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草艺品
莱州草艺品最原始的雏形是草辫,在莱州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先民受发辫的启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的麦杆,经过不同的挑压交叉,编掐出了各种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以后品种渐增,用它们制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至明朝,通过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外传播开来。
1、特产简介
莱州草艺品
2、发展历史
据《辞海》记载,我国草帽辫尤以山东掖县(今莱州)的产品最为著名,据《莱州市志》记载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农村,已有1500年的历史。草艺品最原始的雏形是草辫,先民受发辫的启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的麦杆,经过不同的挑压交叉,编掐出了各种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以后品种渐增,用它们制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至明朝,通过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外传播开来。
据《莱州市志》记载,源于沙河一带农村的莱州草辫“明代经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传播。鸦片战争后,成为我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十九世纪中叶,鲁省辫商云集沙河,坐庄收购,由烟台青岛装船外运。仅三五年间,沙河便成为全国草辫生产和出口的中心。”“清末,经沙河运至青岛、烟台而输出海外的草辫价值折合白银,1904年约150万两,1905年约340万两,1906年约430万两,1910年约1300万两……”“民国初年,我国草辫四大名产‘沙河白’、‘沙河黄’、‘沙河锯条’、‘莱州花’……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的草帽辫。”
草辫的掐法有3根草的、5根草的、7根草的等等不一。花样虽各不相同,但基本掐法一致:拇指掐正面,食指恰反面,经过压、挑,几根麦秆左右上下,如龙飞凤舞,变化万千。技艺之高超,产品之精美堪称一绝。
新中国建立之后,莱州草辫得以飞速发展,相继建立了址在沙河的益新草辫厂及址在掖城西关的掖县育新草辫厂,莱州草辫的花样品种也增加到二千多个,以掐辫子为业的妇女遍及莱州乡村。草辫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这期间来沙河学习草辫工艺的已遍布全国100多个县、市、区。应当说沙河草辫为我国众多县市的农村经济作出过重大贡献。
50年代末,又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了提篮、提袋、挎包、茶垫、地席、草帽、门帘、果盒、纸篓、婴儿篮等生活用品,品种己达上千种。70年代后,麦秆贴画问世。它将麦秆漂染,经过削、剪、冲、抢、撕等工艺处理,制成类似禽羽、兽毛等物,巧妙拼成画。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擅长表现花鸟虫鱼和山川风光。近几年来,麦秆贴盒脱颖而出,它做工精细,造型繁多,既可实用,又可欣赏,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艺术佳品。
提篮
2009年,莱州市草艺品行业已完成年总产值10亿元,出口创汇5350万美元,然而传统的以麦秆草辫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机织半成品原料、玉米皮辫等新型草艺品原料。这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争艳一花凋的局面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已采取许多措施,对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保护,使沙河草帽辫这一草艺品的先花更加绚丽多姿,发扬光大。
山东莱州素有以草柳为原料编织工艺品的传统,草柳工艺品以其物美价廉、实用、环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备受欢迎,成为莱州市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因为编织工艺品所用的原材料属于植物产品,容易携带动植物病虫害,因此这种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也给产品质量带来了隐患。
为了将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莱州检验检疫局采取抓龙头、带全面、保质量的方针,从200多家大小工艺品企业中挑选30家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帮助其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从原材料到成品质量层层把关,同时帮助其不断开发新的花色品种,通过努力,确保了产品质量,出口量迅猛增长。
3、艺术工艺
莱州草艺品原料来源于麦秸草,采取手工编织而成,形状编成长辫形,长短不一,草辫的掐法有3根草的、5根草的、7根草的等等不一,草辫用料简单,但编制工艺却很复杂,首先要把麦秆按粗细不同进行挑选分类,原料选好后,接着进行漂白、编辫或染色,除漂白、染色等工序外,还要将麦秆压平,再用小刀顺着纤维削,或将它斜剪成片,用来贴制禽鸟和花卉。
4、获得荣誉
1915年,莱州草辫四大名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
鉴于莱州草辫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被列入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莱州草艺品曾夺得全国优秀包装产品奖杯和希望杯。在历届中国工艺品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曾获优质产品奖。皮革、合成革、草编合制的提篮,获优秀创作一等奖。麦秆贴盒与平编高档座垫获优秀创作二等奖。莱州草艺品出口额占全国第-位,获外贸部荣誉证书。
2005年7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莱州市“中国草艺品之都”荣誉称号。该市因此成为首批通过考评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市(县、区)之一,也是我省被授予的第一个工艺美术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市(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