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军事学院
其前身是高级军官学校,于1810年创建于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学校。该院隶属于国防部,院长为少将,在联邦国防军副总监察长领导下进行工作。院下设有院务部,训练、理论与研究部,学员部等。此外还有院长办公室和一个咨询机构。学院共有教职员工570人,每年平均培训学员约2000人。学院原址在巴特埃姆斯(莱茵-拉恩县首府),1958年迁至汉堡。1972年,联邦德国对军队训练进行改革,根据同类院校合并的原则,将参谋学院和国防学院并入联邦国防指挥学院,从而成了联邦德国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学府。
中文名:柏林军事学院
创办时间:1810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军事
属性:高等军事学府
所属地区:柏林
1、简介
19世纪初期,拿破仑的法国军队采用了新的军事*,使武装起来的法国农民成为欧洲武装力量的核心,这对当时腐朽的普鲁士军制和军事教育影响很大。1810年,终于在柏林成立了普军第一所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军官学校,这也开创了世界先例。它的名称为:德国军事学院,第一任校长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在该校任校长达12年(1818-1830年),并写出举世闻名的《战争论》。1859年,该校更名为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停办,1935年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被取消。1957年4月1日,在原军事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建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任务是培养和轮训三军高级参谋人员和中级指挥官。
在其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先后诞生了西方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闪击战基础理论奠基者老毛奇,“施利芬计划”的制订者施利芬,总体战理论的创始人鲁登道夫,闪击战理论家古德里安,无限制潜艇战理论创始人邓尼茨。这些人对德国的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引发了当时军事理论的革命。
全院分3个系组织教学,即基本系、参谋系、军种司令部专业系。完成前一系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个系的学习,这与其它国家军队截然不同。实际上,一名德军参谋人员经过这里学习后,真正完全成为一名联合参谋,而不仅仅是兵种和军种参谋。因此,学员的训练也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础科目训练阶段、应用科目训练阶段、专职参谋业务训练阶段。
2、学院教学
学院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师资队伍素质较高。联邦德国军队一贯注重军官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军官团精神,虽然二次世界大战后,但这种传统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因此,德军院校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学员的素质得益于教官的影响,教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这一点出发,指挥学院十分重视教官的选择。教官由军事教官和地方教师两部分组成。军事教官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业务素质十分突出;地方教师则是经过正规教育的专业人才。这两点保证了教官队伍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官在上岗前必须还要经过德军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的培训。其次,注重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学员在完成基础科目训练后,必须在各级司令部机关实习一年,而且才能回到学院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德军的参谋人员具备较强的参谋业务素质。另外,军种的参谋人员的基础训练结束后,还要结合训练和演习参加本军种的军事实践活动。最后,学院本身具备强大的培训能力。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的训练时间采取浮动制,设置的原则就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因此,学院根据不同训练类型确定相应的训练时间。这样的学制操作,可以无形中增强培训的能力,提高培训的“真质量”,因此,指挥学院每年大约有2000名学员毕业,而众所周知,联邦德军参谋队伍是世界一流的。
联邦德国指挥学院虽然历经浮沉,但无论怎么看,它都是德军军官的培训中心,虽然它名义上仅仅是一所指挥学院,培养的多是参谋人员,但从它的学生们的发展情况来看,它无愧于德国军队的传统。从铁血宰相俾斯麦时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今天,这所学院对德国的尚武精神和进取精神影响很大。如果我们翻看一下《战争论》、《施利芬计划》、《总体战》以及《坦克,前进》这些书,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这所学院对德国民族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