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友捐款:善用社会捐赠为一流大学建设添翼
《赵雅洁与赵丹人民日报》(第17版,2017年5月18日)
●目前,中国大学基金会严重依赖资源,资金管理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大学基金会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马太效应突出。
●由于缺乏投资专业和其他因素,大学基金在投资增值方面趋于单一和保守。同时,由于缺乏维持和增加资金价值的有效途径,资金回报率仍然相对较低。
日前,浙江大学收到校友企业捐款11亿元,再次创下中国校友捐款最高纪录,引起各方关注。
事实上,关于捐赠金额是否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友捐赠”的讨论仍然是基于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与此相关,校友捐赠率的总体现状、校友捐赠的管理和使用、校友基金会的建设及其在高校发展中的职能使命,以及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如何不断创新校友对母校的反馈机制,是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更为深入和需要探讨的课题。
中国大学基金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23年。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的现状可以从相关机构以往的调查中看出。
根据艾利森中国校友会网此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评估研究报告》,从1980年到2015年底,全国高校收到的国内外社会捐赠(包括软件捐赠)总额超过750亿,其中1项超过100亿,2项超过50亿,12项超过20亿,17项超过10亿,172项超过1000万。从所列大学所在的地区来看,有14个地区的社会捐赠总额超过10亿英镑。北京大学收到的社会捐赠金额最大,超过200亿英镑,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其次,上海有100多亿元,广东有80多亿元,湖北有50多亿元,江苏有40多亿元,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吉林、陕西、山东、辽宁、天津等地区的高校也捐赠了10多亿元。此外,截至2015年底,清华大学收到的社会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北京大学收到的社会捐赠超过60亿元,在全国接受社会捐赠的大学中排名第一。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起步较晚,第一个大学基金会——清华大学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正式启动了我国大学基金会的发展。然而,近20年来,积极吸收社会捐赠,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已经成为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校友对大学建设的反馈逐渐成为校友的理念和文化。
一方面,这与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知有关。“从国际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各种渠道,如*资助、学生捐款、社会捐赠和社会服务。例如,从2013年到2014年,美国公立大学的总收入为2872亿美元,占财政拨款的38%,学费和杂费的20.6%,捐赠收入的11%,以及社会服务收入的30.1%。公立大学有更多的财政拨款和高捐赠收入。”财政部科教司司长赵露介绍了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教育基金发展中国之路研讨会”。
另一方面,它与政策指导有关。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赵建军表示,《公益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慈善法》以及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等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关于加强*部门高等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都将高等教育基金会推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9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拨款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捐赠拨款专项资金,对*级普通高校捐赠资金实施了财政奖励和补助。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大学拨出了近170亿元的配套资金。这种方法的引入,激发了高校吸收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级高校教育基金的快速发展。它的数量和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捐赠文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捐赠潜力的不断开发。“赵露简介。
拓宽资金来源,完善多元化融资机制。
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高校在拓宽资金来源和完善多元化融资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在目前我国高校总收入的大规模中,捐赠收入仅占0.5%,占学费收入和财政收入的80%。*学院和大学仍然相对较好,而地方学院和大学更加依赖金融。”一些专家分析说,近年来,财政在国家教育总支出中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一方面表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这也给高校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社会捐赠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筹资渠道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非财务筹资应该做些什么探索和努力?
“目前,我国高校在渠道拓展、资金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和公共关系维护方面主要依靠高校,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资金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大学基金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马太效应突出。根据2016年的数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净资产是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基金会的258倍,后者也是985所大学。此外,大多数教育基金会还受到建设资金少、外部风险难以控制、缺乏投资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投资增值方面倾向于单一和保守,缺乏保存和增加资本的有效方法,资本回报率低。”
此外,“大学基金会的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超过50%,而其他公共福利支出,如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学生资助、奖励教师等相对分散。同时,一些学校过分强调低管理成本,使得一些基金会处于低成本运营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和推广。”一些学者指出。
让校友反馈母校成为一种机制和文化。
在双层建设的背景下审视社会捐赠,我们会对其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
今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指出“地方*和有关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资金、政策和资源支持。高校建设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源,形成多元化支持的长效机制”。这意味着,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随着高校基金会的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种种问题,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利用社会捐赠,特别是校友捐赠,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那么,校友如何回馈母校,成为一种机制和文化呢?浙江大学校长吴的话发人深省,“我们要继续创新校友供养母校的机制,推进‘共建共享共生’发展共同体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友基金的平台和机制。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院的洪教授说:“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国际视野。我们需要看到,以耶鲁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大学拥有超过300亿英镑的教育基金,并保持约15%的投资回报率。如果这些资金能够滚雪球般增长,那就远远赶不上*补贴。这对于一流的人才、教师、学校发展、实验室和大型项目建设都极为重要。”“当然,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这不能简单地与外国大学相比。但是,从国际一流的目标来看,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捐赠规模、资金及相关收益。”有专家分析。
另一方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内涵也更为重要。“目前,社会捐赠的潜力在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慈善事业支持等政策环境的激励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为慈善捐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是,为了真正激励校友回馈母校,高校需要在自身发展方面做出巨大努力,让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感受到真正的成长和收获,并利用学校的精神和文化来加强学生和校友的凝聚力,让学生和校友能够以热爱学校和回馈母校为荣。”一些学者指出。
阅读更多
浙江大学获得史上最大校友企业11亿元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