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三峡城市群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21:07:12
...

2015年1月24日,来自高校、企业的1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湖北宜昌,共同探讨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在湖北与重庆之间应培育新的省级城市群——三峡城市群。论坛由三峡大学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9月1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三峡城市群拟入国家战略。

中文名:三峡城市群

外文名:TheThreeGorgesUrbanAgglomeration

1、地理位置

三峡区域位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接合部,担负着承中启西的关键链接和支撑作用,以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为中心打造三峡城市群对于支撑长江经济带、助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发挥衔接作用。

2、地区范围

三峡城市群主要包括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湖南张家界、岳阳和常德,重庆万开云、巫山、巫溪、奉节、等地,国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7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万亿元。


三峡城市群

“宜昌地处鄂、渝、湘三省市交接处,西连重庆,东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徐顽强道出了宜昌的地理优势,“它是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也是全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要道。”宜昌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拥有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水电之都”;宜昌也是“中三角”与“成渝”两大城市群重要的节点城市,在长江经济带特别是三峡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徐顽强指出:“宜昌不仅要作国家的‘发电机’,更要为三峡城市群三省十二市的全面发展提供实际支撑,激活其旅游枢纽、交通枢纽和信息枢纽的潜能。”

除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还“用事实说话”,展示了宜昌的经济实力:“宜昌市的GDP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二,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和洛阳,居第六位。宜昌现已经具备了推进城市群建设并成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他认为,宜昌应努力担当三峡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产业体系支撑,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开放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辐射能力。

“三峡城市群既有旅游一体化的天然联系,也有旅游一体化的基础条件,还有旅游一体化的关系纽带。”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阚如良认为,旅游是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提出从顶层规划设计上谋划三峡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建议成立三峡城市群旅游联盟,重点在产品互补、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塑、平台共建等领域达成共识。

3、地理优势

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超大城市群。在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国家已布局皖江城市带。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还缺少一个次一级的城市群或增长带,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狭长“真空地带”。


三峡城市群

“三峡通则长江上游通。”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在研讨会上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迫切需要一个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城市群增长带,以弥补长江中上游发展的缺陷,担当起协同推进长江中上游发展的重任。

据了解,早在2014年1月,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就在湖北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宜昌代表团讨论中提出建设“湖北三峡城市群”的构想并得到积极回应。黄楚平表示,三峡城市群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质,文化同根。近年来,三峡城市之间在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为三峡城市群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来自光明网消息)

4、发展定位

1、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示范区。三峡城市群处在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位置,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城市群内部分工协同、功能互补,避免同质竞争,实现差异化的发展。

2、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利用区域内丰富独特的长江三峡等山水生态、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人文生态以及土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与联动,打造中国内陆腹地的黄金旅游区,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三峡城市群

3、生态产业发展的聚居区。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机遇,贯彻生态立群的理念,发展生态产业。坚持“两型”引领,“四化”同步,着眼生态产业,力求生态环保、土地集约、项目聚集、产业集群,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协调发展的创新区。区域内大平原、大山区、大库区、大林区、民族自治地区交融共存,富强县市与*贫困县市比肩而立,在产业不断聚集调整优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得到联动与协调发展。

5、功能布局

三峡城市群所属区域按国家功能区划分既有重点开发区域,又有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县城。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等基础条件较好,在产业发展、城市拓展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形成带动。

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平原、河谷平坝以及低坡丘陵地区,以种植养殖业和村落聚居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荆门、荆州可以发展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万州、宜昌、恩施等适于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区。

综上所述,三峡城市群功能可以设定为“一带两区”的主体空间格局。

——沿江产业经济带:以荆州为起点,集合荆门、宜昌、万州以及沿江县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构筑峡江产业经济带,打造万亿经济走廊,无缝对接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

——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荆州、荆门商品粮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在种、养、加工等方面在全国形成独特和领先的优势。

——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恩施、神农架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为载体,充分整合各种旅游资源,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索、民俗体验等综合性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6、实现路径

(一)积极宣传,达成合作共识。

可以通过三峡城市合作发展论坛、经贸会、旅游文化合作等方式,营造舆论,形成广泛认同。最后,经过共同努力,争取纳入国家宏观战略,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

同时,积极推进签订《三峡城市群合作框架战略协议》,建立合作联系制度与机制。在交通、旅游、商贸物流、文化传媒等方面开展先期合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促进空间区位能级跃迁。

整合现有交通网络资源,重点建设城市间快速通道。铁路方面,争取宜昌至荆门城际铁路、荆岳铁路、郑渝铁路早日开工;公路方面依托现有高速公路网构建各城市外围快速环线,建设城市之间特别是鄂西南、渝东山区快速通道:完成宜巴、保宜、宜岳、江北翻坝高速、宜昌至湖南张家界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建设;水运方面,积极制定统一的港口岸线利用规划,使三峡城市群成为东西部联通的重要水运转运枢纽;航空运输方面,以三峡机场、恩施机场、万州机场、神农架机场为支点,建立适应多航线、大机型、高运量需求的空中大通道,使其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支线机场。同时,对区域内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岸防体系、信息网络、电信网络、电力网络等资源实行共享;对新建项目统筹,共建共用,避免重复建设。

(三)产业发展协同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以城市群为合作发展平台,按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要求,培养区域核心产业集群。可以优先考虑,以三峡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为契机,推进城市群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以传统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材料与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合停并转,技术升级,形成新型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食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四)加强生态共建,环保同治。

按城市群生态环境特点及发展状况统一制定区域生态安全规划,建设“一带三核五轴”生态安全格局。一带为长江生态安全带;三核为神农架、恩施、荆门生态安全核;五轴为荆州——荆门湿地生态走廊,荆门——神农架农林生态走廊,神农架——万州生物多样性生态走廊,万州——恩施峡江地质生态走廊,恩施——荆州水资源生态走廊。

提高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城市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要推进生态共建。发挥*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群生态保护,形成完整复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二要推进污染同治。突破现有行政分割*,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质量预警检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处理好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同时,各城市在安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时,既要充分考虑本地环境承载能力,又要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避免以邻为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