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彝族传统体育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2:26:06
...

彝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彝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彝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彝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况


斗鸡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为7762272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按其差异特征可分为6个方言区,各个方言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别。彝族有自己古老的文字,通称老彝文。

2、历史

彝族是先秦时期活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氐羌族群的一部分南迁后,融合当地土著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据彝文古文献记载,彝族先祖“笃慕”最早在云南东北部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约在公元前4~3世纪形成了滇池、邛都(今西昌)、夜郎(今贵州安顺)三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时期,汉武帝分别在滇国区域设立益州郡、在邓都设立越西郡、在夜郎设立牂牁郡,彝族地区遂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的范围。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各民族泛称为“夷”。晋以后,彝语支民族的先民被称为“爨”和“乌蛮”。

公元8世纪前后,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大乌蛮部落集团,史称“六诏”,后“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民族先民在内的“南诏国”。元朝时,在实施军屯的同时,大规模推行民屯和商屯,使得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自古为彝族聚居区的滇池、曲靖、临安、楚雄、玉溪等地,也成为彝汉杂居区。清朝统治时期,在西南边疆政治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和征服政策,导致集中连片的彝族地区被分割,使得各地彝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中断,各自求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几十个文化上有较大差异、经济上发展极不平衡的支系。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彝族支系繁多,民族自称复杂。其中以“诺苏泼”“纳苏泼”“聂苏泼”作为自称的占50%以上,意思是“尚黑的民族”。其他自称还有“撒尼”“阿细”“密撒”“罗罗”“山苏”等。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并按照彝族群众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3、传统体育

彝族人世代居住于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作为一个创造了古老文明的民族,彝族的文字、文学、历法、哲学、宗教、艺术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彝族文化具有十分优秀的传统,其传统民族体育活动也打上了清晰的民族烙印。面对崇山峻岭,濒临深谷急流,应对高寒的气候和频繁的灾害,彝族先人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了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射弩与射箭、摔跤、互布吉则(蹲斗)、阿克登登土(“斗鸡”)、赛马、斗牛、耍龙、磨秋、打陀螺和跳火绳等。

4、代表性体育项目

互布吉则(蹲斗)

互布吉则,为彝族语,也称蹲斗,雄鸡斗架之意。这是一种较力型的竞技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

互布吉则比赛,一般在节日或劳动闲暇之余进行。届时,比赛者在欢乐的芦笙、笛子乐曲的伴奏下,蹲在地上,两手合拢于胸前,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用右肩撞左肩,似雄鸡昂头,相互争斗。

互布吉则的比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互撞比赛,分两人互撞和四人互撞。比赛时,双方抱膝蹲下轮流以臂互撞,如果手推则为犯规。比赛中一方首先失去重心倒下或被对方撞倒,手、臂部着地或抱膝的手松开即输。比赛一般为三赛二胜制;一种是耐力比赛,参加人数不限,比赛者按照一定的形状蹲着走,坚持时间最长者为胜。

互布吉则比赛,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可以锻炼人的下肢力量和腹肌力,又可以培养意志品质,所以深受彝族青少年的喜爱。蹲斗比赛方法简单,又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开展很广泛。

阿克登登土(“斗鸡”)

阿克登登土,为云南地区的彝族语,又称“斗鸡”。是男女青年皆喜爱的双人对抗游戏,主要流行于云南祥云地区。

阿克登登土比赛一般为两人配对,比赛过程中,参与者一脚为支撑,手提另一脚后跟将膝盖弯起,单脚跳跃进攻。以将对方撞倒或提起的脚落地为胜;有的“斗鸡”则是左手提住右脚,或右手提起左脚,另一手托住膝盖,单脚跳跃进攻用膝头冲撞对手。动作用冲、顶、抬、压、扫等,以将对手撞翻在地,或站不稳而双脚落地为胜。

耍龙

耍龙,是云南峨山彝族民间的一类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类普及特色的舞龙形式。

彝族的民间耍龙,形式多样,耍旱龙、耍水龙、耍板凳龙以及跳龙等等,丰富多彩。其中,耍旱龙之龙身为布料制作,有十几节。表演中有蚊龙出洞、彩龙滚地、摇摆船龙以及快舞游龙等动作;耍水龙,主要在云南禄劝、武定的彝族中流行,为布扎龙身。舞龙时,由数十名壮汉抬龙下河,行走河底,顺势耍龙;云南中部地区彝族耍的是板凳龙。板凳上安龙头,一前一后各握住条凳两只腿而耍。多在红白喜事、节日庆典中进行。耍板橙龙男女皆宜,有耍法数套,有的配以民间调子;在云南新平彝族中,每到农历二月人祭龙时,舞的是跳龙。届时人们上山砍一树为“龙”,用皮条杠子抬着前端,部分人在后面用手抬。要进村时,进三步退两步,象征龙吃水,称之跳龙。直到村中人们送来酒肉款待抬龙者,龙方得进村。

打陀螺

打陀螺,是彝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在彝族不同的聚居地,其叫法也不一,如南涧(云南)彝族称其为“抽油”等。

在彝族民间,凡是男人不管老少都喜欢打陀螺。陀螺种类有平头、尖头、圆头和响嗡四种。大小不一,小者5厘米,大者20厘米。打陀螺的鞭索用皮条或麻制成,粗细不一,看需要而定。

彝族打陀螺活动,主要分为抽旋和陀螺对抗两种形式。

抽旋。比赛时用一带棍鞭索不停地抽打,陀螺旋转不停,多为儿童之间的比赛。也有大陀螺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用一数米长的鞭索紧缠螺身抽旋于地上,比谁转得长,可二人或多人比赛。

陀螺对抗。这类比赛分个人和集体两种,一守一攻。守者将陀螺抽旋于地为靶螺,攻方在一定距离之外将陀螺抽旋后抛击靶螺,以将靶螺撞倒而自己的仍旋转为胜。最后以胜多者为赢家。

跳火绳

跳火绳,是流行在云南大凉山一带彝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一活动古老的、独具民族特色,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光明、幸福的追求和吉祥、繁荣的渴望。

彝族跳火绳活动,多在喜庆佳节和丰收之后在夜间举行。尤其是每逢彝族的火把节,跳火绳更是必有的活动之一,彝族男女老幼都来观看跳火绳比赛的壮观场面。

传统的跳火绳比赛,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在30~50米之间。

跳火绳用的绳子,为一根长约3米左右的藤条拧成。比赛场内两端划有起跑与终点线。比赛时,在藤条的中段绑上浇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条和棉纱后点燃。比赛者手执燃烧的火绳,站在起跑线后。待号令一发,比赛者双手握住火绳的两头象单人跳绳一样,摇荡火绳,直线跳跃着前进。最先到达终场者为胜。比赛过程中,持火绳跑步和走跑都判为犯规,不计比赛成绩。

在跳火绳比赛中,如果是五六十人的集体比赛或表演,更是饶有情趣。这时,比赛场内宛若火的海洋,闪动的火花犹如一丛丛盛开的映山红,整个场面充满了热烈向上的气氛。

上一篇:瑶族传统体育

下一篇:壮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