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公神像
皖公,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1、景点简介
皖公神像
大自然以古皖胜迹为素材,在天柱山写下诸多的神奇手笔,“皖公神像”与“皖省地图”堪称天柱山人文自然景观中的两篇精彩叫绝之作。
在西关神秘谷入口处,有一樽石像,人们敬为“皖公神像”。
2、史料记载
皖公神像
皖伯大夫执政期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冷暖疾苦,深得拥戴,人们尊称他为“皖公”。
为弘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天柱山便此称为“皖公山”、“皖山”。皖公挚爱天柱山,常携友人登山吟诗,畅游于峰谷之间。
以功业“融于皖山”、“惠泽皖民”乃皖公生平夙愿,皖公如愿以偿。据说,皖公逝后,他的神灵真的在天柱山作化神像,他终归踪皖山皖地这方热土。皖公神像悄然伫立于神秘谷谷口,默默地呵护着皖山的安宁祥和。
神像高近两米,远看体魄魁伟,刚毅威严,近观五官轮廊分明,面带笑容,神情尽展皖公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人格风采。聆听山谷松涛阵阵,皖公当年天柱诗吟尤在耳边。
顺着皖公侧目眺望的视线,皖江皖水尽收眼底,风帆点点,百舸争流,遥远岁月的繁华兴盛再现眼前。风霜雪雨,四季更迭,皖公与皖山千载沧桑相濡以沫。
3、相关传说
皖公神像
春节临近,活着的人都怨天怨地。有人提议“我们这里是归司命真君主管,二十三是送他上天的日子,我们可以写个状子请他呈到天上去。”大伙认为这话有道理。
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各家各户装一碗水,点一柱香,烧几张黄表,由家主跪着说:“一碗清水一柱烟,我送灶神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天柱山民最可怜。”司命真君把人民的怨言带上了天庭。玉皇问清了原由,慎重其事地说:“看来是要派一位星君下去治理一番,派谁去?”玉皇把眼睛盯到了天王星身上。说:“怎么样?劳驾你去一趟。”就这样天王星领旨下凡,在一偃姓人家作了长子,名叫治邦。
他从小就心地善良,勤奋好学,肯动脑筋,通情达理,且足智多谋,爱打抱不平。治邦十几岁那年,本地发生一起借刀杀人案,不明真相的人都认为是死者生前的冤家对头王九所杀,官府把他抓进大牢,他在大堂上直喊冤枉。治邦一看,觉得不对头。第一,王九为人胆小、忠厚,遇事都怕树叶子打破头,不会下这个毒手;第二,案发那天,王九正在离家四十多里的舅父家做屋,接连三天都未回来;第三,凶器是一把尖刀,王九家也没有这种东西。
他把这些情况写明,证明王九不是凶手,而真正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建议官府“将错就错”,引蛇出洞。官府认为此人是个人才,不仅用事实说明我们抓错了人,而且提出缉拿真凶的主张。官府依计而行,终于使为谋财而害命的杨友原形毕露,案件真相大白。从此,地方上遇到什么疑难之事,都少不了求他帮忙。官府对他也很器重,积极推荐他应试考取功名。一举成名后,派他回天柱山当官。治邦一上任,就到属下私访,路近就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与百姓促膝谈心;路远就扮作商人,跋山涉水,得到了许多真实材料。
回府后分门别类,认真整理,然后发下去执行。百姓反映,府衙里出来的公文,说的是老百姓心里话,公正廉明,赏罚分明。人民群众把官府的文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使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天柱山经过偃治邦的多年治理,人民安居乐业,连年丰收,丰衣足食。可是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治邦也老了。
一天晚上,明星亮月,突然听到玉皇要召他回天庭的声音,知道自己离开人间的时日到了。尽管老百姓万般挽留,但治邦还是死了。不过他把老百姓的心声和要求,向玉帝作了禀报。玉帝说:“老百姓那样喜欢你,你就在天柱山上留个像吧。”
4、历史记载
张凯写的安庆府志上,曾有一段描述:“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称为周大夫云,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
大夫则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其在皖志,逸其政绩,然皖山之阳有庙焉,五尺童子莫不知为皖伯庙,加礼敬焉,无政与惠,而有是乎。不贤与才,而有是乎,可以占皖伯矣。”
5、塑像事件
皖公神像
塑像有近30米高,地点在高界高速公路潜山县车轴寺出口、318国道旁一处低洼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尊巨大的人物雕像,形象是春秋时代的人物装扮。
顺着长长的台阶走下,雕像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有2000多平方米。
走到近前,雕像底座为城墙形状,正中书着“皖公”两个大字,下面还写着“皖国古都”四个大字。雕像的北面底座有个入口,进入后沿梯而上,走上城墙。
据了解,“皖公”雕塑的高度为19米,加底座的总高度为28.8米,聘请中国美院进行雕塑设计,雕塑人物、基座及基础总投资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