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民政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3:01:13
...

上海民政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民政博物馆。馆内展示了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近现代时期不同时代,补贴的结婚证,居住证,暂住证等等。以人为本、以人和为目标的基本陈列,由序厅、历史文化、业务专题、区县民政、民政英模和民政信息总揽六大板块构成,展览应用了灯箱、雕塑、模型、绘画、模拟场景、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展示手段。

中文名称:上海民政博物馆

地点:上海

展厅面积:8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类别:博物馆

1、简介

上海民政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民政博物馆。


上海民政博物馆

馆内展示了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近现代时期不同时代,补贴的结婚证,居住证,暂住证等。

上海民政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民政行业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由序厅、历史文化、业务专题、区县民政、民政英模和民政信息六大板块构成。展览运用了灯箱、雕塑、模型、绘画、模拟场景、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展示手段。

展览讴歌了民政〝孺子牛〞精神,颂扬了关心支持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上海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了上海民政6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上海民政博物馆馆舍为原上海儿童福利院1号楼旧址,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由序厅、历史文化、业务专题、区县民政、民政英模和民政信息总揽六大板块构成。

2、相关报道

上海民政博物馆对外开放

各种文件、证书等展品吸引市民驻足


上海民政博物馆

乾隆32年的“执业田单”、1932年鄂豫皖地区的“优待券”、1950年4月13日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婚姻法》、1953年陈毅市长亲笔签名的“任命通知书”原件……12月2日,全国首家民政博物馆——上海民政博物馆在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正式对外开放,1300余件展品弥足珍贵,令记者耳目一新。

“别看这部薄薄的《婚姻法》,它是市婚姻登记处从文物市场淘来的绝品原件。之前我们曾到北京一家国家博物馆提出复制,光复制费对方就要收2万元!”博物馆工作人员肖炳龙指着陈列在镜框内的首部《婚姻法》对记者说。

随着肖炳龙的脚步,橱窗内的一张泛黄的“执业方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民国元年‘土地所有权的凭证’,反面有土地位置、面积、用途等。”肖炳龙介绍说。

记者还看到,橱窗内整齐放着10册用钢笔抄写的淞沪抗战烈士名单。“这是十分珍贵的,就连档案部门的专家也称它‘少见’!”肖炳龙感叹道。

记者在博物馆二楼看到,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类结婚证书及民间定亲书等款式繁多。一份落款为民国三十五年的订婚证书和一份民国三十七年的结婚证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看到,证书的主角是一对名为“孔瑞英”和“汪祖馨”的情侣,两张证书中间以正楷书写的正文后,衬印有粉红色篆字“百年好合”;边框饰以双喜牡丹、鸳鸯、蝴蝶、宫灯、喜鹊和并蒂莲,显得十分典雅。

博物馆筹建处的顾秋根告诉记者,博物馆分序厅、历史文化、业务专题、区县民政、民政英模和民政信息总览等六大板块。

“建一座民政博物馆,市民能从这里‘读到’什么?当然是这座城市的‘民生变迁’。”顾秋根说,民政博物馆以文物为基础,重点突出“民生”主题,从而“供广大市民了解民政,理解民政,支持民政”。

据称,我国唐代就有“安民立政”之说。宋代开始使用“民政”概念。清光绪年间,清*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1949年,上海市人民*民政局成立,后改为上海市民政局。

婚姻制度的变迁


婚书

“一纸婚书”从繁入简

粉红底色、大红镶边,民国37年的一张结婚证书赫然在目。除了新郎新娘的姓名,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的大名也都紧随其后,每个姓名之下对应个人的私章。在证书左上方,还贴了两张印花税票据,票据上是官方印章。这张结婚证的旁边,还有一张民国时期的“女用婚书”,证明男方已下聘金,男女订婚大局已定。而在今天,结婚证书上的主人公只有婚姻当事人,“女用婚书”更是历史的陈迹。

从一张婚书的变迁,不难看出中国社会婚姻制度的变化。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主导婚姻,当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男女双方因为爱情而走入婚姻,他们的“结婚证”自然变得“简约”。博物馆里那一张张婚书,把婚姻制度从繁入简的经历演绎得真真切切。

殡葬习俗逐步改革

1985年9月,上海第一家经营性公墓“枫泾公墓”开业。这意味着普通市民可以购买墓地“入土为安”。

而在过去,申城的殡葬方式却显示了移民城市的鲜明特征。不少上海人过世后,骨灰要先安放在某一处会馆里。会馆是当时的同乡或者同业组织,会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负责同乡的“身后事”,需要一路鞍马劳顿将逝者送回故乡。当时虽有万国公墓,但那通常也只为外籍人士开放。

最近30年来,申城殡葬习俗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展厅里,几幅大照片场面壮观:1991年3月19日,申城首次骨灰撒海仪式举行;1993年4月9日,申城首次植树葬在奉贤奉新公墓举行。此后,*大力倡导殡葬习俗改革,海葬、节地葬被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接受。

“遣送”一词已成历史

由于“孙志刚事件”,收容遣送制度终结,而代之以人性化的救助制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从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的重大转变。

这一重大转变,也体现在细微之处。展厅里,两幅照片,拍的是同一个地方的大门,但大门上的名称却很不同——前者叫“上海市遣送站”,后者已更名为“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遣送”一词也已成为历史。

3、参观指南

地址: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1号楼(近天柱山路)

营业时间:周一休馆,上午9点至下午4点30分

票价:免费参观

地铁:地铁4号线地铁4号线内圈地铁4号线外圈地铁8号线地铁9号线

公交:8966929306303955985

上一篇:运城相枣

下一篇:拨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