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
共和县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的一个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境内北部有青海湖,南有黄河龙羊峡水库,下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县*驻恰卜恰镇。
中文名称:共和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邮政区码:813000
电话区号:0974
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属高原亚寒带气候
*驻地:恰卜恰镇
1、县情概况
共和县
共和县开发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交通便利,矿藏资源丰富。县府、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共和县拥有农、牧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风、光资源等七大优势资源。
共和县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特点独具特色。尤其是以藏族历史、宗教、服饰、饮食、节庆文化和民族歌舞、神话传说等,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历史上的“羌中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跨越县境。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经过的日月山、高原明珠青海湖、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就在境内,还有尚待开发的生态、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等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在党*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和州委、州*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共和县委、县*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二五”期间将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对青海等省藏区的扶持力度和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战略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三大历史性任务,认真实施“农牧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和谐安县”六大战略,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思路,改善投资环境,与社会各界朋友,携手并进,共舞和谐,谱写共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铸就新的灿烂辉煌。
2、人文历史
共和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时期,羌人部落以青海湖为中心,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西汉时羌首领杨玉接受了*王朝“归义羌侯”“帅众王”封号,受“护羌校慰”节制。梁大同六年,吐谷浑建都于伏俟城,是中国历史上在青海牧区建立的第一个封建王国,此后,历代王朝或弃或置,先后由吐蕃诸部落、蒙古族部落统治。民国18年(1929)7月,青海省将西宁辖地郭密、湟源辖地恰卜恰析置共和县,是共和县建置之始,1949年9月27日共和县人民*成立。
3、行政区划
共和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
4、地理环境
青海湖
5、自然资源
畜牧业资源共和县是全州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县及周边地区共有天然草场面积5000万亩,牧畜480万头(只),年产羊毛近1万吨,年产牛羊皮200余万张,肉类产量5万余吨,牧畜以藏系绵羊和享有“高原之舟”美称的牦牛为主,除肉以纯天然、低脂肪、高蛋白被誉为绿色食品外,其皮、毛、绒、骨、血、肠,都因野生放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羊毛又称“西宁大白毛”,具有纤维长、富光泽、弹性好等优点,是生产长毛绒、编织地毯等纺织品的上等原料,畅销国内外。牦牛绒以细度均匀、强度高、伸度和弹性好、保暖、轻便等优点用于牛绒衫等高档纺织品,绵羊、牦牛的皮张是制革行业的重要原料。骨骼、血等已被逐步开发为各种补钙剂和生物药品。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农业资源共和县现有可耕地总面积50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冲积河谷地带,土质肥沃,加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单产较高。主要生产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等,特别是青稞为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所产蚕豆粒大、饱满、无虫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油菜籽以含油量高、味美色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马铃薯以含淀粉量高、糖分多、营养丰富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关注。
中药材资源境内天然中草药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甘草、大黄、雪莲、当归、羌活、麻黄草、沙参、贝母、枸杞、秦艽、当参等200余种。小面积人工试种板兰根、甘草、大黄、黄芪、藏红花等中藏药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掌握了种植技术,目前中藏药材种植正待大面积推广。利用中藏药材开发中藏药品和保健品已成为近年发展的新兴产业。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银、汞及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白云石等20种矿产。探明倒淌河裕龙沟铜镍矿铜储量4699万吨,镍储量4855万吨;切吉乡哇洪河矿区花岗岩矿储量537万立方米;沟后大理石矿储量1亿立方米,花色品种多、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除作为装饰性材料外,具有较高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价值,特别是白色的大理石有“汉白玉”之称,储量大、易开发、价值高、含钙量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红色花岗岩称为“高原红”,与国内生产的“晚霞红”、“贵妃红”相媲美。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702亿立方米。黄河流过县境90公里,境内有举世闻名的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度。其库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水流稳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目前,人工养殖的池沼公鱼、高白鲑等高原冷水鱼种,已形成一定规模,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同时,广阔的水域、平稳的水流也是开展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是共和县潜在的优势。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据测定,共和县各地日照百分率高达61--69%,太阳直辐射很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564.26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7.8小时;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5000小时,是青海省可用风能的主要地区之一。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区(倒淌河、塔拉滩、切吉滩等地)均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境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分布在黄河周边及恰卜恰河下游。经堪探,地热水温最高可达73度,地热流体质量好,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1.799g/L,属微碱水,除此之外含有多种特殊离子和微量元素等,这些微量元素对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有特殊的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地热储盖厚度大,隔水保温性能好,热储埋藏浅,易开发利用,热储性能好,具有热流体量大、质量好、温度高的特点,地热资源做为清洁能源,在高寒地区可广泛应用于采暖、医疗、保键等项目,也可用于开发游泳等冬季体育项目。
6、旅游景区
共和高原风光雄伟壮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的世界屋脊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和精深的藏区文化,遐尔闻名的草原门户——日月山、屋脊宝鉴——青海湖、黄河明珠——龙羊峡水电站、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倒淌河,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目前,除青海湖外,其它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青海湖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2011年8月2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青海湖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水电站,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坝及最大的单机容量著称于世,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
底蕴厚重的安多文化,民俗、服饰、饮食、宗教、歌舞、礼仪等浓郁的民族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赛马、射箭、民歌弹唱、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文体活动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展现出共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
7、经济情况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62万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67亿元,同比增长5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221元和5605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3%和17.1%。
2014年上半年,共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62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9.8%;完成县属投资36.22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32.84%;完成财政收入1.86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收9790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33.82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1.1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722.68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0.0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