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9镇16乡——其中藏族乡8个、羌族乡5个、羌族聚居镇3个)、248个村、16个社区居委会、1478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汉、藏、羌、回等20个民族,全县总人口18.6万(其中藏、羌、回等19个少数民族人口6.6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5.8%)。平武是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属省定贫困县,是“5?12”特大地震10个极重灾县之一,现为四川省中医药先进县,县城是四川省文明县城、四川省卫生县城。
中文名称:平武县
外文名称:pingquanxian
行政区类别:县
电话区号:0816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西北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驻地:四川省人民*
邮政区码:622553
面积:5974平方公里
方言:羌语、藏语、回语、四川话
1、县情简介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是著名风景区九寨、黄龙之门户,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辖9镇16乡(其中藏族乡8个、羌族乡5个、羌族聚居镇3个)、248个村、16个社区居委会、1478个村民小组,有汉、藏、羌、回等20个民族,总人口18.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6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5.8%)。平武属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10个极重灾县之一,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批准享受少数民族比照县待遇,现为四川省中医药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四川省法治县、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县城距绵阳城区167公里,距省会成都290公里,是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卫生县城、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2013年,平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同比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同比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同比增长13.4%;规模工业增加值10.1亿元,同比增长7.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8亿元,同比增长73%;旅游总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40%;财政总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3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7元,同比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6120元,同比增长13%。
平武历史悠久,区位独特。平武古称龙州,自西汉置刚氐道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羌族文化、白马文化、三国文化、报恩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特色鲜明,藏羌民俗浓郁古朴。平武距九寨沟177公里、距黄龙寺124公里,是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名副其实的“东线门户”,因其路况完善而景点相连,被中外游客誉为“黄金旅程”。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734公里,正在规划建设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广(元)平(武)高速公路。
平武县
平武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平武境内重峦叠嶂,山清水秀,境内有享誉中外的“深山宫殿”——报恩寺、三国遗址——蜀汉江油关、“大熊猫乐园”——王朗、雪宝顶*自然保护区,有虎牙大峡谷、泗耳风光、小河沟等散珠碎玉般的自然景观,灾后重建中精心打造的平通、响岩、南坝、龙安以及牛飞村已成为九环线上的璀璨明珠。2012年,平武成功引进成都天友集团投资36亿元开发平武旅游资源,用5年时间建设中国第一家拥有“吃、住、行、游、购、娱”完整旅游产业链的国家5A级景区,该景区主干道全长72公里,幅员面积800平方公里,建成后接待能力将达到500万人/年,带动平武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平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平武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水量760.4毫米,年日照时数1240.3小时,年均无霜期264天,是休闲避暑的胜地。全县有野生植物4100多种,其*桐、红豆杉等国家保护野生植物55种;已知野生动物1900余种,有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8种,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熊猫故乡”“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农副土特产品有茶叶、核桃、蚕桑、木耳、香菇、“三木”药材、天麻、蜂蜜等18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1500多种),曾规划为全国茶叶、木耳、生漆生产基地县,拥有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境内已知矿产39种,基本查明资源储量12种,登记有铁、锰、铅、锌、金矿产地113处(含矿点、矿化点),矿产资源估算储量在12亿吨以上,黄金、锰等矿种储量居全省首位。县境共有耕地31.9万公顷,林地48.6万公顷;河流17条,水能蕴藏量为156.77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为144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水电资源大县。
平武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平武是绵阳市重要的生态腹地和水源涵养地,全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并优于地表水Ⅰ类水域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维持在350天以上。县境内有*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他保护地1个,保护区面积12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森林覆盖率74.14%。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建有体育场馆1个,拥有中职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初中5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2所、小学40所,幼儿园24所。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4个,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年内即将完工运营五星级酒店1家。
平武产业兴盛,亮点纷呈。全县共有内资企业231户,私营企业53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95户,个体工商户3660户,河北—平武工业园区企业20户。全县投产电站32座,总装机65.71万千瓦,年创税收近2亿元。平武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现有茶叶、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04万亩,其中茶叶基地14.62万亩,中药材25万亩;是全国15个核桃重点产区之一,四川省中药现代化中药材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近年来,平武县委、县*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华能、成都天友、中物材料、华核等企业已纷纷入平发展。
当前,平武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发展”四大战略,牢固树立“开放合作、富民强县”理念,紧紧围绕“以旅游产业为带动,走极具平武山区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突出抓好“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特色化”四大重点工作和“十大民心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产业,全力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
2、历史沿革
今平武县境,周秦时期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汉书》与《华阳国志》俱载: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西汉*析巴、蜀二郡北部地域设置广汉郡,郡治神乡(今梓潼县城文昌镇)。广汉郡下设十三个县、道,其中序列十二的刚氐道,就在今平武县境内,是境内最早设置的县级政区。据县方志办副编审曾维益考证,刚氐道治地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古城镇。
《汉书》载当时制度:“县有蛮夷曰道。”《汉旧仪》载:“内郡为县,三边为道。”“刚氐道”本名“刚羝道”,“刚”通“岗”,指境内的白马氐人生活在岷山山脉崇山峻岭之中的高岗之上,“羝”乃公羊,指白马氐人牧羊为生,并以公羊为图腾。后演变为“刚氐道”,意指当地氐人性格剽悍、刚劲。《隋书·地理志》载当地民风:“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工习猎射,俗尚刚劲”。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析广汉郡北部地域设广汉属国,治地在今甘肃省文县,刚氐道改隶广汉属国。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刚氐道改隶阴平郡。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事集团为防备曹操军事集团越摩天岭南下,在刚氐道境内设置了军事要塞江由戍,后习称江油关,关址在今县城东南50公里处的南坝镇老街。《蜀中名胜记》解释,“江由”之意为“江水所由矣”。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年),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同时改刚氐道为刚氐县,治地未变,两县皆隶阴平郡。关于广武县的县名,有的史志著述记为平广县,系误记。“广武”意指其地战乱频繁、干戈不息。关于广武县的治地,《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认定在今青川县青溪镇,此观点已被一些地方史志著述采纳和引用。县方志办副编审曾维益在《平武历史文集》、《龙安土司》等一系列著述中引用多种证据,进行充分考证后认定,广武县治地与江由戍同在一地,即今平武县南坝镇。
平武县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十月,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突袭江由戍,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由此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广武、刚氐二县归于曹魏。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广武、刚氐二县归于西晋。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东吴灭亡,天下归晋,乃更广武县名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一次以“平武”为名建县。“平武”之名,系取“阴平”之“平”与“广武”之“武”组合而成,乃“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巴氐李雄建大成国,史称成汉,平武、刚氐二县归于成汉。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成汉灭亡,平武、刚氐二县入于东晋版图。是年,省刚氐县入平武县,仍治今平武县南坝镇,上隶阴平郡,郡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两代,平武县建置未变,隶北阴平郡。其时,北阴平郡与所辖阴平县同于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
南梁武帝天监四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郡降魏。梁武帝遣益州刺史邓元起与将军孔陵、鲁方达、任僧褒率军出南安(今剑阁)拒魏。北魏遣尚书邢峦、统军王足、将军李义珍等率军入蜀接应夏侯道迁,占据了梁、益二州十四郡地。北魏据蜀后,改北阴平郡为阴平郡,并新设龙州,与阴平郡及阴平县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同时,在蜀汉江油关所在地今平武县南坝镇设置江油郡,上隶龙州,郡下设江油县,与郡同治。“江油”之名,源于蜀汉江油关。
梁天监七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南梁复得其地,撤销龙州及江油郡、江油县,还为平武县。天监十三年、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北魏再次大举征蜀,南梁*退至成都一带。次年,北魏宣武帝死,魏军因而北退,而南梁*也未再进入,平武县境成为北魏与南梁都无力管辖的权力真空地带,遂为氐豪所据。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氐人首领李龙迁率部众在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修建城池),建立割据政权,称藩于梁。《方舆胜览》载:“龙州城,梁李龙迁所筑。”《元和郡县志》载:“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读史方舆纪要》载:“《志》云:普通三年,为土豪杨杰、李龙迁所据。”
新编《梓潼县志》载:“南梁天正元年(551年),北阴平郡太守李文智趁镇守益州武陵王萧纪率军出蜀争夺王位之机,自立为王……”梁代平武县为北阴平郡所辖二县之一,其时当为李文智所据。关于此事,史书亦有记载。《隋书·地理志》载:“平武,梁末李文智自立为藩王。”
平武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西魏趁南梁内乱,遣大将军尉迟炯伐蜀,蜀地尽入西魏版图。西魏占领蜀地后,复置龙州,并将其治地由阴平(今江油市小溪坝镇)迁徙到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隋书·地理志》载:“魏置龙州”,“后周從江油郡”。《杨考》案:“‘周’为‘州’之误,‘從’为‘徙’之误”。同时,复置江油郡,与龙州同治。郡下又复置江油、平武二县。江油县与龙州及江油郡同治今平武县南坝镇,平武县治原刚氐道(县)所在地今平武县古城镇,此为县境内第二次以“平武”为名建县。
西魏所置龙州,下辖郡、县甚多。据《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考证:除在今平武县境内的江油郡及所辖江油、平武二县外,还有在今江油市境内的阴平郡及所辖龙安县(郡、县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龙安县系原阴平县改名),在今青川县境内的马盘郡及所辖马盘县(郡、县同治今青川县青溪镇),以及在今青川县青境内的建阳郡及所辖秦兴县(郡、县同治今青川县城乔庄镇)。北周时(557~581年),改阴平郡为静龙郡,龙安县为阴平县,治地未变。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江油、静龙、马盘、建阳四郡,江油、平武、阴平、马盘、秦兴五县直隶于龙州。开皇十三年(598年),改秦兴县为方维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仍治今平武县南坝镇。时阴平县改隶普安郡,平武郡领江油、平武、马盘、方维四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称西龙门郡,仍领江油、平武、马盘、方维四县。武德四年(621年),拨出方维县,郡领江油、平武、马盘三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西龙门郡为龙州,又称龙门州,属羁糜州,归茂州管辖,至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年)始为正州。贞观八年(634年),省平武县入江油县,州领江油、马盘二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龙州为江油郡,改马盘县为清川县,郡领江油、清川二县。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赐江油郡为灵应郡,并置龙州都督府。《李龙迁祠记》碑载,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诏曰:“江油古邑,地带灵山。自梁迄唐,屡蒙显贶。眷兹龙境,礼合褒崇。可升龙州为都督府,赐号灵应郡。”“灵山”即南坝镇之牛心山。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灵应郡为龙州,仍领江油、清川二县。
五代时期,前蜀、后蜀政权承唐旧制,龙州及江油、清川二县建置、治地均无变化。
北宋建立后,仍置龙州,领江油、清川二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改龙州为政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5年),复改政州为龙州,仍领江油、清川二县。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6年),南宋朝廷设龙州三寨长官司,授予龙州判官王行俭世袭长官司之职,龙州土司正式产生。王行俭成为境内王姓土司始祖。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州境内发生兵乱,清川县废。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龙州与江油县徙治于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镇)。此后直至明初的130年间,今平武县境内无县级以上政区建置,为龙州江油县及龙州三寨长官司辖地。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南宋朝廷授予龙州知州薛严世袭土知州之职,龙州全境皆成为土司领地。薛严成为境内薛姓土司始祖。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龙州土司归附元朝,今平武县境仍为龙州江油县及龙州三寨长官司辖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江油县入龙州,今平武县境为龙州及龙州三寨长官司管地辖地。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升龙州为龙州宣慰司。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又升为龙州元帅府,并将龙州三寨长官司纳入其中,今平武县境为龙州辖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复改龙州元帅府为龙州宣慰司。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据政权占据龙州,次年,仍置龙州宣慰司,并复置江油县,州、县同治兴教镇(今江油市武都镇)。今平武县境为龙州江油县辖地。大夏开熙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授龙州等处军民宣抚司。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龙州土司暗中归附明朝,被授予安抚司之职。洪武四年(1371年),明颖川侯傅友德率军平蜀,龙州土司积极接应,被令仍在职镇守边方。陇西千户李仁广随明军南下进入龙州,被赐世袭,成为境内李姓土司始祖。当年,明*在唐、宋的清川县所在地今青川县青溪镇设置军政合一的青川守御千户所。今平武县境为龙州江油县与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
洪武六年(1373年),改龙州安抚司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洪武七年(1374年),迁龙州治地于今青川县青溪镇,与青川守御千户所同治一地。保留江油县,治地未变。洪武十年(1377年),并江油县入梓潼县。洪武十三年(1390年),复设江油县,改隶剑州。今平武县境为龙州与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
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龙州为松潘等处安抚司,下设勒都等十三族长官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松潘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原松潘等处安抚司复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龙州为军政合一的龙州军民千户所,隶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龙州军民千户所迁治于箭楼山麓的乐坪(又名蟠龙坝,当地白马番人称“安老”),即今平武县城龙安镇。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为龙州军民指挥使司。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改龙州军民指挥使司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
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复改龙州为龙州宣抚司。
平武县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平定龙州宣抚司世袭宣抚使薛兆乾*后,在龙州境内实行改土设流。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上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先后拨江油、石泉二县及青川守御千户所归龙安府管辖。原世袭龙州宣抚司宣抚使之职的薛姓土司降为龙溪堡土知事,管辖虎牙河流域(今虎牙藏族乡)的木瓜番人和泗耳河流域(今泗耳藏族乡)的白草番人;原世袭龙州宣抚司宣抚副使之职的李姓土司改任艾林堡土通判,管辖石泉境内的白草番人;原世袭龙州宣抚司佥事之职的王姓土司则分为二支:黄羊关土长官司管辖白马路(今白马藏族乡及王朗自然保护区)和黄羊河流域(今黄羊关藏族乡)的白马番人,阳地隘土通判管辖火溪沟(今木座藏族乡和木皮藏族乡)的白马番人。各土司归龙安府节制,但又有其独立性。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新设宁武县附郭,与龙安府同治今平武县城龙安镇。万历十九年(1591年),改宁武县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三次以“平武”为名建县。此后,县名及治地至2009年底未变。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攻占龙安府,各土司亦相继归顺清朝。清*仍设龙安府,下辖平武、江油、石泉三县,黄羊关土长官司、阳地隘土通判、龙溪堡土知事三土司和青川守御千户所。顺治十年(1653年),省江油县入平武县。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青川守御千户所并入平武县。
康熙元年(1662年),复设江油县隶龙安府,仍治今江油市武都镇。
雍正七年(1729年),拨松潘卫隶龙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拨彰明县隶龙安府,改松潘卫为松潘厅。同年,平武县设县丞署于青川(今青川县青溪镇),分管原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松潘厅由散厅升为直隶厅,脱离龙安府管辖范围
嘉庆七年(1802年),平武县设主簿署于大印,管辖县南平通河流域。
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施废除龙安府,仍设平武县和黄羊关土长官司、阳地隘土通判、龙溪堡土知事三土司,隶川西道(治成都,次年更名西川道)。平武县原县丞署辖地改设青川分县(至民国十八年撤销),主簿署辖地则直隶于县。
民国七年(1918年)后,县境进入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时期。
民国十三年(1926年),撤销西川道,平武县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11日至6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境。红军驻县期间,在当时的县境内先后建立了赤水县苏维埃(驻今青川县青溪镇)、平武县苏维埃(驻县城)、平南县苏维埃(驻今平南乡)。红军离境后,赤水和平南两县建置自动撤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年6月,川政统一,平武县归四川省*设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剑阁县城)管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区设署,全县分设三个区:一区区署先驻县城、后迁水晶,二区区署驻煽铁沟,三区区署驻青溪。三土司世袭领地始在名义上纳入平武县管辖范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将三土司世袭领地统一改称“夷地”,实行改土归流,分别建立黄羊、阳地、虎牙三个特编乡,预备在三土司领地内推行保甲制,因土司抵制、番民梗阻而未成,仍实行番官、头人制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四川省*分出平武县第三区建立青川县。同年,改土司领地三特编乡为乡,隶平武县第一区,三土司名存实亡,当代平武县基本形成。
1949年10月1日,*成立。12月27日,平武县解放。
1950年1月,平武县人民*建立,隶剑阁专区(治今广元市)。当年7月,建立藏族自治委员会,下设黄羊、白熊、虎牙3个大部落,在原土司世袭领地内恢复番官、头人制度。藏族自治委员会辖区以外,分设5个区、19个乡。1951年9月,改藏族自治委员会为藏族自治区。
1952年12月,剑阁专区更名广元专区。1953年3月,撤销广元专区,平武县改隶绵阳专区。1956年2月,划白石乡隶江油县,甘溪、桂溪、都坝、贯岭4乡隶北川县,全县境域格局基本定型。
1956年10月,藏族自治区*改革完成,在县境内沿袭了755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正式宣告结束,全县行政区划改为4个区,32个乡、1个镇。
1958~1959年,全县人民公社化,后形成6个区,39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68年7月,绵阳专区更名为绵阳地区,平武县改隶绵阳地区。
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全县共辖6个区,39个乡、1个镇。
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绵阳市,平武县改隶绵阳市。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6个区,撤销和合并了部分乡,新建了部分镇,改39个乡、1个镇为9个镇、10个乡。
1995年,恢复锁江、徐塘、平南、水观、水田、旧堡等6个乡,全县共辖9个镇、16个乡(其中6个藏族乡)。
1999年3月,四川省人民*批准平武县享受少数民族县待遇。
2003年7月,改徐塘、锁江、平南三乡为羌族乡。
2009年底,全县共辖9个镇(其中3个羌族聚居镇)、16个乡(其中6个藏族乡、3个羌族乡),249个村,1486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59615户,186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51人,占14.80%。总人口中,男性97451人,女性89321人,男女性别比为110:100。全年人口出生率8.09‰,死亡率6.55‰,人口自然增长率1.54‰,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5.74个千分点。县境内有藏、羌、回等11个少数民族,66144人,占总人口的35.4%。
3、行政区划
平武县辖9个镇、7个乡、13个民族乡:龙安镇、古城镇、南坝镇、响岩镇、平通镇、豆叩镇、大印镇、大桥镇、水晶镇、高村乡、水田羌族乡、坝子乡、水观乡、平南羌族乡、徐塘羌族乡、锁江羌族乡、土城藏族乡、旧堡羌族乡、阔达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虎牙藏族乡、泗耳藏族乡、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共有249个行政村
4、自然地理
地理地势
平武县
平武县地处盆周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观。境内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脉、近东西走向的摩天岭山脉和近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龙门山脉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员面积的94.3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渐次过度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西北部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东南部最低处涪江二郎峡椒园子河谷海拔600米,两地高差近5000米。县境处于我国三大沟造域结合部位,中生代侏罗纪及其以前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出露齐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因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目前已探明的有金、银、铁、锰、钨、铅、锌、水晶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30余种。此外,平武是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的枢纽,是四川九环线东进西出的重要门户。平武东靠“太白故里”江油市110公里,南邻“大禹故乡”北川县100公里,西界“人间瑶池”黄龙寺120公里,北抵“童话世界”九寨沟177公里。
气候特征
县境县城一带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76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由于地势起伏突出,高差悬殊,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北亚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
5、自然资源
县境植被种类丰富。据县林业局1988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有银杏、苏铁等孑遗植物和珙桐、连香树、杜仲、平武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优势建群树种等32种,其中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等11种,阔叶树种有香樟、楠木、桦木等21种。森林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海拔600∽16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600∽2200米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2800∽3500米为川西北高山暗针叶林,3500米以上为亚高山灌丛带。另据县畜牧局1985年完成的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县内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属、573种。草地植被也呈垂直分布,有田间草地、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山岗草地和迹地草地等类型。县境森林覆盖率达71%,森林面积43万公顷,其中70%以上都是优质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近4000万立方米。解放后的50多年中,共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近2000万立方米。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蚕桑、核桃、果梅、板栗、生漆、银杏、杜仲等,成片面积达2万余公顷,中药材、食用菌、天然野生植物食品等林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县境野生哺乳动物就有7目、23科、87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近年来,县已先后向国家提供44只熊猫,其中3只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英国、法国。
水力资源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最大河流为嘉陵江最大支流涪江,贯穿本县157公里,其次有清漪江、夺补河等涪江支流15条、溪流428条。全县流域控制面积6682平方公里(含松潘境内834平方公里),河网密度为0.3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水量56亿立方米(含过境客水8亿立方米),最大的1967年产水65亿立方米,最小的1956年产水31.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2万千瓦,可开发量100万千瓦,最优开发量40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7万千瓦。
发源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坡的涪江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夺补河、平通河等大小430余条支流呈羽状分布,深切于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涪江干流在县境内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5510平方公里,总落差2990米,河床平均比降15‰,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102万KW,可开发量70万KW。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夺补河、平通河、虎牙河等14条。其中,发源于王郎自然保护区的夺补河(又名火溪河)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总落差2485米,河床平均比降23‰,平圴流量41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13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35万KW,可开发量33万KW。
旅游资源
平武属*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范围,又是九寨沟、黄龙寺的门户,1987年被省*定为对外开放县,1997年规划为全省40个旅游兴县的范围。平武位于众多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的中心,东接“太白故里”江油市,南邻“大禹故乡”北川县,西连“人间瑶池”黄龙寺,北抵“童话世界”九寨沟。县内有“报恩寺”、“王朗自然保护区”、“泗耳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北山公园”、“龙池坪森林公园”、“白马民族风情”等浏览景区。从成都起程,经绵阳、江油、平武到九寨、黄龙旅游,沿途景观连串,被中外游客誉为“黄金旅程”。
6、建设发展
平武县
近年来,县委、县*坚持以开明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原则,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截止99年底,成都至九寨沟的环线平武地段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成了山岭重丘三级标美油路167公里,成都至九寨的环线贯穿平武全境,县乡公路建设方兴未艾,乡乡通公路的格局已经形成,现正着手村村通公路的工程。邮电通信也实现了通讯光纤化、数字化。全县市话装机容量11487门,已安装8020门,电话普及率4%,开通了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使平武与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1994年,建成了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1996年,县委、县*决定对旧城实施改造,现在已建成小春坝新区、旧城街道拓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平武达到了省级的卫生县城标准,并通过了绵阳市文明城市的验收。
在汶川地震中受灾情况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平武县是属于受灾情况比较严重的一个县,全县25个乡镇全面受灾,其中有三个乡镇(南坝镇、平通镇、水观乡)的受灾严重程度很重。大部分房屋倒塌受损,道路受阻,通讯中断。据平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截止5月18日17:00,地震灾害已造成我县人员伤亡34523人,其中死亡1536人,伤31943人,下落不明1039人。灾害共造成我县房屋倒塌135万平方米,形成危房454万平方米,轻微损毁373万平方米。
7、民族风情
平武县
白马民族风情:平武县境内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闭塞,远古的氐羌遗裔至今仍生活在县内的高山密林之中,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县境西北部夺补河流域和黄羊河流域的白马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白马人是一支十分独特的民族,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学术界现已基本认定,他们是古代氏族人的直系后裔。在解放初缺乏民族识别条件的情况下,他们被错误地认定为藏族,习惯上称为白马藏族。白马人集中分布在摩天岭两侧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文县三县境内,总人口约1.5万人。平武县境内的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关等四个藏族乡,共计4000余人。白马人自称“贝”,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与相邻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副业狩猎、采药等。日常食物以燕麦、苦荞、洋芋等杂粮为主,喜饮咂酒,吸兰花烟,忌食狗肉。传统住房为土墙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有入赘习俗,婚俗与汉人相近而略有区别。对死者一般实行屈肢土葬,亦有火葬与水葬。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跳“曹盖”。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百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织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常以歌舞相伴,其“酒歌”和“圆圆舞”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羌族风情:县境南部平通河流域的羌族,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与北川境内的羌族同胞一起,被强制汉化以来,通过与汉族长期的相互融合,民族语言已基本丢失,生活习俗已基本与汉族相同,但仍保留了较多的民族习俗。他们仍然住吊脚楼,穿大脚裤,打黑绑腿,包青色或白色头帕,束绣花围裙,穿绣花鞋,仍然能歌善舞。平武县境内的羌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平通河流域的锁江、徐塘、平南三个羌族乡境内。总人口约3.9万人。
8、名人
阿贝尔
阿贝尔:本名李瑞平,曾用名李金勇,出生于龙安镇(原长桂乡)长河村胡家坝。毕业于江油师范学校,先后在南坝中学、水晶小学、阔达初中教书。1993年开始供职于县地方志办公室。
从读师范开始爱好文学。1987年开始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至2013年已出版散文集《隐秘的乡村》(湖南教育出版社)、《灵山札记》(*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和长篇小说《老屋》(上海远东出版社)。作品刊登在《人民文学》、《中华散文》、《散文》、《上海文学》、《花城》、《天涯》、《大家》等几十种纯文学杂志,入选多个选本。散文《怀念与审判》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零度水》获*第三十届《中国时报》散文奖,散文集《隐秘的乡村》获第六届四川文学奖。
平武县
自2008年起,一批针对《隐秘的乡村》、《老屋》、《灵山札记》及其它作品的较为专业的评论在《文汇报》、《文学报》、《当代文坛》、《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有代表性的有薛原的《龙门山的疼痛》(《文学报》2008年7月10日)、赵荔红的《重奏:阿贝尔的叙事——读》(《都市生活》2010年第25期)、赵瑜的《一个疼痛过后的村庄——兼评》(2008年11月15日《文汇报》)、冯源的《从一座乡村开始的内省与反思》(《当代文坛》2009年第2期)、胡笑梅的《丑父、弑父、寻父的三重变奏——评阿贝尔》(《草地》2010年第6期)、撒哈拉之心的《消失与重生——读阿贝尔有感》(《四川省建国六十年文艺评论汇编》)。
作者特别擅长书写自然与风土,以极具天赋的敏感和直觉,以及哲学与宗教的冥思,书写出了岷山东部县境内纯粹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的灵魂,并表达了对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事物的哀怨与凭吊之情。
目前作者正在创作本土背景的长篇小说《飞地》和散文《失落的白马人》。
曾维益
曾维益平武籍学者,绵阳市区域民族文史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曾赴北京大学等地讲学。
主要作品有《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虎牙藏族》等11本专著,达400万字。《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被《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民族学》收入,肯定为民族研究的新成果。
曾维益经过十多年对李白文化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二十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在此之前,历代学者都把《蜀道难》的创作时间视为千古之谜,且“诸解并起,众说纷纭”。
曾维益在其著《李白〈蜀道难〉新探》中认为,李白少年早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四川江油生活近二十年中不可能不写诗,而诗中“所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是对开元四年吐蕃第三次攻松州的关注与表现,李白时年十六岁。曾维益认为李白十六岁时即有了《蜀道难》草稿,其后(开元八年)才有“路中投刺(递名片)”,献佳作给益州(今成都)长苏之举,而获“天才英丽”的赞誉。再后,李白携稿自蜀赴京师(长安),才有贺之章读后,称为“谪仙”之美谈。
张秀熟
张秀熟(1895.9.27-1994.3.25),四川平武县人,著名教育家,绵阳地方党组织创始人之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1994年3月25日因病去世。
1916年,张秀熟考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高师读书期间,受王右木的影响,张秀熟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五·四”时期,任四川省学生联合会执行部理事长,成为四川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1926年3月,张秀熟加入中国*。1927年担任*成都市委第一任书记和川西特委书记。当年7月,张秀熟在江油建立了绵阳第一个党支部──*成都特别支部省二中支部。1928年2月至10月,张秀熟任*四川省委常委,4月,省委书记傅烈等被捕牺牲后,1928年5月代理省委书记。1928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张秀熟与巴县县委书记王松樵等30人在重庆被捕入狱。被捕后,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把敌人的审讯变成对敌人的揭露与控诉,与重庆卫戍司令王陵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在党团组织和各界进步人士的声援和营救下,1936年10月出狱。1937年1月从成都回到平武县,创办平武简易乡村师范和平武县县立中学,任平武县参议长,四川省参*。1937年8月至1940年任*川康特委委员,在成都从事地下斗争。1940年8月至1949年10月,党组织安排张秀熟回到家乡平武县,并指示他“长期隐蔽,以待时机”。张秀熟利用主持平武简易师范学校工作的合法身份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建国后,张秀熟回到成都,先后担任川西区文教厅长,四川省副省长兼教育厅长,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四川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
他对家乡感情深厚,建国后6次将珍藏图书赠与平武县,总数逾万册(卷)。晚年回平武,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写了大量歌颂家乡的诗歌,并欣然担任平武县地方志、县政协文史委顾问。张秀熟学贯今古,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述甚丰。民国15年(1936)后在《西陲日报》发表数十篇政论文章;民国26年(1937)编写大、中学抗战教材《抗战必读》(甲集);1960年主持编辑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20余期,收集整理大量文史资料;并主持编注《刘光第集》。著有散文集《二声集》、诗集《畅言诗录》。
9、旅游景点
王朗自然保护区
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北角,与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山水相依。1965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保护区面积3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50米,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非常适合开展科学考察、丛林探险和原始森林观光旅游。县内与王朗自然保护区功能相同、风光相似的还有近年新建的泗耳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自然保护区。泗耳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部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南麓,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区内雪峰刺天,高山环峙,河流湍急,峡谷幽深,天然草地成片,原始森林密布,飞泉悬瀑比比皆是,珍禽异兽时时出没,自然风光原始粗犷,雄奇峻美,与以清新秀丽、典雅玲珑见长的九寨、黄龙风光互为补充,相映成趣。地震灾后,基础设施恢复,王朗生态风景准入旅游市场。
白马藏族风情
平武县境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闭塞,远古的氐羌遗裔至2009年底仍生活在县内的高山密林之中,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县境西北部夺补河流域和黄羊河流域的白马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白马人是一支十分独特的民族,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学术界现已基本认定,他们是古代氏族人的直系后裔。在解放初缺乏民族识别条件的情况下,他们被认定为藏族,习惯上称为白马藏族。白马人集中分布在摩天岭两侧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文县三县境内,总人口约2万人。平武县境内的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关等四个藏族乡,共计4000余人。白马人自称“贝”,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与相邻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副业狩猎、采药等。日常食物以燕麦、苦荞、洋芋等杂粮为主,喜饮咂酒,吸兰花烟,忌食狗肉。传统住房为土墙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有入赘习俗,婚俗与汉人相近而又略有区别。对死者一般实行屈肢土葬,亦有火葬与水葬。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跳“曹盖”。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百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织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常以歌舞相伴,其“酒歌”和“圆圆舞”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雪宝顶自然保护区
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建于1993年,总面积63615公顷,区内全是原始林区,无人居住。保护区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地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带,其大熊猫分布密度高,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保护对象大熊猫的分布密度高,数量多,大熊猫生境保存好,栖息地面积大。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少,同时,也是古北界、东洋界动物的交汇地带。保护区北面有黄龙自然保护区,西面有白羊自然保护区,南面有片口自然保护区,是连接岷山山系大熊猫走廊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保护区显著的稀有性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应于优先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中列为“A”级,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区。区内雪峰刺天,高山环峙,河流湍急,峡谷幽深,原始森林密布,天然草场成片,飞瀑悬泉比比皆是,珍禽异兽时时出没,自然风光原始粗犷,雄奇峻美,大气磅礴,惊心动魄。与以清新秀丽、典雅玲珑见长的九寨、黄龙风光互为补充,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一片完美、和谐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西北,地处摩天岭与岷山之间。距平武县城20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区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岷山大熊猫A种群南北连接的纽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深切割山地,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海拔1310—4166米,跨木皮、阔达、水晶、黄羊四个乡镇。现有面积为282.27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豹、黑熊、斑羚、岩羊、林麝、小熊猫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红豆杉、银杏、水杉、独叶草、麦吊云杉、连香树、水清树、梓叶槭、黄檗、香樟等珍稀植物。景观以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生存状态最具吸引,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10、特产小吃
天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派出认证专家组,深入平武县天麻种植区域,进行GAP认证检查。在检查了平武天麻的产地生态环境、种子来源、良种繁育、生产栽培管理、采购、加工、储存、检验等天麻生产全过程后,专家组综合评定,通过了GAP认证现场检查,平武县天麻种植区域成为全国唯一在产、规模最大的GAP生产基地。
中药材GAP是GoodAgriculturalPractice的缩写,意为“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它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出发,控制影响中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中药材生产各个技术环节和生产全过程,以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目的。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度,有利于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更能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平武腊肉
平武腊肉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特产。平武腊肉以其纯正的肉质、鲜香的口味、亮净的色泽而闻名,也成为平武的一张名片。
武的生猪大多是粮食喂出来的,是制作腊肉的上好原料,腊肉肉质好、口味好,这也是外地游客看中平武腊肉最大的特点之一。凡是来到平武旅游的游客,都喜欢吃平武腊肉。
在平武县城,有十多家专门销售腊肉的商店,但大多商店是各种土特产“杂货铺”,有卖茶叶,有卖木耳、香菌,兼卖腊肉。
目前,平武腊肉制作仍主要以家庭小作坊生产为主。
川木香
川木香,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几无茎。根粗壮,圆柱形。叶丛生,呈莲座状,卵状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20~30cm,宽10~20cm,羽状中裂,具5~7对裂片,或不分裂,裂片边缘具不规则齿裂,两面被毛;叶柄长8~20cm。头状花序数个集生于枝顶;总苞片6层,革质,绿色带紫,顶端凸尖,边缘有睫毛;全为管状花,紫色,长约4cm。瘦果扁平,有棱;冠毛芒状。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地。主产四川。
黄肉桃
黄肉桃,俗称黄桃,属于桃类的一种。从这些文献中可知:桃在三四千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已受到重视并已人工栽培,到秦汉时代,桃已培育出各种重要品种,用柿子嫁接出的金桃,延续繁衍成今天的黄肉桃种群。
黄桃在中国西北、西南一带栽培较多,随着罐藏加工事业的发展,现华北、华东、东北等地栽培面积也日益扩大。主要特点:多数品种树姿偏直立,花芽着生部位高,果皮、果肉均呈金黄色至橙黄色,肉质较紧致蜜而韧,粘核者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