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量子追梦人”潘建伟

科普小知识2022-07-30 14:47:09
...

当你在路上遇到他时,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普通的信息技术工程师。相处一段时间,你会喜欢他眼中的谦逊和他话语中的诚实。当谈到“量子”时,你会突然被他的激情和雄心所打动,仿佛触手可及!

他就是“量子梦想家”潘剑伟。

“量子追梦人”潘建伟

从地球爬到山顶

17岁时,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27岁时,研究成果被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步”。41岁,当选“最年轻的院士”;十年来,他和他的年轻团队推动了中国的量子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支强大力量。

回顾潘剑伟的道路,至少有三条“从地球到顶峰”。

1987年,在享有盛誉的中国科技大学现代物理系,潘剑伟的分数低于平均水平,但他在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那个时代是“科学的春天”——学好数学、物理和化学,不怕周游世界。从中学到大学,潘剑伟总是沉迷于他所热爱的“科学之美”。

1996年,潘剑伟去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奥地利是量子力学的发源地,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导师塞林格教授的实验室里,潘剑伟很快进入了状态。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一成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第一部作品,被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步,并被评为“一个世纪21篇物理学经典论文”。

第三次攀登是在回家之后。

不要忘记你的主动心勇疑惑

面对问题和质疑他人是科学家的命运。如今,质疑量子是伪科学的人越来越少,但其他问题依然存在。

2001年,在导师的困惑和反对下,潘剑伟回到中国,和他的同学杨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量子信息实验室。然而,他很快意识到,由于当时中国的实验条件和人才储备薄弱,不仅很难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而且他自己的研究也可能落后。

与老一辈科学家的“闭门苦读”不同,潘剑伟这一代科学家更注重科研资源的全球配置,但他们在追求科学植根于国家命运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一方面,潘剑伟没有“弃巢”,另一方面,他出国“筑泥窝”。他本人前往奥地利和德国的先进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派遣学生到各个先进国家进行量子信息研究,学习理论、实验、光学、电子学、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当时,一些人说他“在虚假的借口下回家,骗钱”。他只能承受压力,相信事实可以说明一切。

潘剑伟和他的德国队在2008年回到HKUST的时候终于到了。他出国留学的弟子们也一个接一个带着很高的“归巢率”回国。

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年轻量子信息研究团队已在中国形成,并在生成方面发挥了惊人的力量。近年来,“潘剑伟团队”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年度物理重大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的九大“年度中国科技进步十大新闻”。

第三次攀登更加困难和精彩。

这件事对国家非常重要。

继2016年8月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之后,“潘剑伟团队”最近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十光子纠缠”。不久,世界上第一条长途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也将全面开通。不久,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洲际量子通信网络“天地一体”将会形成。

“它们让中国科技大学,乃至整个中国,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英国杂志《新科学家》所说的。

“在这个领域,每个人的智力都差不多。总的来说,第一,你不介意成功或失败,第二,你应该有耐心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第三,这件事对国家非常重要。”潘剑伟这样解释他的“攀登之路”。

从“科学之春”到“创造新的春天”,潘剑伟是幸运的。从实验室回国时的400万元启动资金,到近年来全国几十个科研院所支持建设的量子卫星墨子,再到总长2000多公里的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我和学生都不想为了出国而出国,但他们想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取得一些领先的科研成果。”他说,“如果杨振宁和李政道证明中国人可以在国外做好‘科学’工作。那么我们现在已经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在国内做好“科学”

中国的量子研究突然兴起,潘剑伟的团队也从派人出国留学变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机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包括潘剑伟的导师塞林格。他说,中国已经成为量子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国家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愿意和潘剑伟一起走“量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