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
柳琴,典型的琵琶类弹弦乐器,汉族传统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演奏方法也与琵琶相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据《沂州府志》等史料记载,该乐器于清乾隆二十五年产于临沂地区。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土琵琶”长期流传在中国山东、安徽和江苏一带的民间,用于伴奏地方戏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山东柳琴戏。
中文名:柳琴
别称:柳叶琴、土琵琶
应用学科:音乐表演
乐器分类:琵琶类弹弦乐器
起源时间:清代
形制:梨形木质音箱
代表作品:《春到沂河》、《银湖金波》
1、简介
柳琴
原始柳琴结构简易,琴颈细长,头背柳木,面板桐木,双弦七品、音域一个半八度,无半音。1958年,王惠然改革柳琴,其特点是抒展音域,完善音位,增为四弦、二十四品、三个半八度,独奏可达二十九品、四个八度,品位改为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或奏和弦;音量增大、音色美化。他精选红木制作,美化外形,增加音空,试改琴弦,更换琴码、琴品等,被全国民乐界公认为是一件有特色的独奏弹拨乐器。
2、历史
起源
柳琴的起源,查无文字记载,经多方广泛访问老艺人,均证实柳琴的产生与“拉魂腔”(苏北鲁南一带地方戏曲的前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柳琴是随拉魂腔的发展而起源于山东临沂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修的《沂州府志》卷四中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拿担橐,邀侣偕出,目日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以挽颓风。”而这些“游食四方”的“兰(兰山,今临沂)郯(郯城)之人”为乞食而“携拿担橐,邀侣皆出”、“几与风阳游民同视”的情景,以及他们“久而习为故事”而“唱门子”的情形,与早期拉魂腔艺人手拿柳琴演出的形式极为相似。
关于第一把柳琴的诞生,民间盛行一个传说:据传约在二百年前,拉魂腔的祖师武大团、武二团兄弟俩,逃荒要饭住在一所破庙里时,见四大金刚中的琵琶金刚甚是威风,于是动手模仿金刚手中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两根弦的土琵琶,讨饭时一边弹着,一边唱着家乡流传的小调,此后这种乐器及这种演唱形式就慢慢流传开来,这是最早诞生柳琴的说法。
两兄弟手中拿的就是早期柳琴的雏形,唱的小调就是拉魂腔早期的旋律,这种边弹边唱的简单形式后又逐渐发展成为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并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街头演唱艺人,他们的唱腔中结束句的拖腔有一个七度大跳,所以被人们称为“拉后腔”,也称“拉魂腔”。拉魂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俗称“土琵琶”的柳琴。
20世纪50年代三弦柳琴出现以前,在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用的是二弦柳琴。二弦柳琴的琴体较大,用柳木制作,简单而粗糙,只有两条丝弦,七个用高梁杆做成的音品,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不便转调,表现不够丰富,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因竹套质脆易裂,又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发展
1958年底,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王惠然和徐州乐器厂合作改革制成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面板用桐木、背板用红木制,全长65厘米。音箱中置有音梁、琴胆,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制音窗。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用丝弦或钢丝弦,按四、五度定弦为d1、g1、d2或d1、a1、d2音域d1—d4,用拨子弹奏。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
20世纪70年代初,制成的四弦柳琴,放大了共鸣箱,腹腔的结构,改为高音区空间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做成弧形并采取拼板,木质紧密的用在高音部分,松软的用在低音部分。采用三拱阶梯马,解决了音准问题。在三弦24品柳琴基础上,增加一根低音强和五个高音品而成。四弦定音为(g、d1、g1、d2),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加方便。为使柳琴音量增进一步扩大,满足室外演奏需要,还在琴内增装电扩音装置,既不影响琴形美观,又使音量扩大三四倍。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因此,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3、构造
柳琴是由琴头、琴轴、山口、面板、琴腹(背板)、音窗、码子(琴码)、品、护板骨、栓弦钉、琴托、微调、弦这些部分共同构成。
柳琴
面板:它是盖在背板上的一块上窄下宽的木板,与背板共同组成柳琴的共鸣音箱,通常用的是梧桐木料。因为梧桐木料比较疏松,声速传播较快,达3320米/秒,故共鸣比较大。
1、面板的质地的选择与厚薄分寸的掌握影响着面板的振动。首先要选直顺纹理的面板因为直顺纹理的声传导速度比径向纹理要快3到4倍,比弦向纹理的要快6到8倍。而木材的传声速度越高,它的弹性摸量越大;弹性摸量越大,其共振性就越强。其次面板的厚薄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面板厚些音色坚实明亮,反之则较浑厚。但这不是绝对的面板的振动还有其他因素。
2、音窗:柳琴的由于体积较小,所以在面板上开有两个声孔,加上塑料装饰一下我们称为音窗。柳琴的琴体内空腔与声孔和面板及背板组成复合的振动系统,音窗也就相当于出音孔,加大柳琴的音量。
琴码:它起着柳琴对弦的传振作用,与二胡、三弦等乐器上的码子作用相似。弦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琴码传到面板上,然后再引起背板和面板组成的箱体共鸣。因为柳琴属高频乐器,弦都用的是钢丝弦,张力比较大,故琴码一般用竹制。它的高度一般与山口相比配,安置的部位上下和离面板的高低,对柳琴的音量和音色都有一定影响,一般放置在离护板骨4CM的地方,琴码稍靠上,弦的张力相对紧些,反之则松些。由于柳琴这种有音板制作的乐器而言,面板的吸湿能力影响着乐器发音效果的稳定性,演奏者可以靠琴码来调节弦的张力。
琴弦:它是柳琴的音源物体,是最典型的振源。它的材质直接关系到音质的好坏。一般柳琴的一弦和二弦都采用钢丝弦,这种弦音量大,音色明亮清晰,适宜柳琴的高音区。三弦和四弦采用的是钢丝外缠上尼龙丝组合而成的尼龙钢丝弦。这样的弦要音色要柔和些,适宜柳琴的低音区。
品:柳琴的品决定着音位,一般都按十二平均律来计算和排列。
4、演奏方法
在柳琴演奏中,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可以发出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音色,可以产生浓淡疏密错落有致的音响效果,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表现力。
柳琴演奏
右手拇指凹陷,其直接后果必然是拨片捏得太死,无法控制、调节拨片的松紧度,使过弦技术的灵巧性大打折扣。这样不仅音色单一、声音紧张干涩,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快速音符的演奏。
右大臂用力过多,造成肌肉紧张,耐力降低,动作不灵活,各种技巧的连接转换受到阻碍。
腕关节太死,造成弹挑或轮音小臂转动动作不畅,轮音频率上不去,扫弦不集中,演奏不连贯等。
左手拇指凹陷,造成关节紧张,按弦动作迟钝、僵硬、笨拙。
不会运用大关节发力的方法,造成用力不均、手指不灵活、缺乏弹性,难以胜任快速演奏技巧。
正确的演奏方法要求演奏状态自然协调、舒展大方、用力通畅、简单省力、松紧有度。双手演奏的生理机能要与力学、运动学原理完美结合,使大臂肌肉、腕、指关节动作放松、协调,从而能恰到好处的发力和用力以获得优质纯正的音色和所需要的音量,并且保持各种技术技巧转换与连接流畅而无痕迹,演奏持久有耐力。
具体要求:
1、右手持拨片与用力的方法:右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拇指自然状态下的小关节微凸、用第一关节指肚正面于食指第一关节正侧面捏住拨片,切忌拇指凹陷,拨片触弦(经过弦)的一刹那的力点主要是靠拇指与食指捏拨片的合力采控制的。要掌握臂力、腕力、指力的协调统一,松紧有度。不同的技巧用力的主要部位不尽相同,但最后的力点都要通到拨片上。手腕一定要放松、灵活并富有弹性。
2、左手按弦与用力的方法:左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要掌握手指大关节发力的原则,体会握拳的感觉,按弦的指力要恰到好处,重点掌握四个手指独立用力的方法,重视加强指力与灵活性及四指均衡力度的基本功训练。
3、持琴姿势:首先要掌握自然、放松,稳定、大方、协调、美观的原则。使双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理机能,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演奏技术动作。第二要掌握好支架的支撑力点、平衡点。琴的重力要集中在支架上,即琴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不用左手琴也基本上能立稳),用左手拇指轻扶于琴颈上,以可以自如的上下移动换把为准则。
正确的持琴方法是将琴斜放在右大腿根部,琴体下部紧贴小腹,琴体上部稍微外倾,胸部与琴颈之间要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距离。此外,左手应自然下垂,肘关节与腰部也应相隔一个拳头的距离。左手持琴时,肘关节与手腕均为自然弯曲,肘关节弯曲较大,腕关节只是稍微弯曲。左手心要正对自己的脸,用拇指第一关节指肚前部托往琴身。左手按品时呈半圆形,手指关节必须自然弯曲,不能挺直呈紧张状。按品的位置稍微在品的上方一点,不能正好按在品上。右手的基本姿势和左手差不多,也要求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弯曲,肘关节与腰部大概离开一拳头之远。另外,手腕要紧贴核板骨的里侧,手掌则靠近码子之后的琴弦。
5、保养
先天造琴,后天养琴。保养爱琴一方面是平时要注意音色的训练。好的音色圆润而松弛,天长日久你的琴也会甜美而成熟。反之,弹琴方法紧张,久而久之,琴的音色也会变得僵硬呆板。所以同一把琴在不同人手里会养成不同的音色。这就是所谓的“琴随人”。另一方面当然就是日常护理了,一爱护乐器,一是不使其受伤,二是不使其受潮落尘。尤其是面板为桐木所制,木质松软,容易受潮和吸人灰尘。受潮后音量会减弱,影响到面板的震动使其音色也受到牵连。所以,平时要养成经常擦拭乐器,用后装人琴套或琴盒里的好习惯。另外,学会处理一些常见的间题,也有助于琴的保养。
1、易断弦:如果经常在山口或琴码处断弦,很有可能是弦槽出现了毛刺,可用细砂纸轻磨该处即可。
2、弦出槽:演奏中,尤其扫弦时稍用力弦就出槽,可以用小刀或细挫把弦槽弄深。但注意太深就会沙弦了。
3、沙弦:出现打品沙弦,请检查琴品有无松动。如琴品镶有钢条或铜条,逐一检查衔接处有无脱落,有脱落就在该处涂抹一些502胶即可。还有,可以检查微调的螺丝是否松动。
4、弦不准:如音整体偏高或偏低,可细微调整琴码,越往上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5、刚换的琴弦声音易散而炸,尤其是二、三、四弦。所以,如需换弦,最好应在演出前三天,有几天适应,琴弦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如非要临时换吟熟要多拽拽弦,用力扫弦,有条件可以用少许油擦拭琴弦降噪。
6、弦轴易跑弦,可用少量松香粉末或少许水抹在弦轴上即可。
7、拨片用久边角会有毛就红容易出现杂音。要用细砂纸仔细磨平,用牙膏打磨抛光。要经常修正拨片,演奏才会顺手。
6、选购
挑选柳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首先看整体。观察做工是否精细,琴身端正不扭曲,木质有无裂痕及虫蛀孔,背板与面板的衔接处有无缝隙。看“背板”,年代越久越好,如上漆,要观察漆色是否均匀、光滑,漆皮有无裂痕,本色红木琴(不上漆)一或紫檀琴属于高档琴系列,对背板的要求更加严格,最好为整块木料,没有拼接、瑕疵,纹路清晰而多。其中,以老红木、小叶檀为最佳,颜色越深越好。看“面板”,是否彻底干燥,面板的直纹要求清晰且平整无凹凸。
2、敲:用手轻轻敲击面板,声音要求结实、清脆,尤其是音孔周围不能有沙沙的感觉。上下晃动琴轴,应感觉琴轴没有缝隙与松动,这样,调弦时不易跑弦。
3、弹:试弹每条弦每个音,检查音准及琴品有无沙弦。可以用泛音与实音交替对比来确定音准。
4、听:好琴的音色应该清脆明亮、穿透力强,高音清晰干净,低音浑厚圆润。再有,重要的一点是听余音,余音越长越好。否则音色会发干。
5、琴码的弦槽应放在码子的实心处,尽量避开有挖洞的地方。琴码要稍长些,可以避免琴声的空洞,减少噪音。时稍用力弦就出槽,或细挫把弦槽弄深就会沙弦了。
7、教学
柳琴的技术技巧很多,在柳琴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
保留指延音技术
柳琴与琵琶、阮、月琴等乐器一样,都是用手指将弦按在品上,通过改变琴弦的长短而产生不同音高的。在柳琴演奏中,只要按弦手指一离开品,余音便会马上被切断,柳琴的这一发音特性决定了它的延音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在柳琴演奏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晚抬手指,或不抬手指(保留指),充分释放余音,以保证音符时值的准确与连贯从而保证音乐的流畅,笔者把此称之为"保留指延音技术"。余音是拨弹乐器的生命,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柳琴是高音乐器,其本身余音就短,因此如何尽可能持久地延长其发音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表明,“保留指延音技术”是解决余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换把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柳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就是在解决既要晚抬指或保留指又要换把无痕迹的矛盾中进行的,这就对换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增加了其难度系数。换把动作提前容易造成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没有余音,想保持余音又可能会造成换把滞后而影响音符的时值和音乐的连贯。因此,演奏者要在保证准确的节奏和音符时值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余音即延缓手指离弦时间。基本要领就是提前做好换把预备动作,手指离弦后加快手指移动的速率、缩短在途中的时间,注意力放到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和换把后的第一个音。
一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换把有痕迹,旋律不流畅,抢时值、拖节奏或按品不准、不实等问题,从而造成出现瘪音、错音,甚至漏音等技术问题。以上此类问题主要存在于快速演奏中,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或五音以上的连音符及快速段落和旋律的大跳中。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左手拇指的作用不是主要起支撑琴的作用。在装配支架的琴上,支架是主要的支撑平衡琴的着力点,拇指仅仅是轻扶于琴颈,起一点辅助作用。虽然柳琴持琴略有一定斜度,重心偏左,但找好支架的着力平衡点,拇指就基本解放了。
其次,左手要保持最自然放松的半握拳手形,拇指不能僵硬、凹陷,大跳换把小臂为主带动手腕,小跳换把手腕为主连动小臂。向下换把因*落体的原理(地球引力的作用)惯性移动,会比较省力;向上换把相对有一个臂腕抬起的力量,要求动作迅速手指要有提前预备动作,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换把前一个音的质量。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和换把后的第一个音是关键,这两个音完成的质量好,换把基本就成功了。
如果演奏者自身节奏意识较差,也会加剧换把的混乱及节奏不稳,这需从音乐素质、乐感上多下些功夫。
音符不清楚问题
柳琴与其它带品的弹拨乐器(如琵琶、中阮等)一样,演奏时音符含混不清是常见的毛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力度不均,按弦有虚有实。
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加强四指均衡力度练习,左手大关节指力练习,以增强手指力度,按弦要实,但不能僵,用力要恰到好处。
(2)两手配合的时间差掌握不好。
弹拨乐器的双手配合要比弓弦乐器在某种程度上难,因为它是以右手的"点"状态与左手对接(弓弦乐器右手是以"线"状与左手对接)。在弹挑技术中,如果左手按弦晚于右手弹弦,这个音肯定要'死'(瘪)。在长轮或十六分音符中,如果左手按在右手快速弹挑的间隙里这些音还是"死"的。这就要求左手按弦要早于右手弹弦百分(甚至千分)之一秒。
(3)按弦停留在品上的时值太短,余音不足。
柳琴的音高是靠用品改变琴弦的长度来决定的,左手指按弦压在品上的时间、虚实是影响音符清晰的重要因素和原因,音符的余音时值主要靠左手指控制。要求尽可能延长手指按在品上的时间,以充分释放余音,保持音符的清晰与流畅。
(4)手指或拨片停留在琴弦上的时间过长。
手指按弦或抬指的动作迟缓、右手拨片触弦的速率太慢,手指或拨片停留在琴弦上的时间过长,从而阻碍影响了琴弦的振动也是造成音符不清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左手按弦手指的动作以及右手拨片经过琴弦的速率要加快。让琴弦充分振动,而获得清澈的声音。
8、演奏练习
基本要求
柳琴和其他器乐演奏艺术一样,是乐器物理性能、人体生理功能、审美心理三者协调结合的艺术,是复杂的物质与精神的转换运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和演奏实践,逐步建立自己正确的演奏习惯,逐步掌握演奏的技能和规律,才能完美再现音乐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属性是塑造动态的时间艺术与听觉审美艺术,是表演性的音响艺术。柳琴演奏作为一种音乐演奏的门类,它不仅涉及音响物理学以及相关的力学、声学,而且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需要不断学习与掌握这些知识,并严格地进行科学的技术训练,才能把它练好。因此,柳琴演奏不能抛开艺术而孤立地追求技术,应当把基本功作为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技艺”去训练,还必须到音乐以外的其他文化和艺术领域去寻觅。
要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以主体的创造意识,塑造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艺术音响。
练习方法
柳琴左右手基本功有弹、挑、轮、扫、活指、换把、上、下沥音、揉、吟、推拉等。
(一)右手基本功练习
持拨。这是弹好琴的关键环节,正确持拔的姿势是:用右手食指第一关节上侧与拇指第一关节指肚拿住拨子,上下均匀用力,拇指横挎在食指之上,不能憋住,亦不能拱起,将拨子持平持拨动作正确后,方可进行弹、挑练习。
弹、挑。弹、挑的角度与部位不可忽视,它决定音色的好坏。弹挑时要使拨子与弦身保持35度角,这一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出现刮弦或发音尖刺的问题。触弦部位通常在离码子一寸处,这是最佳的发音区域。高出或低于此触弦点,会产生适用于乐曲情感需要的音色变化。当乐曲需要强烈的音响与磅礴的气势时,要求力度高度集中,有爆发力,此时,弹弦部位仍选择在离码子一寸处,因为这是琴体共鸣效果最饱满的部位;当演奏活泼俏皮、诙谐的曲调或模拟三味线等日本民族乐器的音乐时,弹弦部位在贴近码子处,其音色别有韵味;当演奏悠扬、典雅、委婉的旋律时,弹弦的部位应靠近最后一个品,且触弦要仔细、轻柔、缓慢,配上左手各种技巧的妙用,才能获得美妙、动听的声音。
*。这是弹拨乐器表现线性旋律和歌唱性曲调的技法,是柳琴技巧中基本的、常用的,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首先要明确“轮”就是快速的连续弹挑,也就是说轮的动作要领与弹、挑是一致的,不要将两者分开理解。因此,必须在掌握好弹、挑这一基本技巧后,方可进行“轮”的学习。轮,可分三个阶段练习;慢速练习;中速练习;快速练习。以每拍四个音为一组连续弹奏,每四个音与另四个音之间不中断、不间隔,连续进行,将颗粒串成线。每拍的第一音,只强调内心的节奏重音,以控制节拍与速度,而不要弹出重音,破坏“连线”。注意手臂松,手腕活,速度匀。当能快奏到连成一线时,去掉重音和每拍四个音的概念,并加入左手配合,选用一些歌唱性强的乐曲作为“轮”的练习曲,以富有情感的音乐表现检验*的力度、密度和均匀度,最终达到颗粒清晰、线条明朗,连贯流畅而有起伏。
扫弦。扫弦时手臂不能夹紧,由手腕带动手臂放松甩动,四条弦同时得一声,整齐、干净、主音清楚。要避免拨片“吃”弦太深,用力过大,超出音量的饱和点,否则只能弹出嘈杂之音,主旋律也被吞没。要使扫弦声音和谐、音色、音量平衡,具有浑厚的共鸣声,拨片“吃”弦要浅,力度要适中,这样才能起到烘托气势的作用。
(二)左手基本功练习
左手技巧首先要抓好活指与换把。
活指,是解决按弦、按品、手型手指灵活有力的基本的关键的练习。要以良好的手型为条件,让四个指头在弦上排列成一条直线,换弦时也要保持好这种手型不变,然后进行手指的起落练习。手指起落要均匀,无名指和小指天生灵动性较弱,训练过程要特别强调这两个指头的弹性力度,使其在按弦时能够与食指、中指的力度、速度、距离均衡;还要特别注意克服小指僵直现象发生,小指一旦发生僵硬,整个指根的肌肉群都会跟着紧张,必将影响其它各指起落与伸缩的灵动性。其次,练习的速度一定要由慢而快,从J=60逐渐加快到J=160,遍数也由一次弹5遍逐渐增加到一次50-60遍等,在手型正确,手指放松、灵活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遍数与速度。这样左手各指就能达到灵活而有耐力,使演奏得心应手,做到音符干净、音色漂亮,速度均匀。
换把,是左手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上弹奏的转换动作,是连接不同音区演奏的重要手法。掌握好换把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换把的准备动作。换把时,眼睛提前看准替代指将进入的品位;手腕提前挂(上把换下把)或抬(下把换上把);替代指提前靠拢使用指,在换把的交接中,动作要迅速、自然、连贯。初练时,要放慢速度,先做好分解动作,然后再做连贯动作,并注意替代指在移动时勿翘高,勿滑弦,换到新把位后,手要恢复到正常手型与位置。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手感,流畅无痕迹地换把。
基本功的练习需要放松:先从思想上放松,而后是手的放松。手受大脑支配,精神一紧张,手就会出现失控现象,视觉、听觉也不听使唤,只有精神放松,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技巧的练习与音乐表现中去。
(三)做好案头作业
面对一首新的练习曲或乐曲时,要清楚该曲是什么调,什么拍子及其所标定的速度、力度、表情。设立把位、指法,并在乐句下方注明把位,以予提示。拿到一首新曲子如不划指法、把位,就匆忙地练习,必然造成易出错,不易练熟的结果。把位与指法的安排,必须通盘地从曲调的进行考虑,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换把设计中应多利用同音、空弦音、休止符以及简单的音型。指法正确合理,曲子才能奏得连贯、流畅。
当练琴有了新的体会时,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使记忆有了牢固的基础,从而形成思考与总结的习惯。
(四)慢练与轻弹
练习一首新乐曲或高难技术时,必须从慢速开始。慢练,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动脑筋,去仔细听辨,才能树立正确的音乐概念和动作感觉。一首新乐曲如没有相当的水平和严格的训练是很难面面俱到地准确演奏。因此,必须放慢练习,待准确、熟练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到达规定的速度标准。轻弹,不追求音量、省力。使生理和心理得以放松,便于反复多练,从而使相应的“定向反射”得到巩固或强化,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使困难技术得以解决。练琴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一种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音乐作品的全部技术问题,慢练轻弹,是最佳途径,它能使你获得准确、流畅、完美的演奏。
慢练,有助于准确、流畅的视奏。当弹奏新练习曲时,有些弹奏者拿谱就按原速度弹,技巧与速度均达不到,经常出现错误或停顿,使乐曲的视奏支离破碎。弹新曲子,要特别注意第一眼、第一印象,将弦序、音符、把位看准,切忌用快速练习,否则欲速则不达。慢速视奏,可以使我们有时间思考和注意正确弹奏的所有因素。如:遇渐强、渐弱怎样准确把握一个“渐”字,怎样做到渐强不急进,渐弱不速退,使中间力度区域自然、流畅地过渡;怎样确定渐强渐弱在演奏上的分寸和幅度。只有通过慢练去辨析、去品味,从而达到合理的、完美的力度变化。慢练轻弹,可以使手指、手腕、手臂和整个身体的动作更准确、更协调。可以使我们仔细地谱、清楚音乐的旋律进行与连接,最后为流畅的弹奏和背谱打下基础。
只有当慢速完成的动作恰好为快速所需要时,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演奏。
(五)时间与效果
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天天练习,才能逐步形成正确“定型”的技术动作,达到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力。练琴好比种花,有些人在没有做好种花的第一阶段工作,就急于看到开花。花虽美丽,如果没有精心呵护和耐心等待,是不会自己开的。对演奏者来说,如缺少细心,反复地练习,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要领和动作感觉。仅仅是演奏而没有练习,就等于不断地把种子从土壤中挖出来,看看是否长出来了,结果,反而阻碍了种子的生长。有的学生常把一首曲子当成已练好的作品进行演奏,而没有把曲子分段练习各个击破,再逐渐按乐曲要求的速度、力度等因素进行连贯练习,其结果是半生不熟,错误多多。
提倡天天练习,但必须合理地分配时间。每天练习需要分时段进行,每个时段不宜过长。如果一天练习时间超出体力与精力的饱和点,不仅感到疲惫,甚至将抵消已学到的内容。每天练琴3个小时是正常的,分为2个时段,每个时段的练习要有小间歇,以放松肌体和大脑。每个时段的练习内容不可单一,至少涵盖2个以上,避免一个时段只练一个内容,而使练琴失去趣味,产生厌倦感,降低练琴效率。因此,必须刻苦而有思考地练习,有效地劳动,逐步规范“定型”,才能取得成果。
(六)要有的放矢
任何练习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动脑筋找出技术的关键,重点突破,主攻难点。不要将一首乐曲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大连贯”练习,这是最无效、最吃力的办法。把所学练习曲或乐曲中的难点集中起来,每个难点都做为一个单独的练习项目反复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难点可集中练习,即盯着一处练,重点突破,直至解决为止。也可打散练,每次只用几分钟练几遍,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因久练一处而感乏味枯燥。前者适用于开始学习某种技术时,后者适用于某种技术已练习一段时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