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崎
周崎,东晋邵陵人,官至湘州(治长沙)从事。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将军、荆州牧王敦叛,包围了湘州城。湘州刺史司马承派他外出求援,才出城即被魏乂俘虏。魏乂向周崎说王敦已击败朝廷军队,主掌建康朝政,而甘卓亦已回襄阳,援军不会再来,要周崎去劝降,瓦解军心。周崎假意答应但却和城中人说援军快到,鼓励继续坚守,最终遭到杀害。
本名:周崎
所处朝代:东晋
官职:湘州从事
籍贯:邵陵
1、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五十九》
周崎,邵陵人也。为湘州从事。王敦之难,谯王承使崎求救于外,与周该俱为魏乂侦人所执,乂责崎辞情,临以白刃。崎曰:"州将使求援于外,本无定指,随时制宜耳。"又谓崎曰:"汝为我语城中,称大将军已破刘隗、戴若思,甘卓住襄阳,无复异议,三江州郡,万里肃清,外援理绝。如是者,我当活汝。"崎伪许之。既到城下,大呼曰:"王敦军败于于湖,甘安南已克武昌,即日分遣大众来赴此急,努力坚守,贼今散矣!"乂于是数而杀之。
2、人物经历
《晋书》将周崎列为忠义人物传,案其史实,主要与“王敦之难”有关。周崎本传的全文,文字不多,但已将周崎的忠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中所言魏乂,时任南蛮校尉,为王敦亲信之一。当时王敦派他率军二万进攻湘州治所长沙城,因长沙城城池不稳固而又缺乏军需储备,守城众人都十分恐惧,有人更劝司马承投靠陶侃或退守零陵或桂阳,司马承却坚持婴城固守,于是派周该和周崎向外求援,但二人很快就被攻打长沙的魏乂手下捕捉。魏乂以刀相逼,要他们交待准备向何处求救,周崎以“本无定指,随时制宜”而巧言敷衍,绝不透露任何军情。魏乂又谎称王敦已击败朝廷军队,主掌建康朝政,而甘卓亦已回襄阳,援军不会再来,要周崎去劝降,瓦解军心。周崎假意答应,但却和城中人说援军快到,鼓励继续坚守,最终惨遭杀害。这些都说明他不但敢担大任,临危不惧,勇而有谋,而且忠诚朝廷,义信官长,至死不屈。
3、人物评价
东晋邵陵周崎在王敦之难中所表现出的忠义精神,历来受到史家与儒家学者的推崇。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之时,序周崎所在之《忠义传》云:
古人有言: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又云: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信哉斯言也!是知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
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
是篇以儒家经典与圣人之言,高度赞颂周崎等人士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的忠义精神是成仁之美德操守,是贞心之高风亮节,可名垂青史,激励后人。
4、后世纪念
邵阳人物最早以立传形式被载入中国古代正史者,为东晋邵陵周崎,列《晋书·忠义传》。清道光《宝庆府志》云,郡贤见史传记载灼然可纪者,自周崎始”。
到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著名理学大师朱熹任潭州安抚司,在长沙城北门外建五忠祠,祀奉东晋谯王司马承等,在其周围又以周崎等七人肖像从祀。据道光《宝庆府志.周崎传》载,此举乃因其“捐躯以殉,百折不回者”也。
清代时,因原祠久废,又将周崎等像附祀于长沙城南书院南轩祠前。时人认为,他们“英风毅魄,千载犹生,实自(周)崎等倡之”。由于历代只在长沙城设祠祭祀周崎,道光时修《宝庆府志》的作者们呼吁说,崎,邵人也,宜专祀于邵,以安忠魂而励颓俗,亦守土君子之责也”。可见周崎忠勇义信精神影响之深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