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缺翅虫
2015年10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宣布,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的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我国海南省发现了昆虫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海南缺翅虫”。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发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虫”的学术论文。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缺翅虫
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属于孑遗类群,被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缺翅虫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报道,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2、发现
197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黄复生研究员在*察隅地区科考中发现了中国的第一种缺翅虫,定名为“中华缺翅虫”。1976年,黄复生研究员又在*墨脱发现了中国的第二种缺翅虫——“墨脱缺翅虫”。
缺翅虫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发现,催生了一些著名生物地理理论的诞生或发展,诸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冰期古生物种的避难所”乃至大陆漂移理论等。已知的这两种缺翅虫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15年1月,殷子为和实验室其他7名成员选择到海南进行实地考察隐翅虫,在海南雨林中无意看到一段朽木,惊奇地发现其应属缺翅虫目,经过处理将标本带回上海,经过实验室解剖,比对后确认为缺翅目新物种。
上海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室在李利珍教授的带领下,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从全国各地采集了20余万号昆虫标本,发现并报道了昆虫新物种540余种。
3、宣布
上海师范大学10月28日在沪宣布,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著名期刊《Zootaxa》发表论文,报道了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的第三种缺翅目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
论文提出该新种的发现为探讨缺翅虫的演化历史和分布规律提供了新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