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洋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3:34:54
...

洋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古为“汉江明珠”,今称“朱鹮之乡”。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人,全县辖26个乡镇,362个行政村,6个社区管委会。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5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2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09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5.67亿元,增长9.3%。

中文名称:洋县

外文名称:YangxianCounty

别名:朱鹮故乡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汉中市

下辖地区:16镇

*驻地:洋州镇

电话区号:0916

邮政区码:723300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南部

面积:3206平方公里

人口:440083人(2002)

方言:西北官话

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

机场:汉中城固机场

车牌代码:陕F

行政代码:610723

1、县情简介


洋县

洋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古为“汉江明珠”,今称“朱鹮之乡”。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人,全县辖26个乡镇,362个行政村,6个社区管委会。

洋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西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开始在境内置洋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从唐宋起,大批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杜甫、白居易、苏轼、文同等名士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和名传千古的故事,成语“胸有成竹”便出自洋县。境内有唐代开明寺舍利塔、元代觉皇殿、明代智果寺藏经楼等重点保护文物19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封葬于此。傥骆古道是唐代以来穿越秦岭最便捷最繁忙的交通要道。洋县先后有宋代闵文叔、明代李遇知、清代张勇、岳震川等历史名人,现在许多洋县籍人成为省内外政界精英、商界巨子和学界先锋。

2、行政区划

2002年4月,县委、县*决定撤销本县阳河、铁河、坪堵等6个乡,将全县32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至2003年末,本县辖16镇,10乡,366个行政村,24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

26个乡镇(按经度排列)是: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湑水镇、溢水镇、马畅镇、磨子桥镇、黄安镇、黄家营镇、黄金峡镇、草庙乡、槐树关镇、金水镇、茅坪镇、华阳镇、桑溪乡、白石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石关乡、秧田乡、八里关乡、长溪乡。

3、地理地形


洋县

洋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最高海拔3071米,最低389米,形成东北高陡,南部低缓,中部低平的地势。

县境北倚秦岭,南俯巴山,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丘交汇处,中部为汉江平坝地带东段。西部南北两侧高,中间平坦,隔湑水沿汉江北侧向东展开。北处秦岭山地,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为全县最高点。南部为巴山丘陵地带,黄金峡镇白沙渡,海拔389.7米,为全县最低点。秦岭南坡各条山梁,受湑、溢、党、酉、金等河纵向切割,自北而南,向汉江谷坝延伸。汉江以南,巴山丘陵受河流树枝状切割,涧岭纵横,沟坝相连,坡势平缓。全境地势呈东、北高陡,南部低缓,中部低平,宜林宜农。境内共有山地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2.2%,丘陵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1%,平川面积2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

4、气候条件

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5℃,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10.1℃。年平均日照1752.2小时,日照率39%。年平均降水839.7毫米,最多1376.1毫米,最少533.2毫米,年平均降雨120天,月平均降雨10天,降雨期最多为7、9、10月份。年平均无霜期239天,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13日,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19日。年平均降雪8天,最多19天,最大积雪深度10厘米,初雪最早10月24日,最晚4月月4日。全年多为东风,西风次之。年平均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18米/秒,最大瞬间风速25米/秒,大风始于3月,年最多风向频率东风占15%,西风占7%,静风占48%。

根据气候分布的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全县分为5个气候地带,汉江平川地带为北亚热带沿汉江平坦湿润气候,巴山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巴山丘陵湿润气候,秦岭南丘陵地带属北亚热带秦岭丘陵半湿润气候,秦巴低山丘陵地带为秦巴低山丘陵半湿润过渡性气候,秦岭中山地带为秦岭中山暖温带湿润气候。

5、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2年底,洋县土地总面积4796297.3亩,其中农用地4413671.4亩,占总面积的92.02%;建设用地146878.6亩,占总面积的3.06%;未利用地235747.3亩,占总面积的4.92%。农用地中耕地621671.8亩,占14.09%;园地7676.4亩,占1.08;林地3505931.6亩,占79.43%;牧草地139797.9亩,占3.17%;其它农用地98593.7亩,占2.23%。建设用地中交通运输用地11925.6亩,占8.12%;水利设施用地18094.1亩,占12.3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16858.9亩,占79.56%。

2003年比2002年,灌溉水田减少了685.2亩,望天田和旱地减少了19357.1亩,耕地面积共减少了20042.6亩,园地面积减少了455.3亩,林地面积增加了23836.2亩,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减少了260多亩,年末农用地总面积4416741.6亩,比上年增加了3070.2亩;建设用地147375.7亩,增加了497.1亩;未利用地232180亩,减少了3567.3亩。


洋县

水力资源

洋县有江河面积2675亩,塘库面积10653亩。地表水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6.4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千瓦。

矿产资源

洋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16种。钒钛磁铁矿总储量4507.3万吨,膨润土5711.6万吨,石墨1000万吨,石英100万吨,石膏2815.7吨,石灰石90亿吨,粘土2503.3万吨,沙金约282公斤,还有铜矿、硫铁矿、矽线石、长石、稀土、电气石、熔炼水晶、花岗石、大理石等。

植物资源

洋县境内植物品种繁多。有铁杉、冷杉、红豆杉、银杏、香樟等乔木树种72科152属321种,活立木蓄积量1689.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929万立方米,年生长量约36.8万立方米。有天麻、杜仲、厚朴、枣皮、黄姜、绞股蓝等中药材469种,其中2002年发展中药材8.2万亩,2003年发展中药材4.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次有玉米、黄豆、蚕豆、高粱、大麦、芝麻、花生和薯类等。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20多种,鸟类3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鱼类15种,昆虫类3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朱鹮(红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扭角羚)、金钱豹、白冠长尾雉等6种。尤以世界珍禽——朱鹮,闻名全球。1981年5月曾在本县四郎乡金家河、八里关乡姚家沟首次发现,当时仅7只,止2003年底,朱鹮种群数已超过400只。二级保护动物11种,有:狗熊(黑熊)、鬣羚(苏门羚、明鬃羊)、猕猴、岩羊(石羊)、灵猫(大灵猫、九节狸)、水獭、大鲵(娃娃鱼)、锦鸡(金鸡)、红腹角雉(野鸡)、长耳鸮(猫头鹰)、雀鹰(鹞)。

6、经济发展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5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2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09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5.67亿元,增长9.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02%、44.8%、30.18%。人均实现生产总值22125元。

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63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157626吨,增长1.26%;油料总产27876吨,增长1.7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24426亩,增长-7.4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98895亩,增长1.28%。

“猪、药、菜、果”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4.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8.89%;其中畜牧业产值9.57亿元,增长10.7%。生猪饲养量96.48万头,增长1.71%。药材种植面积152077万亩,增长3.66%;蔬菜面积177498万亩,增长4.09%;水果实有面积135887万亩,增长-0.97%。

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195951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37300亩;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82751吨;农村用电量7151万千瓦小时。


洋县

工业和能源

201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1.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93亿元,增长26.29%;县属28户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17亿元,增长19.36%。

全部工业增加值(含中省驻洋企业)27.21亿元,增长23.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增长26.2%。

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01亿元,增长14.12%;实现利润总额1.58亿元;流动资产合计13.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中省驻洋企业)能源消费总量23.1万吨标准煤,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60636.97万千瓦小时。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29亿元,增长2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23个,增长24.24%;完成投资额61.01亿元,增长26.42%。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5亿元,增长14.17%,其中:住宅投资2.55亿元,增17.82%;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3万平方米,增长-33.96%,其中:住宅6.04万平方米,增长-32.51%;商品房销售额1.81亿元,增长9.7%,其中:住宅1.46亿元,增长27.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亿元,增5.1%。

贸易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57亿元,增长15%。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1.49亿元,增长18.2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08亿元,增长3.98%。限额以上住宿企业5户,拥有客房312间。

7、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5所,其中:重点中学2所;小学85所。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22033人和2263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9.53%。

文化

2013年末剧场、影剧院3个;有线电视入户率29.91%。

卫生

拥有医院、卫生院30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90人(其中执业医师926人);卫生机构床位1658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59095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39960人。

社会保障

2013年末全县基本养老参保人数共244200人,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423914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6.5%。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1个,床位556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2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968人。

8、旅游资源


长青华阳景区——朝阳湖秋景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北依秦岭,南临巴山,得秦巴之秀气,浴汉水之灵波。面积3206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古有“汉上明珠”之美誉,今享“朱鹮故乡”之佳称,是陕西省44个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也是汉中实施“146”旅游工程重点发展区域。现有星级宾馆3家,旅游景区(点)13个,民俗园、农家乐近80家,旅游“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基本配套。旅游资源丰富,以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为主体,以华阳的山、黄金峡的水、蔡伦墓的人文景观、“秦岭四宝”为代表,特色突出,种类齐备,主要表现在:

第一,种类多。洋县旅游资源主要有:山水奇观、瀑布奇观、江河风光、原始森林、冰川遗迹、“秦岭四宝”、历史文化、宗教寺庙遗址等。

第二,分布广。全县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35处,主要景区(点)10处,其中省级以上文保单位5处,*2处。

第三,特色突出。洋县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较高。很多资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如长青生态旅游区既有峨眉之秀,又有九寨之美,“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出现在同一区域,具有独特性。“东方宝石”—朱鹮资源不仅是全国,乃至是世界的聚焦点,2003年又被陕西省确定为省鸟;九十里黄金峡又称汉江第一峡,以水急、滩多、气势磅礴而誉为西北的“小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汹涌澎湃的河水,极具原始神韵;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在世界百位名人中列第七位而名扬世界,长眠在洋县龙亭镇。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集聚着陕南旅游资源之精华,特别在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更是得天独厚,是秦岭生态资源的集聚点和代表,也是洋县生态旅游的品牌,在全省全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004年长青华阳旅游区被省*列为全省十大自然景观之一和十大自然景观建设项目之一,2006年,省*确定长青华阳景区为全省“十一五”十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168旅游产品体系”之中。

境内有唐代开明寺舍利塔、元代觉皇殿、明代智果寺藏经楼等重点保护文物19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封葬于此。傥骆古道是唐代以来穿越秦岭最便捷最繁忙的交通要道。

9、名优特产


朱鹮梨园夜景

秦洋牌秦洋特曲、秦洋牌古秦洋酒、长生牌长生酿黄酒、谢村桥牌谢村黄酒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朱鹮”牌黑米酒曾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黑米,洋县种植黑稻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洋县黑米色泽乌黑,内质色白,煮成粥为深棕色,味道浓香,营养价值甚高。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黑米含蛋白质8.5%,比普通大米高1.7%;含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15%。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21mg,B20.16mg,含脂肪2.8%,另外含磷、钙、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

10、历史名人

洋县先后有宋代闵文叔、明代李遇知、清代张勇、岳震川等历史名人,现在许多洋县籍人成为省内外政界精英、商界巨子和学界先锋。

11、历史文化

洋县文化底蕴丰厚,独具特色。洋县是全省文化先进县。汉调桄桄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音乐、架花焰火、传统造纸、谢村黄酒、悬台社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县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县有作家、书画、音乐协会4个,专职及业余文学作者130余人。《昨夜青鸟》、《五色石》等文学作品和《请到汉中来》、《黄金号子》等曲艺作品,曾在省市和全国获奖。

12、历史沿革

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唐乾元元年(758)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改洋州为洋县。中华民国2年(1913),县地属汉中道,17年(1928)撤道,行省、县制,洋县隶属陕西省*。1931年8月,成立了*洋县地下县委,机关驻地在洋县中学。1949年12月4日,*洋县地下党组织紧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十七师由安康西进部队,胜利解放洋县,14日,宣告*洋县委员会、洋县人民*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县域前后共有七次变动,之后迄今,县域再无变更。自解放以来,一直是汉中市(地区)的属县。

上一篇:城固县

下一篇:延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