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梅巧玲

科普小知识2022-09-08 23:52:09
...

梅巧玲(1842-1882),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原名芳,乳名阿昭,江苏泰州人。梅巧玲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梅巧玲戏路宽广,于旗装戏尤有创造,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雁门关》等。唱做俱佳,被誉为“活萧太后”,名列“同光十三绝”。

姓名:梅巧玲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42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1882年12月16日

职业:京剧青衣演员

1、简介


梅巧玲

梅巧玲(1842-1882),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原名芳,乳名阿昭,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842.8.21)出生于泰州。幼年丧父,6岁随母逃荒至苏州,8岁过继江姓为子,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苏州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簧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30岁后执掌四喜班,长期供奉于清宫内廷。梅巧玲戏路宽广,于旗装戏尤有创造,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雁门关》等。因在《雁门关》中萧太后的扮相俏丽可人、唱做俱佳,被誉为“活萧太后”,名列“同光十三绝”。

2、人物家庭

清光绪八年十一月七日(1882.11.7),梅巧玲病故,终年41岁。妻室为著名昆生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次子梅竹芬,京昆旦角演员,23岁时病故,其子梅兰芳。至梅葆玖、梅葆玥,梅氏为四代京剧世家。

3、生平经历

梅巧玲11岁那年,江家将他卖了出去。这回梅巧玲被卖到一个叫福盛班的戏班子作徒弟,这是梅家与京剧结缘的肇始,这时也是京剧初步成熟的时期。

在福盛班,梅巧玲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学皮簧,后又随夏白眼学戏。杨、夏二人皆擅昆曲,但也以虐待徒弟闻名,杨三喜曾用硬木板把梅巧玲的掌纹都给打平了。后来梅巧玲跟了他的第三个师傅罗巧福,才算脱离了苦海。罗巧福原本也是杨三喜的徒弟,他在满师后加入四喜班,见梅巧玲在夏白眼那里受尽折磨,很不忍心,便花钱将巧玲赎出并收为弟子。

梅巧玲对罗巧福赎身授艺感恩戴德,学戏也更加刻苦。除昆旦戏外,梅巧玲的青衣、花旦戏也有所成,一出台就很有人缘,不久就走红成为四喜班的名旦。由于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后来又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成为班主(另外三个班为三庆班、春台班、和春班)。《同光十三绝传略》中称梅巧玲“领四喜部,规矩井然”。

“当时徽班里青衣花旦的界限很严,青衣首重唱工,花旦则专重做工及扮相。”(《中国京剧史》)梅巧玲本工花旦,身材稍胖,但慈禧太后认为,胖能显示雍容华贵,乃赐以“胖巧玲”的美称,并常召他入宫演戏。《许姬传艺坛漫录》中的一段记载,不免表露出梅巧玲这期间的艰辛:咸丰十年正是皇帝三旬万寿,六月初九万寿节前三后五都有戏。梅巧玲上圆明园去了好几天,回来没有多少日子,大沽就失守了。八月初九洋兵就到齐化门了。从八月二十几到九月初几,天天晚上西北红半个天,白天冒黑烟,那是圆明园三山被洋兵烧了,梅巧玲哭了一场,整天唉声叹气,家里的日子、四喜班的日子,都得朝梅巧玲说,这段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梅巧玲以他的艺术造诣深得观众赞誉,戏剧评论家张肖伧《燕尘菊影录》云:“堂会无巧玲,则阖座不欢。”梅巧玲擅演剧目有昆曲《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他唱做俱佳,念白尤其出色,人们称道他的说白“清脆无比”,“如呖呖莺声,啭于花外”。

梅巧玲以《雁门关》中萧太后一角享誉梨园行,他在表演上既运用了青衣的唱工技巧,雍容华贵的端庄风度,又吸收了花旦的念白和幽默、洒脱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舞台艺术形象,有“活萧太后”之称。因此,晚清画家沈容圃所绘《同光十三绝》,就选画了梅巧玲的萧太后扮装。(李仲明《梨园宗师梅兰芳》)

梅巧玲虚心好学,言谈文雅,生活朴素,不尚奢华,空闲时间常和文人墨客研习音韵、唱腔、书法等,他的八分隶书时为伶人一绝。1962年8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中,梅巧玲一幅“前身应是明月,诗酒共安乐”,显现出他来自汉碑的书艺功底。


(同光名伶十三杰.后排左二为梅巧玲,饰萧太后)

从磨难中出人头地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戏班恶习,无论对待角儿还是普通学徒,他都尊重爱护,并且特别宽容。清代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写道:“孝贞国恤,班中百余人失业,皆待慧仙举火。”1874年,在同治皇帝、皇太后相继驾崩的“国丧”期间,戏班不能演出而没了收入时,梅巧玲竟不照日薪制的行规,不惜借贷给演员发全薪。

4、人物性格


梅巧玲

梅巧玲讲信义、重情谊的故事,清撷春馆刊行的《明僮合录》、孙静庵《栖霞阁野乘》、跛公《思荃馆笔记》、张祖翼《清代野记》等著述中多有称道,所以“义伶”梅巧玲之名,在晚清文人和戏迷中传颂甚广。《中国京剧史》摘引《越缦堂日记》中的“焚券”、“赎当”两则入史:

有一位道光年间的探花名谢梦渔,是江苏扬州仪征人。他常和梅巧玲一起研究唱腔音韵等,二人交谊很深。谢梦渔虽然官做到御使,但却没什么积蓄,遇到急需时,就向梅巧玲借贷,并每次亲笔写下借据,前后累计约两三千两银子。谢梦渔70岁病故,在北京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得知谢梦渔身后十分萧条,在吊唁时,当着谢家的人把全部借券在蜡烛上烧掉,并送了300两银子作为奠仪。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北京城。

5、人物作品

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

6、名家弟子

梅巧玲的弟子很多,最有成就的是余紫云(著名老生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四喜班著名青衣,同为“同光十三绝”之一。此外还有刘倩云、孙馥云、陈啸云(程砚秋之师)、朱霭云(朱幼芬之父)、王湘云、王佩云、王桐云、姚祥云、张瑞云、周绮云、郑燕云、郑桐云、刘朵云、刘度云、刘曼云、陈五云等,在当时都有一定名气。

7、名家世逝

光绪八年十一月七日,梅巧玲病逝于北京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寓所,四喜班同人和梨园界人士非常悲恸,送葬的人很多,几乎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梅巧玲安葬在北京东郊某村,据其遗嘱,“墓上树梅三百株”。

8、梅巧玲故居

梅巧玲享名后,购置京城宣南的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寓所,名“景和堂”,故梅巧玲又称“景和堂主人”。该宅第为两层院落,后门今为樱桃斜街62号。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梅氏全家住前院,街门与二道门相对,南房为三间半,半间为大门道,用花砖墁地。院内原有木隔墙,中间为月亮门(早已不存)。北房为上,亦为三间半,每间约十四平方米,房前带前廊,为梅巧玲夫妇居住,右侧有过道通后院,东、西厢房各为两间。

上一篇:李洪春

下一篇:谭小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