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1、定义及解释
校园霸凌
挪威学者DanOlweus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国际定义
Bullyingisanactofrepeatedaggressivebehaviorinordertointentionallyhurtanotherperson,physicallyormentally.Bullyingischaracterizedbyanindividualbehavinginacertainwaytogainpoweroveranotherperson.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一般定义
霸凌者(一个或一群人)对被霸凌者进行重复的伤害行为。霸凌者拥有高于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会权力、体力、及过当的管教权。霸凌的范围从简单的一对一到复杂的团体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协助者。霸凌可以发生在任何人际互动的场所中,包括学校、教会、家庭、工作场所、社区等。霸凌行为可能透过言语、肢体、集体、网络、电话、文字等媒介之行为,使被霸凌者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受到伤害。
专业定义
系指一个学生长期重复的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欺负或骚扰,或是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而成为受凌虐学生,导致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形。具有欺侮行为;具有故意伤害的意图;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伤害;双方*(地位)不对等;其他经学校防制校园霸凌因应小组确认。
2、表现形式及特点
表现形式
校园霸凌
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义是挪威学者DanOlweus的定义: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1.霸凌并非为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重复发生,并不只一次地被欺负。
2.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对受害者施以重复的物理攻击,攻击其身体或物件。例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及对射橡皮筋等。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生活与*与前途和受教权、教科书、衣服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恐吓、威迫受害者做出受害者不想要做的行为,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在各方面让受害者遭遇麻烦。诬告或陷害受害者违反校规、欠交功课等,使受害者招致处分。当班上有同学做错事,老师尚未找到真凶时,欺凌者便假定是受害者所为,并传播此假定给其他同学。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不同之处。在受害者发表言论时不尊重受害者,只顾做自己的事,与附和者谈话,甚至故意打断、反对、找碴。在评分时故意给予受害者较低的分数或等级。进行*分组活动时,不愿意或拒绝与受害者一组;若与受害者一组,其他组员通常会表示不满。受害者获奖或成绩较佳时便被欺凌者喝倒彩,甚至认为受害者是靠作弊取得的。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甚至演变成一人对抗派系(其凌者与其他协助者),进而造成大规模冲突。对受害者上网上线,即看到受害者做了小问题后众欺凌者就作出*。欺凌者当看见其他同学违反校规时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者违反校规时却即时向老师举报,即欺凌者以双重标准看待。(香港俗称大细超)。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猥琐、负面的图案,或书写脏话、性暗示文字。施以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以各种整人方法恶整受害者,如拿白胶涂在椅子上。纠众殴打受害者。
特点
一般来说,霸凌尚有下列特点:
1.男孩与女孩同样地都会有霸凌行为。
2.从学生的自我报告研究中发现,男孩比较会进行霸凌行为。
3.一般而言,男孩大多只会被男孩霸凌。女孩会被男孩及女孩霸凌。
4.言语霸凌是最常见的霸凌方式。
5.男孩比较会使用暴力霸凌,女孩则是以散播谣言、社交霸凌为主。
6.被霸凌的时间长了,会有心理障碍。
3、成因分析
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童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则孩童将来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其次,孩童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孩童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
孩童的人格养成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联,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这些重要他人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少或从未给予孩童关怀的父母,其子女极可能成为霸凌加害人。因为霸凌是一种学习行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童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这些相对地,采取开明、关怀、宽容和温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较多正向心理,也较不易产生行为偏差。
在孩童入学后,学校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扮演和家庭一样重的角色,而教师又是其中与学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师因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会导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别。态度正向、行为积极的教师,和态度负面、行为消极的教师会教育出不同思维的学生,这些思维上的差异决定学生成为“好学生”或“霸凌加害人”。关怀和监督并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率,排斥、放任甚至体罚与霸凌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4、受害者分析
第一类:性格内向,通常是被孤立的一方。
这类人常被较为强势的学生欺负,打压。因为这类人通常没有可以为他们撑腰的集体,而且性格怯弱,一般情况下会因害怕而隐忍,接受被霸凌。
第二类:特立独行的人,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张扬。
这类人通常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一味的表现自己,从而引起校园中为巩固自己*,或因这类人的性格而感到讨厌的群体的欺负。
第三类:逆霸凌。
这类人遭受霸凌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是霸凌的施行方,对方为了寻仇,讨回公道而实行的报复。
5、受害者影响
校园霸凌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身体影响
不同程度的轻重伤。永久性的后遗症、伤残、明显伤痕。死亡。
心理影响
恐惧、消沉抑郁、忧虑、胃痛、厌食。
深层影响
创伤后遗症、人格分裂、人格扭曲、价值观错乱、失去对人性的信任。
行为影响
吸毒、醺酒、自残、自杀、厌学、逃学、成为欺凌者、反社会行动、学生运动、引发校园枪击案。
学习影响
缺席、旷课退学、逃学,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失去与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二度伤害
当师长或同学在获悉霸凌事件后,却不予处理,极可能造成受害者的二度伤害。校方、导师、教师、教官、学务体系等处理者,因为考量个人升迁、名誉、自身安全等,而不予保护受害者。
拒认霸凌
以各式理由(如受害者自我防卫行为)将霸凌行为解释为打架事件。以无旁观者为由,拒绝承认事件发生。采信霸凌者之说词,不相信受害者的实情。不处分霸凌者,甚至转而处分受害者。
隐瞒事实
受理后不替事件建档,隐瞒有此事件。修改事件记录,使之严重性降低。降低对霸凌者应有的处分。处分没有犯错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