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学生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23:13:50
...

《中学生》是一本有悠久历史的全国名牌刊物,创刊于1930年1月,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创办,共青团*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为中学生创办的综合性读物。在我国仅有的四次*评奖中,次次都获最高奖(1995年获"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奖",1998年和2000年先后获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这在我国青少年期刊中仅此一家。

杂志名称:中学生

创刊时间:1930年

创办人:夏丏尊、叶圣陶

出版周期:每月一期

订价:6.8元/期

出版地:北京

1、期刊简介

《中学生》杂志是一本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名牌刊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创刊于1930年1月,现在《中学生》杂志由共青团*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是我国中学生最为喜欢的综合性读物。

2、期刊宗旨

《中学生》杂志自创刊以来,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增强。它所传播的知识,紧跟时代并且注重读者的全面发展,它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统一,强烈地吸引着广大中学生,已成为共青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在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得力助手,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世纪里,《中学生》杂志与时俱进,坚持"以知识为本,与时代同步,为校园剪影,和青春作伴"的办刊宗旨,肩负着造就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成为全国中学生最知心的朋友。

在我国仅有的四次*评奖中,《中学生》杂志次次都获最高奖。

3、领导关怀

**对《中学生》杂志十分重视,呵护备至。*主席于1964年秋为《中学生》题写刊名;胡*同志在团*工作期间,特在《中学生》杂志撰写文章,希望我国广大中学生"珍惜青春时光,树立远大志向"。董必武、徐向前、*、王任重、康克清、任建新等同志先后为该刊题词或撰稿;我国许多著名学者或知名人士如郭沫若、严济慈、巴金、茅盾、周谷城、胡愈之、高士其、冰心、叶圣陶等同志也都先后为该刊题词或撰稿。

4、期刊版本

《中学生》杂志发展为三个版本:


中学生

青春悦读版

紧密配合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给读者提供丰富的课外知识,反映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开辟绚丽多彩的娱乐园地,引导读者健康成长,快乐做人。

《中学生》青春阅读版邮发代号2-37,每年12期。

初中作文版

旨在加强学生书面和口语的表达能力,给中学生朋友提供优秀作品的发表园地,指导阅读欣赏,提高审美品位,帮助读者在中考中夺取作文高分。

《中学生》初中作文版邮发代号2-555,每年12期。

异度空间版

这本杂志能够让中学生朋友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在放松之余,还能够充分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

《中学生》异度空间邮发代号80-452,每年12期。

5、创办历史

1930年,有感于青年读物太少,夏丏尊、叶圣陶、金仲华、顾均正这些从立达学园开始就在一起的朋友们,围绕在开明书店周围,创办了这份名为《中学生》的杂志。

它的使命是"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杂志每期200页近20万字的容量,内容广涉文史、科普、时政、创作等,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可以称是开了"素质教育"的先河。

6、成功因素


《中学生》

《中学生》的成功与它的办刊方针密不可分。《中学生》杂志上的文章,是一种校园和课堂之外的"大语文"。这一点,从其栏目设置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常见的"世界情报"、"科学拾零"、"美学讲话"、"文章修改"、"文艺竞赛"、"问题讨论"等等,话题广泛,但又都与"成长"密切相关。因此,沈从文甚至提出:"许多大学生还应当看看这份刊物。"因为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从中获益。这样的定位和眼光,使得这份杂志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和主题,呈现了相当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在杂志中发表并结集成书的,先后有朱光潜的《谈美》,叶圣陶、夏丏尊的《文心》、《文章讲话》,斯文赫定的《探险生涯---亚洲腹地旅行记》等。

如果说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是《中学生》成功的第一要素,那么,关注现实则是它能够赢得青年乃至知识界青睐的另一原因。《中学生》曾及时组织过各种针对现实问题的发言,例如胡愈之对30年代国际形势的分析,金仲华的系列世界报道。此外,对已经走过了20年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知识界也在给予相当严肃的反思,这些声音在《中学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对1932年制订的"复古"课程标准的讨论,以及对中学生前途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等等,一些在今天仍然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毕业即失业---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7、刊物特点


《中学生》

《中学生》关注现实,但并不功利,绝无趋时和浅薄之嫌。它的特约撰稿人有朱自清、朱光潜、周作人、俞平伯、林语堂、贺昌群、郑振铎、丰子恺、周予同、王伯祥、徐调孚、傅东华等,另外也会不时约请教育界文化界的"大人物"给中学生写文章,如蔡元培、郁达夫、李石岑等。鲁迅也曾关注此杂志,并写信提过意见。大学者写小文章,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往往从细微的问题出发,却能触及历史文化的根底。即如当时的读者所感到的:"文字亲切流畅,也并不是怎样高深的道理,就像对着一个知心的朋友谈话一样,可是它又不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就在青年人的纯洁的心灵中投下了令他神往的东西。"

近年来,时髦的教育理论提出:教育场域中的知识并非是必然的客观知识,学校与家庭也并不是一个同质空间,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认同和共鸣。其实,这种实践早在《中学生》杂志中就已有所体现:它打破了学校教育的限制,使生活沐浴着"人"的光辉;其宽基础、综合性的特点使它成为那个年代中学生"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益友。与当下流行理论的跟风者相比,夏丏尊、叶圣陶等编辑同人的建设性姿态、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及丰富且有效的学识,足以令我们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