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碉楼
藏族碉楼是由藏族先民用石头建造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方形建筑物。一般高三、四层,在高层有窗,可以抵挡外敌入侵。随着时间的逝去,已经成为古迹,在一些旅游业发达地区,也有商家建造,作为吸引游客的装饰。
中文名:藏族碉楼
建造者:藏族先民
建造材料:石头
特点: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1、简介
防御功能
藏族碉楼
*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碉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生活功能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制、聚落特征诸方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分析它们间的异同之处。
2、文化背景
羌族定居岷江上游后,已经转入农耕社会,其村寨选址必需考虑耕地和牧场。而羌人长期受汉军事压迫,后来又夹在汉、藏两大强势的民族之间,史书且记载羌“人民好复仇”,因此在聚落选址和建设上对防卫的考虑占重要地位。即选址体现了既有利于生活、生产,又有利于防御的原则。因此羌族村寨几乎都是背山而建,“依山居止”,顺地势布局。
在家族制基础上产生的碉楼民居,是羌人生存质量反映在建筑上的一种深化,是一种文明程度进化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和汉代望楼、坞堡、阙等高耸建筑物出现的时期大致相同,说明在汉代羌汉两个民族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文化交流。
羌族信奉多神,尤崇尚白色并视白石为神,普遍将其供于房背、门窗横档,成为羌族聚落中的一大人文景观,极具民族特色。羌碉因此也称“玉堡碉”。藏族则由于宗教原因,在檐上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转角插“幡”,形成与素墙面的强烈对比,形成另一种风格。
有学者用战争因素来与宗教相互融合评价碉楼既碉楼民居的建筑美感。他们认为羌族的碉楼是完全的战争防御系统,宗教因素只能是辅助功能的承担者。事实上在外族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防御也是羌族碉楼的主要建造目的,这是和赣南围子、闽西土楼建筑所不同之处。
3、建造目的
由于羌族碉楼存在着单独的碉楼和与民居结合在一起的碉楼两种空间形态,因此,必然涉及各自的功能以及和村寨在规划上的不同作用。
单独的碉楼分设在一寨或几寨的隘口咽喉之地。它起了望和前哨防御功能,又称烽火碉,主要的是起战争防御功能。从形制、功能看,这种碉楼属于较早期的类型。其后碉楼民居开始大量出现,但是都与村寨联防、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密切相关。
羌寨巷道狭窄且阴暗,四围都是壁立的“邛笼”和碉楼民居,防卫森严。家家外墙联立,且都在屋面相通,甚至出于军事目的修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地下水圳系统。在这样的巷道肌理中,空间的开阖都与碉楼民居密切相关。在大壁垒之内,各碉楼民居又自成体系,二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建筑形制、建材及建造工艺编辑
羌族碉楼民居的平面形制不外三种:碉楼与住宅靠近但完全分开、碉楼与住宅在上层有过道相连及碉楼融入住宅。后者在建筑上的成就最大,殊值深入研讨。如茂县河心坝寨杨松余宅即为范例,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人所达到的建筑成就。
4、建筑组成
一、底层
一般是牲畜圈。住宅中人畜共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很常见,这来源于旧时农业社会,牛马等牲畜不仅是主要耕作劳力,其本身对于家庭而言也价值不菲,是要保护的财产。
二、楼梯
传统藏式楼梯一般采用活动的斜梯,晚上就收到楼上,防止牲畜爬上来。平民家楼梯往往是在一根圆木上砍出台阶。过去只有土司头人家才有条件用板梯。圆梯、板梯坡度都很陡,都是为了防止牲畜上楼。
三、阳台兼厕所
后面出挑的阳台就是厕所,防御时兼作嘹望台。使用时,排泄物直接从阳台落到楼下底层底面——建筑底层是牲畜圈,不住人;同时由于气候干燥,污物很快会风干。
四、晒坝
晒场设在屋顶上。把粮食晒在屋顶可以不受遮挡,保证了充足的阳光,还可以防止牲畜偷吃。此外,由于碉房内部开窗很小,光线昏暗,晒场也是人们做家务或晒太阳的好地方。
五、外墙
由坚固的石材垒砌而成,具有很强的防御性。碉房底部的牲畜圈,只设很小的窗户或通气孔,而上层居室排列整齐的窗户面积也不大,有利于抵御寒风侵袭。
六、大门
为了安全,一般只设一个大门。两边饰有上小下大的黑色边框,寓意为“牛角”,能带来吉祥。牦牛是藏族人信奉的图腾之一,有时主人会把牦牛头骨直接挂在门侧边框上。
七、主室
面积较大,是整个楼中最重要的空间。主室内有炉灶或火塘,厨房和餐厅都设在这里。提取酥油、磨青稞粉等日常家务也在此完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空间。
八、经堂
顶层中相对封闭的空间是经堂,一家中最神圣、庄严的地方。藏族全民信仰藏族佛教,家家都在顶层设经堂,以示对佛的尊敬。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楼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