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与黎志峡西岸毗邻,景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享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兼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独特的峡谷地貌景观,地貌独特,风光旖旎,是集山、水、洞、峡谷、溪泉、河流、珍稀动植物等一体的景区,极具美学欣赏价值。
1、景点简介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与黎志峡西岸毗邻,距沿河县城34公里。景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享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兼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独特的峡谷地貌景观,地貌独特,风光旖旎,是集山、水、洞、峡谷、溪泉、河流、珍稀动植物等一体的景区,极具美学欣赏价值。
麻阳河风光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2、历史沿革
1987年,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建立,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
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
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自然保护区。
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5年,经贵州省人民*《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明确,贵州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省林业厅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0人,所需人员经费由省财政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3、地理环境
地貌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北东,属扬子地块边缘,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和奥陶纪。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势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标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溶蚀盆地,尘洼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现在上述不同的分层高度,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
麻阳河风光
水文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河流为乌江一级支流麻阳河与洪渡河。麻阳河发源于德江县彦坪黄根坝,西起锯齿山(海拔1158米),横贯保护区至思渠镇暗溪口(海拔290米)汇入乌江,相对高差878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3183公顷。洪渡河从务川境内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保护区内12.75公里,于洪渡镇(海拔264米)汇入乌江,在保护区流域面积1225公顷。
土壤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页岩分布。保护区海拔在300—1400米之间,由于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气候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除黄土到新景,月亮坝至中坝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黄壤分布外,保护区内大部份土壤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为黄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黄色石灰土两个亚类。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峰坡面,侵蚀台阶,溶蚀盆地,洼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黄色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峡谷两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丛等地段,由于淋溶性强,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麻阳河景区风光
气候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湿度适中,冬凉,夏热,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长季节长。保护区年均降水量1158.7㎜,年均经流量428.2㎜,年均蒸发量735.6㎜,与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变化两峰两谷型,最高峰出现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现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气温16.7℃,最热7月均温27.2℃,极端最好高温度41℃,最好冷1月均温5.6℃,极端最低温﹣6℃,年均大于10℃以下积温,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间。保护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箱状峡谷深切,谷底至由岭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岭烈日高照,气温达40℃左右,十分炎热。谷底由于阳光无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气温随着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下降2—3℃,使谷底的温度在25℃左右,十分凉爽宜人,这是保护区峡谷独特的逆温气候特征。
4、保护对象
植物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覆盖率63.74﹪。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等的有效实施,保护区的自然植被恢复很好。在很多地段,栓皮栎、木荷、青冈栎等树种已形成大面积的中幼龄林,马尾松、柏木、杉、樱、响叶杨等也大量出现,区内自然生态环境迅速向良性转化,生物物种特别是黑叶猴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分布维管束植物120科293属800余种。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苏铁蕨、黄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树、楠木,香樟,伞花木,榉木,润楠,十齿花等12种;有春兰、寒兰、白芨、虾脊兰、石斛、天麻、独蒜等珍稀兰科植物20余种。
麻阳河景区动物保护区一景
动物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经过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分布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豹、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大灵猫、猕猴、斑羚、穿山甲、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27种。麻阳河保护区两条河谷森林植被保存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座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经济价值。
5、主要景点
蚀余风光
保护区内碳酸盐岩分布,岩溶地貌发育,由于长期受溶蚀侵蚀,形成各种蚀余景观,有的群岩叠障如刀削剑斩,有的峭石独秀,似玉簪螺髻。
峡谷风光
保护区内麻阳河、洪渡河两条河流长63公里,其中峡谷地带占85﹪,约有54公里长,峡谷高120—350米,宽20—60米,峡谷两侧陡峭,坡度多在70°以上,部分成垂直状形成箱式峡谷。特别是石牌峡谷、老鹰岩峡谷、岩头关峡谷、锯齿山峡谷等,谷底幽深,空气清馨,流水潺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峡谷两侧森林密布,由于树种不同,开花结果,季节各异,黑叶猴穿梭在森林、峡谷、河滩之中,更显其保护区峡谷风景的惊、险、奇、幽、秀、壮的特点。
溶洞探奇
保护区内朱家洞,游龙洞,浑洞,干洞,姐妹洞,龙清塘洞等神秘不可测。地下溶洞群中,随处可见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溶洞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上下重叠,错综复杂,神秘幽深。
像形山石
保护区内碳酸盐岩分布,岩石露头较多,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像形山石。如位于石牌的国画石,鬼斧神剑劈下的“三面红旗”迎风招展。月亮岩,和尚岩,飞来石,鸡翘山等形象逼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保护区的银泉瀑布陪衬下,更显保护区的勃勃生机。
麻阳河风光
森林景观
在锯齿山、红丝河、大土一带的山脊部,分布着四季常绿的马尾松。马尾松枝叶繁茂,树干通直,冠形挺拔,苍劲有力。人们见到如此景观,自然引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的英雄气概,漫步林中,如置身茫茫林海,闻着飘散的松香,醉人心脾。
保护区内的贵阳坝,岩头关等地分布着枫香、响叶杨、猴欢喜、化香等混交林,季节变化丰富多彩,春季的嫩绿,夏节的墨绿,秋季的红艳,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既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环境,又有白杨啸啸的歌咏空间。
在麻阳河、洪渡河两岸,随处可见鹅耳枥、润楠、槭树、乌冈栎、青冈栎,栓皮栎、化香、木荷等常绿终年叶绿,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色调变化。落叶树季节变化也很丰富,春季葱绿与秋季的金黄,各有特色,情趣。林中乔灌木层次明显,特别是灌木层山花烂漫,野果遍布,藤蔓缠绕,鸟鸣啾啾,群猴跳跃嬉闹,置身其中,如在仙境中漫游。
西岩寺
依山傍水西岩寺,宋代古寺佛传承。印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古城,境内的梵净山有天下闻名的万米睡佛,是中外驰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印江人民从善信佛,历史悠久,有许许多多佛教的美丽传说。位于印江峨岭镇甲山村的西岩寺,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7年),明嘉靖年间重建,毁于兵,清康熙十九年再建。这里有逐年优化的自然环境,也有“敲梆岩畔木鱼响,佛光普照九龙环”的佳话。相传明代道人张三丰曾云游于此,以手指镌刻“山水嘉汇”四字于石壁,至今犹在。
6、梵净山
梵净山地处西南,拥有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梵净山为弥勒道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佛教五大名山,“梵净”二字即是从“梵天净土”而来。可以说,正是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去梵净山,除游览赏心悦目、神奇绝妙的大自然风光外,不可不用心感受一下佛教文化,拜拜佛祖、拜拜观音、更要拜拜弥勒菩萨,因为梵净山是弥勒菩萨的道场。
根据文献记载,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被称为“古佛道场”,声名远播。唐朝时期,梵净山麓有天池、天庆二寺;宋元时期,山中有寺庙多座。明清时期,梵净山寺庙成林,香火鼎盛,朝山信徒如云流水涌,香客不仅来自云、贵、川、湘,甚至有从赣、皖、浙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者。清光绪年间立《下茶殿碑》记述“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每当农历四月香会期,每天朝拜者数以千计,善男信女们各自成伍,各种香会旗号飞飞扬扬。
麻阳河景区风光
金顶
金顶位于全山的中心,海拔2493.8米,为山梁上拔地而起的独峰,绝壁高百余米,雄伟壮观,为游览梵净山的必到之处。登金顶需手攀铁链,足踏悬崖绝壁上凿出的阶梯。立于山巅,放眼望去,千沟万壑,伸向远方;葱茏苍翠,直达天际。金顶被金刀峡一分为二,东北峰有释迦殿,面积31平方米;西南峰有弥勒殿,面积28.6平方米。两殿均建于明代。一线峡谷之上,有明代建(清代重建)长4米的天桥相连。由于峰巅风大,常瓦不能覆盖,乃冶铁以作瓦盖之。殿内供铜铸释迦、弥勒各1尊(清末遗失,今重铸)。清人曾这样描述金顶:“金刀劈破佛分地,铁索牵扶人上天;转眼风云相会处,平空移步作神仙。”
承恩寺
承恩寺(又名承恩殿,俗名上茶殿),明代称“金顶正殿”,位于新老金顶之间鞍部。占地面积1128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初年,万历四十六年和清康熙十五年两度重建。承恩寺分前后两院,寺的左右与前面为石墙护围,后为悬崖。山门为石质拱券门,门额阴刻“敕赐承恩寺”。镇国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约11公里。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名天池院,清初更名为护国寺,占地2万余平方米。护国寺内题咏、楹联颇多,尤以印江着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正殿长联及匾额最为珍贵。太平寺位于梵净山北麓排龙田,原名观音阁,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毁于战火,光绪十二年重建,“*”中被毁。1988年,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关心下重建。梵净山留存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古迹。“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俗称敕赐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文对梵净山地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都有记述,称其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而且“自开避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亘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等,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
茶殿碑
1979年发现于金顶左侧古茶殿遗址内,系清同治光绪年间梵净山隆参和尚的记功碑,对山水风光、名胜物产、寺庙兴废和红号起义等均有记述,尤以对光绪年间以刘满为首的哥老会起义余部进驻梵净山的史实记载最详,对研究清末政治社会经济有重要史料价值。
行走在梵净山,郁郁葱葱的林木山石间,红墙黄瓦、摩崖石刻乃至一些古老庙宇的断垣残壁,无不透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让人尘心尽洗、流连忘返。
7、保护价值
贵州麻阳河*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乌江中游的陡峭碳酸岩山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具破坏易、恢复难的特点。
麻阳河景区风光
乌江是长*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南岸上的最大支流,在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今天,乌江的一级干流——麻阳河、洪渡河河谷两岸陡岩峭壁及狭带状台阶上仍保存了较好的原生植被,若不及时保护,今后必将毁于一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和河流治理价值。
8、游览指南
交通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8°37′30″—28°54′20″,东经108°3′53″—108°19′45″。
1、公路:贵阳—遵义—湄潭—风冈—德江—沿河
2、铁路:贵阳—玉屏乘车至铜仁—江口—沿河
3、民航:贵阳—铜仁乘车—江口—印江—沿河