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广东中山古镇的地方传统民俗舞蹈。属于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是中山继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醉龙舞、崖口飘色、沙溪凉茶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一*非遗名录的项目。
中文名:六坊云龙舞
地理位置:中山古镇
历史:300多年
曾演出地点:香港和澳门
文化传承:传承村民习舞热情高
代表人物:蔡沾权
1、项目简介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的一种传统龙舞,具有300多年历史。
六坊云龙按照龙的形状、比例和尺寸,用竹篾扎作而成。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二十左右,六坊村就会举行“游神”活动,村里近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于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巡游,连续巡游三晚。六坊云龙一般在晚上出巡,舞龙者上穿白纱衫、下穿与龙被颜色相同的裤子,远看去,只有云龙在舞动翻腾而不见舞龙者,效果十分奇特。
六坊云龙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到过香港参加庆祝英皇银禧大典表演和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到过澳门演出,六坊云龙在澳门演出后,曾与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一起合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镇六坊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年青一代对传统的六坊云龙的扎作、舞蹈及相关的仪式等不甚了解,六坊云龙舞面临失传。
2、历史渊源
过去,中山古镇六坊的劳动人民为祈求出海打鱼顺风顺水,祈求种养有好收成,村中建起了很多祠堂庙宇,供村民祈福求愿。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下旬,古镇六坊村的氏族长老就会到村中的庙宇问神择取吉日举行游神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每当游神活动开始,村民将庙中的菩萨请出来进行送神仪式,而舞云龙则是游神活动的重要内容。
古镇邻近新会,新会荷塘等区域历史上归属香山管辖。从清代开始,古镇村民从著名的新会荷塘龙舞中吸取灵感,结合本村的民风民俗,创作出甚具特色的六坊云龙舞。六坊云龙由村中懂得民间手工技艺的艺人扎作而成。扎好后,村民在龙体装上特制的蜡烛,入夜时分开始舞动,云龙通体透亮,银光闪闪,加上在旁边辅以云彩等道具,如在星空穿云破雾般翻腾,故而称之为云龙。出巡前,由儿孙满堂的老人进行点睛,之后,到村中的华光庙、北帝庙等庙宇中进行参拜,然后再正式出巡。
据考证:古镇六坊云龙诞生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六坊云龙曾到过香港参加庆祝英皇银禧大典表演和到过澳门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演出。六坊云龙在澳门演出后,与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一起合照。
1922年,当地还成立了“中山古镇云龙同乐社”,后发展成为“中山榄镇古海云龙同乐社”,专门组织云龙出巡等事宜。
3、动作简介
特色14个套路舞“会跳的龙”
据六坊村村主任侯耀明介绍,六坊云龙不同于其他龙的特点有三个:首先是长度惊人,53米长的巨龙,是其他龙身的几倍;再次是套路多,共有14套动作,集武术与舞蹈于一炉;最后是一条“会跳的龙”。
南都记者了解到,整个过程按传统套路进行:首先是双珠出龙,即龙出洞,再便是拜四门,即行见面礼。然后,开始舞蹈,动作包括有走“之”字、双飞蝴蝶、跳龙脊、团龙、走龙云、寻龙珠、舔龙柱、走梅花阵、双团龙、再舔龙脊,做完这一整套动作之后,云龙开始穿龙肚,表示龙要入洞了,最后拜四门结束。整个舞蹈过程中都有八音班伴奏,八音班的道具以锣鼓钹为主要道具。
其中“跳脊”环节难度最大,也就是所谓“会跳动的龙”。巨龙盘旋时,后面的龙身交错着要跃过前面的龙身,看上去整条龙都在跃动,十分好看。但对于舞者而言,要一个接一个交替跳跃,稍有不慎,整条龙便倒在一起了.
讲究龙身发亮靠点蜡烛
六坊云龙舞起来是通体发亮的,所以多在入夜时分舞动。据村民介绍,如今让龙身发亮有两种方案,过去多是在龙身内点燃特制的蜡烛,则可以装上灯光。但村民还是偏向于点蜡烛,因为燃蜡烛更讲究舞动的技巧,而且火烛在舞动中忽明忽暗的闪动,煞是好看。按习俗,舞龙者于傍晚时分集合于祠堂内,在龙头里镶上电珠做眼睛,再在龙身中点燃蜡烛,让云龙通体光亮。此时,其他村民则就地取材,点燃桑枝树做火把照亮村道,吸引让云龙舞过来。巡游过后,云龙就会拆成一节节放回村中的祠堂里。拆下来的龙被,在村中祠堂由村民捐出一些银两用做云龙出巡的开支,然后,就剪回一些龙被回家给孩子做衣服。
4、文化传承
传承村民习舞热情高
记者从六坊村了解到,村民学习云龙舞的兴致挺高。53米长的巨龙真正舞起来只需23人,但由于体力的原因,没有人能舞完全程,因此每个龙身的部位都有两三个替补。整场巡游下来,往往需要发动100多个青壮年。
“现在村里能胜任云龙舞的人就有200个左右”,六坊村村委邓树开告诉记者,云龙舞并没有固定的队伍,“谁有空就谁来”。会舞云龙的都是村里30岁左右的青壮年,有些已经在外做生意多年,回来后还是赶着要来舞云龙。一些后生,如果没有在念书的话,家里的长辈都会催促他去学龙舞。因为村里人始终相信,云龙舞是个祈福请愿的吉利事情,都愿意参与。舞龙的技艺平常在村里就可以学到,遇到春节巡游等大型活动,村里会集中将他们召集起来,练习一周左右。此外,在六坊小学,也会定期举办学习班,让传承人过去传授基本的舞蹈动作,为此还特意扎了条小龙给孩子们学习。
5、扎龙有术
扎制手艺自成谱系
对78岁的舞龙传承人蔡沾权而言,敬老院5楼存放龙身的房间就是他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用镜框装裱过的手绘图纸“六坊云龙体积图”,正中是一条手绘龙,每个部位都用笔勾画出详细规格数据,从龙头到龙尾共有11项,落款正是“沾权绘”。南都记者了解到,云龙舞的扎龙手艺也自成谱系,有史料记载的老祖师爷是古镇古四村的雷宝,生于1875年,而现今的扎龙工艺主要由蔡沾权、邓胜洪等几个老前辈把关,将龙的规格用文字记录固定下来,再寻村里的手艺人来扎制。“以前舞龙的人干惯了粗活,力气大,按以前的重量现在的后生都吃不消”,邓胜洪介绍,现今扎龙进行了改良,减少了铁线的含量,让每个龙身都较之过去轻了许多,但也有32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