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河南淅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与盖内均柿有铭文。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王子午鼎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中文名称:王子午鼎
出土地点: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
全称:洛阳钟鼎青铜器
年代:春秋
规格:高76cm,口径66cm
出土时间:1978年
1、简介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王子午鼎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边,器身周围有六个浮雕夔龙作攀附状,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王子午鼎具独特的楚式风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显示了很高的铸造水准。在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细的纹饰、浪漫奇诡的题材,正是楚国文化艺术的突出特征。长篇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七鼎之哥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六龙攀附
王子午鼎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边,器身周围有六个浮雕夔龙作攀附状,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一流水平
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
2、文物特征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造型的显著特征,就是极度夸张轮廓线条,使轮廓线在不同的平面上,沿着不同的方向*地收缩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结合之间,都拒绝了直形,而频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线条的组合,以求得造型空间上的变化。如鼎耳的造型呈弧形,摒弃了常见的直立安装法,而采用极为夸张的向下倾斜的形式,安装于口沿之上;鼎腹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明显的腰形结构,从而将腹部的轮廓线一分为二;鼎足的外侧则使用内凹的弧形线条,造成鼎足向内收敛的视觉感。整体看去,其造型轮廓有“一波三折”之感。这是东周时期楚国所独有的一种造型形式,故又被称为“楚式鼎”。在鼎腹的周围,附有六只以失蜡法铸就的怪兽,它们的前爪紧抓住口沿,后爪蹬着腰部,正在向鼎内探视,似在觊觎鼎中的美食。鼎足的上部浮雕兽面纹,鼎腹部的外壁和耳部雕镂当时流行的龙形纹和蟠虺纹。“王子午”鼎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鼎足与底部的结合还采用了冷焊工艺,这是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上极其重要的突破。这些精湛的制作工艺的运用,使得“王子午”鼎进入了非常完美的境界。王子午鼎内壁铭14行86字,铭文字体修长,笔画婉转逶迤,颇多类似鸟虫书一样的装饰性笔画,看上去别具一格。铭文大意是说,在某年的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选择上好的铜料,铸造了七件列鼎,用于祭祀祖先神灵以及进行严肃的盟誓,祈求长寿安康。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像他一样:恭敬而严肃地对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胆有识,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既要以保卫楚国*为根本,又要照顾国民的意愿,急民之所急。并将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铭文中的王子午,即所记载的“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王子午也曾立下战功,前560年,楚共王卒,吴国乘机发兵侵楚,楚将养由基(就是那个有名的神箭手)穷于应付,子庚率师支援。双方大战于庸浦(在今安徽无为县南),吴人果然轻敌冒进,楚军伏兵突然从四面杀出,吴军毫无防备,大败亏输,吴公子党也做了俘虏。第二年,楚人为报吴侵楚之役,由令尹子囊率军伐吴。吴人坚守不战,子囊只好退兵。可子囊也犯了吴军上年所犯的同样错误,以为吴不能战而疏于防备,结果吴也设伏于险隘,大败楚军,俘楚公子宜谷。子囊悔恨交加,回国不久就病死了。享年约四十余岁。
3、文物来源
王子午鼎
1978年时值河南淅县大旱,河床干枯,出现裂缝。有一天,一个放养的孩子在放养回来的路上,经过干枯的河床,不小心被一个东西绊倒在地,起初他以为是木桩。后来仔细已看是个铜制的东西,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他便回去将这一消息告诉大人们。因为淅县以前就发现过文物,所以当人们听说消息后,立即拿起工具赶到河床,人们发现,河床上露出很出“铜角”。这才知道发现了文物群,立即上报了淅县文物局,淅县文物局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保护挖掘工作,经过3天的时间,所有工作全部结束。经文物专家鉴定,河床下面是楚国墓葬,这次发掘一共出土56件青铜器,百分之八十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中有7个造型和外表相同,只是大小重量不铜的青铜鼎尤为珍贵,后来,经过权威的文物鉴定专家鉴定,这7个鼎便是楚庄王的第五个儿子“子庚”的自制鼎,因为鼎内有铭文记载“王子午”的字样,所以这7个鼎被称为“王子午鼎”。
4、铭文
盖铭:倗之(齍),器铭: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乍(作)彝齍)鼎,用亯(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用(祈眉寿)(弘恭舒迟),(畏忌)趩趩,敬氒(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义(仪),阑阑(兽兽)。命(令)尹子庚,殹(繄)民之所亟,万年无諆(期),子孙是制。
5、文化意义
王子午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王子午鼎便是最负盛名的三足圆鼎)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鼎为重器,一旦刻上名字就不能随便送人,除享用终身外,死后还要陪葬在墓中,所以发现了鼎,也就等于找到了鼎的主人。所幸的是,经过专家的修复,原先破碎的鼎已经修复完整,所以其内铭文也得以破解。铭文中提到了一个名叫王子午的人,根据史籍记载,王子午又称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时任令尹一职。之后,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七大列鼎被后人称为“王子午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