼缝蟒蛇衣,抖抖皮革御寒。10月4日,穿丝绸代替。11月,官员们带来了温暖的耳朵,在冬至,他们穿着杨胜的蟒蛇皮衣服。
补丁是明清官员在他们的普通衣服的正面和背面缝制的方形或圆形图案。它们最初是用来区分官职的。据该书记载,明代宫廷女眷也可以穿着百衲蟒服,而百衲蟒服的图案则是根据季节顺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形成了明代特有的季节图案文化。
多种颜色:五小时衣服颜色合适。
明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景物图案的频繁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在春天去秋来时,对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变化极为敏感。这是中国传统天人感应思想的某种表征,这种敏感性不仅体现在迎合天象的图案上,也体现在色彩和季节的对应上。
早在西汉时期,皇帝的服装颜色就根据季节规律发生了变化。皇帝的服装制度“一般以四季为服装区分,如春绿、夏红、秋黄和冬皂”(见周希宝的《中国古装史》)。到了东汉时期,四小时制服装已经变成了五小时制服装。《后汉书·东平王苍传》中提到,殷皇后的遗物中有一件五小时礼服。“如果世界上有好事,那世界上一定有好事。”传统社会是一个尊重和自卑程度不同的社会,服装的传播一般遵循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因此宫廷偏好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影响着民俗。因此,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江南一带“娶了新娘,一定要有五个小时的西装...五小时西装指的是春绿、夏红、夏黄、秋白和冬黑(见梁绍仁的《两个秋雨杯》,清代)。
除了一般的季节性色彩,为了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女性会更喜欢某些服装颜色。例如,元宵节和中秋节都在15号。明亮的月亮在天空。女人喜欢穿白色衣服来衬托夜晚。元宵节穿白色的习俗可能始于宋代。根据的《武林外传》,据说“在袁和的节日期间,妇女...穿白色的衣服,在月亮的掩护下,他们也应该穿白色的衣服”。在明朝,女人喜欢在元宵节穿白色的衣服,这在反映当时社会习俗的小说中也有描述。例如,《金瓶梅》是一个以宋代为虚假背景的明代故事。这本书有元宵节妇女服装的生动细节。15日,西门庆的妻妾上楼看元宵节。”吴月娘穿着一件红色的有袖连衣裙,一条绿色的嫩裙子和一件貂皮夹克。李娇、孟玉楼和潘金莲都是白色丝绸夹克和蓝色裙子。第24次,第一个月的16号晚上,西门家的女人们出去生病了。”在月光下,它们看起来像仙女飞蛾。它们都是白色的丝绸夹克,到处都是金色的。孙殿起版的《京俗杂赋》解释说,“每年正月,首都十六夜的妇女都上街游行。”。这叫做在桥上行走以消除各种疾病。“配葱白色丝绸衬衫,夜光衣服”。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妇女在正月十六出门生病是北京的习俗。《金瓶梅》的故事背景是以山东省为背景,但它离省会城市不远。此外,由于商业流通频繁,海关与首都相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色也是节日期间女性最喜欢的颜色。红色在中国传统颜色中是一种积极的颜色,代表优雅和谦逊。古典诗词中关于“红裙”、“红裙”、“石榴裙”的记载数不胜数,显示了红色的流行。在《清明上河图》中,女士们穿着红色的夹克衫和蓝色的裙子,意为“红中带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冲击效果,呈现出一种活泼的气氛,而背后的背景则是红色的大规模渲染,这说明了红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的重要性。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红色和绿色的宫女服装外,绿色往往与代表植物颜色的蓝绿色相搭配,这意味着生活是繁荣的,蓝色意味着它是干净和和平的。这些颜色的差异可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对节日服装颜色的偏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优越和低劣,而不是低劣或优越。
红色在传统服装系统中有另一个含义。如上所述,《金瓶梅》中的大多数女人都喜欢穿白色丝绸夹克,但西门庆的首席妻子吴月娘在妻子和小妾在一起时通常会穿红色外套。相比较而言,红色稳重、白色优雅、年轻漂亮的女性通常更喜欢白色,以显示她们活泼的气质。吴月娘正值盛年,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喜欢白色。然而,为了突出她作为一名官员的地位,她不得不抑制她内心对情感和美丽的自然需求,并用一个得体的面具取而代之。可以说,红白对峙反映了嫔妃之间的区别和老百姓之间的区别,这是传统服饰制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服装是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例如,同一个贵族妇女佩戴的凤冠,由于身份不同,其细节也有所不同。《松石·玉符》记载“皇后的首饰有12朵花,小花的数量和大花的数量一样多,寺庙也满了。皇冠上装饰着九条龙、四只凤凰、九朵小花和两座寺庙。皇冠上饰有九回四凤,龙凤花上饰有二十四朵大大小小的花。你应该利用皇冠梁的数量”。明代贵族妇女的礼仪冠沿袭了宋代的冠制。《明史·戎装》中明确规定:“王冠是圆的,用祖母绿装饰,用九龙四凤、大花和十二棵树装饰,小花的数目多达...(女王制服)双凤彝龙冠...龙凤珠和翡翠皇冠...(贵妃)王冠上装饰着九朵徽花、四朵凤花和九棵发夹,而小花的数量有...(九妻)冠饰九翟,号贵妃‘凤’。花卉植物的数量,龙为凤,惠为翟,取决于后妃的等级。
凤凰花冠最初是皇后和嫔妃在接受书籍、向寺庙和宫廷会议致敬时佩戴的一种仪式性王冠。明清时期,用于妇女装饰的彩色花冠也被称为凤冠,主要用于婚礼。在古代社会,妇女缺乏进入公共领域的机会。节日派对可能是他们一生中难得的机会,也是展示多彩服装的宝贵机会。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等级秩序也不能混乱。例如,在《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元月和春节期间,*的家庭成员“像贾母和其他人这样有头衔的人都是按照他们的产品穿着的”。换句话说,不管她们的个人喜好和财力如何,古代女性的饰品都受制于她们自己的地位。
在古代社会,女性依附于男性,远离公共生活,缺乏独立的个*利和财产权。然而,那些比男性服装好得多的节日服装实际上是对他们的某种社会补偿。德国学者齐默在《时尚哲学》中指出,当女性在公共领域寻求突破的冲动受阻时,她们只能转向追求时尚,以满足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然而,美国学者范布伦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没有独立财产权的女性代表男性消费。他们花钱越奢侈,就越能体现男人的荣耀。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贾府的贵夫人,还是西门庆的妻妾,他们的服饰都体现了贾和西门庆家族的财富和权力。不管这些服装多么昂贵和华丽,它们总是反映出他们不*和独立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就像麻绳上的菟丝子。一旦丈夫的家庭垮台,财富就会消失。《金瓶梅》第89回,清明节那天,吴月娘穿着白色丧服去西门青的墓。当她遇见春梅,一个以前被赶出家门的丫鬟,春梅,一个已经成为卫戍部队的女人,打扮成一个新的样子,“头上戴着王冠,珍珠和绿宝石堆得高高的,一个半开的凤尾簪,头上穿着一件红色的化妆外套,下面是一条翠绿色的兰色裙子。”相比之下,这两个阶段的起起伏伏是不同的,取之不尽的命运是矛盾的,生活是不可预测的。
与传统社会的女性相比,今天的女性无疑是幸运的。随着女性权利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她们逐渐摆脱了时尚领域消费代理的依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女性时尚的个性化和自主性也成为当今时代文明和宽容的重要标志。在妇女节的前夕,我们应该回顾我们的历史,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害怕未来,抓住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希望女性有一个多彩而美好的未来。也许这应该是我们对传统节日服装最好的记忆。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研究所副教授)
上一篇:月季花的病害及其防治
下一篇:为什么牵牛花早上开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