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依托原北京大学红楼而建立的全国唯一一家集研究、收藏、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旧址博物馆。因该建筑主体使用红砖而建,故人们称之为“红楼”。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8年(原北京大学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于200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这里曾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早期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文名称: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开发时间:2002年5月
馆址:北大红楼
面积:10000平方米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荣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身:北京大学第一院
1、简介
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依托原北京大学红楼而建立的全国唯一一家集研究、收藏、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旧址博物馆。因该建筑主体使用红砖而建,故人们称之为“红楼”。虽然饱经近百年的风霜,但是以红色为主题的纪念馆,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耀眼。
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8年(原北京大学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于200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这里曾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早期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为旧址类博物馆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目前对外开放的有红楼旧址一层和院内西平房展厅两个部分,展览面积约3000平方米。红楼一层有图书馆主任室(李大钊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新潮杂志社和学生大教室等六处陈列。此外,一层还设有蔡元培、陈独秀专题陈列。院内西平房为《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展,展览面积约180平方米,分为“点燃新文化的火炬”和“吹响新时代的号角”两大部分,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影响为主线,通过176件实物和67张图片,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诞生的历史。
2、纪念馆历史
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校舍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从1916年开始,在沙滩兴建学生宿舍楼,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1918年8月红楼建成后,改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组成北大文学院。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扬*、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传统礼教发起全面挑战。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学术*。在他主持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陆续到北大执教。青年*也曾在红楼一层图书馆工作。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北大出现许多革新团体和进步刊物。红楼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并成为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红楼为依托,通过新文化运动陈列、旧址复原、五四期刊陈列、电视录像,全方位展示新文化运动历史风貌。新文化运动陈列通过90多张图片和60多件实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到中国*成立的历史;在红楼一层,复原了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北大学生上课的大教室;期刊展厅陈列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20多种;录像厅放映由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编辑制作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名人故居》两部电视专题片。
1961年,北大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隶属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重新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文化部部长*等出席了重新开馆典礼,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典礼上致辞。此次重新开馆以旧址复原为主,适当辅以陈列展览,力图再现20世纪二十年代北大红楼,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旧址复原共展出实物1198件,推出了《新时代的先声》基本陈列,以及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蔡元培、陈独秀等的专题陈列,复原了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工作过的阅览室等一些旧址,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3、文化积淀
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一九一五年九月,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标志,中国掀起一场空前规模的新文化运动。该运动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为主要思想武器,高举科学和*的旗帜,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特地选择曾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大红楼作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成立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里,参观者将在红楼一层里看到经复原后的李大钊办公室,*工作过的新闻纸阅览室,以及学生上课的大教室。新文化运动陈列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三部分。通过九十多张图片、六十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这些文物和图片包括: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的手稿;李大钊、鲁迅、杨昌济、高君宇、郭沫若等人的信件;黎锦熙、吴虞的日记;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白话诗稿;北大学生赠予刘佐生律师的银杯;五四爱国学生散发的传单;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的合影等等大批珍贵文物。
1918年落成的“北大红楼”,当时集中了新潮社、新文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新潮》等进步刊物就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在北京,提起红楼,大家都能说出一些和它有关的事情:比如著名的五四运动,学生们是从这里的大门出发;比如中国近代响当当的人物,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他们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还有*,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这里做图书管理员。这座84岁的建筑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滋养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在这84年中,红楼有50年是作为办公机构,外人无缘见其内貌。
该馆以红楼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的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红楼部分历史原貌,并先后推出了《新文化运动陈列》、《蔡元培与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专题陈列,展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文物和图片。恢复陈列或标志了李大钊、*、鲁迅曾在红楼工作过或进行讲学的房间、教室,如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工作过的新闻纸阅览室等,纪念馆内同时还设有北大学生上课的大教室复原陈列、五四期刊陈列。纪念馆设有放映厅,专门放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名人故居》专题片,生动地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到中国*成立的历史过程。
4、景区特点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建于1916年。是一座五层高平面呈工字形的砖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因楼的主体用的是红砖,故有“红楼”之称。原为北京大学校舍的一部分,后改为学生宿舍,又改为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日军侵华时期,红楼被当作日本宪兵队的队部,地下室成为*、迫害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的*。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京大学在此复校。2002年4月,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开馆。
红楼出名,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1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科学为旗帜,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1917年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此楼办公(现208室)。他他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对旧式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学术*。在他主持下,北大出现一批新派教授,如他聘请陈独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同时聘请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教。《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由上海迁至北京。北京大学形成了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以众多新派人物为团体的新文化阵营,并促使进步社团和进步刊物的大量涌现。红楼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1919年,这里曾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红楼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不久就搬进红楼办公。于1918年1月聘中国*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系教授。鲁迅先生此时也在北大任国文系教授。陈独秀在1916年时也是该校的教授,与此同时,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名流学者均先后在这里任职任教。
*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在此任图书馆新闻纸阅览室书记。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北大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标志着中国新*主义开端的“五四”运动,就萌发于这里。1919年5月4日的反帝大游行,就是在红楼的*广场集合,向*进发的。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为两年以后中国*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19年,李大钊、邓中夏等在红楼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牌子一直挂到1927年。
陈列馆藏
该馆馆藏有京师全图、蔡元培手迹等。基本陈列为新文化运动陈列专题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1.共和制度下的社会变革;2.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
第二部分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高扬*与科学的旗帜;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三部分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
1.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开天辟地的大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