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王如松院士:城市是世纪尺度的艺术品
推进新型城镇化
■我们的记者齐鲁
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同步现代化、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努力提高质量。
“一座城市是一件有百年历史的艺术品,它的建造不可能如此之快、如此之粗糙、如此之奢侈、如此之随意。相反,它应该遵循精细、生动、缓慢、适应性和节俭的生态原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梦”。
因地制宜安排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然而,随着人口红利和生态红利的相继下降,城市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烟雾,日益突出。
京津冀地区有着非常紧迫的水和天然气环境容量,其钢铁工业相当于欧盟28个国家的总产量。全国有11条高速公路到达北京,全长7000公里,2400万辆机动车在这些高速公路上行驶,燃烧了近4亿吨煤。“这就像把28个欧盟国家的煤炭、电力、钢铁、建筑材料和汽车集中在英国80%的土地上,所以伦敦的环境可以想象。”王如松说。
"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治疗头痛和脚痛来解决."王如松认为,根本原因是机制和*问题没有解决,政策法规没有到位,管理技术没有突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没有得到控制。
为此,他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根据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发展适合该地区的工业。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中国当前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及其造成的环境后果。”王如松表示,就单个行业、单个项目和单个污染物而言,这些行业的发展在分别审批时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能力,但将所有项目复合叠加远非“一加一”。
以人为本
王如松认为,城市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食物、饮用水、住房和空气。
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30平方米,实际上总量并不大,但是很多房子空置,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对此,王如松表示,如果空置的住房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出租给没有住房的家庭,*也会提供适当的补贴,“人人有房住,人人有房住”的目标不难实现。
安居乐业。王如松认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先有“城市”,即工业,然后是“城市”。我们应该根据全社会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同时给每个人创造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做”。
这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习技能,技能是由他人传授的”。王如松说,城市化需要人才的培养。至少每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技术培训。"社会需要的智慧是传授的,而学到的智慧是有用的."
此外,他认为每个家庭都有保健医生,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障,身体、精神和生态健康应该成为全社会最大的产业和福利。同时,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信念能量,一切都可以宽容和感恩,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都应该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
“六零”目标
王如松认为,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村城镇化的一个瓶颈问题是耕地占用和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这一问题,王如松建议建设一个“新农村”,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就业、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的便利功能,城市通向乡村,产业通向农业,企业通向农民,生产通向生态,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农田生态化。
房屋不是高层建筑,而是三层的房子:中间一层是商业和住宅,地下一层是车间和仓库,顶层是温室。其中,发展温室农业,可以种植粮食花卉、水果和蔬菜;每个家庭都有菜园、鱼塘和屋顶温室,其生产率至少比大田作物高50%。所有的污水社区都不能在室外处理,无水厕所的建造没有气味、蚊子、苍蝇和感官问题。粪肥和尿液被分离,分解后返回到地里。家庭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沼气能源和地热能。
这是王如松描述的新型城镇化的梦想,其目标是实现“六个零”:基本农田零占用、对外污染零排放、生态服务零退化、交通零拥堵、农民生计零失业、环境卫生零疾病。
《中国科学日报》(2014年3月12日,第三版,NPC CPPCC特刊)
上一篇:哈雷的杰出贡献——“哈雷彗星”
下一篇:《科学》聚焦中国生物特征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